给“小霸王”挖“情绪地洞”

时间:2022-07-27 11:28:14

给“小霸王”挖“情绪地洞”

8岁男孩小伟因极度好斗称霸而被学校停课。母亲带他来到我的心理门诊,寻求帮助。

这位母亲是外企高管,受过良好教育,她对儿子的表现感到非常难堪。她认为小伟的问题与自己和前夫的痛苦婚姻有关,为此她很自责,一直没有开始新的感情。

她焦虑地说:“再这样下去,小伟会不会变成少年犯?我常常因自责而失眠。小伟4岁的时候,我和前夫的冲突发展到极点――我们常常彻夜吵架,前夫砸碎家里东西后摔门而出,小伟常常从梦中被惊醒,看着家里一片狼藉不敢作声。后来,他就变得很喜欢打架,对小朋友的冒犯睚眦必报。上小学后,他越发不可管教,我简直要疯了……”

小伟坐在我面前,在椅子上扭来扭去。显然,他不打算和我好好交谈。当我拿出一些他喜欢的篮球明星卡片进行“破冰聊天”之后,他狡黠地对我说:“我妈妈是不是说了我很多坏话?”

我同情地说:“看来你常常遇到麻烦事儿。”

他点了点头,我请他举例描述自己遇到的“麻烦事儿”,他告诉我学校里有个高个子推他,他也推了回去,然后高个子大声叫来老师……麻烦就开始了。

在小伟的描述中,所有的打架事件都是别人挑衅,而他都是为了找回公道而反击。

经过他的一番叙述,我逐渐推测:小伟在领会其他孩子的手势和身体语言方面可能存在障碍。他将别人“游戏式的推搡”错误理解为挑衅。

小伟母亲告诉我,她的前夫是个木讷少言的男人。当他不愉快的时候,他会选择毫无征兆的爆发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让我意识到小伟的症结所在。一般孩子在准备调皮或攻击别人的时候,总会提前发出讯号:皱眉头、语言警告、握紧拳头、跺脚等。然而小伟的父亲和小伟都属于“跳过语言暗示,直接用肢体暴力解决问题”的人。

经过我的一番解读,小伟母亲松了一口气。至少,她意识到儿子并非自己想象得那么糟糕。对于这个不懂得如何处理愤怒情绪的孩子来说,帮助他挖个“发泄愤怒的地洞”是非常必要的。

所谓“地洞”,是指“情绪出口”,在感到愤怒的时候,人们会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使自己知道此刻的感受。然后运用技巧和理性,决定哪种行为是最恰当的,哪种行为是需要“埋葬在想象的地洞”中的。帮助小伟“挖”这样一个“地洞”,就能够帮助他来克制并转化自己的怒气。

一般来说,极具攻击性的孩子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深深的恐惧感和孤独感。对小伟来说,这种恐惧与他小时候父母关系紧张、单亲母亲忙于工作、放学后晚托中心闹哄哄的环境等都有关系。

我建议小伟母亲每天晚饭后能拿出20分钟来陪伴儿子。这个陪伴不是看着他做作业或是唠叨说教,而是饶有兴趣地陪他做他喜欢的事情。我要求小伟母亲“不批评、不反对、不嘲笑”。她可以从陪着小伟在后院投篮开始,听他聊自己最喜欢的NBA明星……

离婚之后,小伟母亲对前夫避之不及。当我提出让小伟多些时间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候,她非常反对:“小伟会被他带坏的。”我疏导她的焦虑:“一般来说,离婚后不抚养孩子的那方家长,会非常珍惜每周的探视时间。就算他们平日里是恶魔,也会把天使的笑容带给孩子。这也就是为什么,小伟在你们离婚之后反而更喜欢爸爸的原因……”

我喜欢用“挖洞工具”来比喻这种亲子互动。因为只有无条件的爱和接纳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孩子,这无疑是一切家庭教育方法与技巧的根基。

接下来,我们要正式“挖洞”了。这个洞要帮助小伟“学会谈论别人和自己的愤怒”。如果孩子可以将感受用“情绪观念”的方式表达出来,并且学会预期可能觉得特别困难的场景,那么他就成功了一大半。

举个例子来说,我曾用“虚拟游戏”的方法帮助小伟描述出愤怒的感觉。假想雷雷(常常和小伟打架的同学)的魔鬼要去攻击“地球卫士”。当我们进入这个情景时,我问小伟:“这个地球卫士是怎么想的?”

“他很害怕。”

我接着问:“为什么呢?”

小伟说:“他必须抓住魔鬼,否则每一个人都会嘲笑他。大家会觉得他太害怕了。”

我又问:“太害怕有什么错呢?”

小伟小声说:“每个人都会觉得你是胆小鬼,这就是错。”

这种训练可以帮助小伟在游戏中将“感受”提升到“观念”的高度,并且构建起连接“情绪”和“语言”的桥梁。在这个基础上,小伟逐渐学会在脑海中勾画出自己的感受,然后逐渐变得理性。

比如同样是愤怒,当小伟会表达说“我要气疯了”的时候,他就推迟了“出手反击”的时间。他学会用图像和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愤怒,家长就可以引导他继续去想:“我要气疯了!我要去找妈妈谈谈,我到底为什么气成这个样子?”

我帮助小伟勾勒另一幅画面:“当童童(化名)推了你,你反推回去,老师只看到你推他。这种麻烦事儿,有没有避开的方法?比如,你在很愤怒的时候,将双手高高举过头顶。然后老师就看到了童童的错误……”

所谓“挖地洞”,并非只给孩子提供一个发泄情绪的“速成办法”,还要给孩子提供认知问题的多种角度。当小伟发现,在身体暴力之外,还有其他方式来讨回公道,他变得很兴奋。他愿意尝试着延迟暴力行为,思考并探索自己的感受和动机,然后寻找其他的方式。

我们还实地带小伟与同龄伙伴交往。当小伟觉得小武(化名)举起手臂的动作是挑衅时,我们“采访”小武。小伟亲耳听到小武说:“我只是胳膊肘有点痒痒。”小伟开始意识到自己对挑衅的理解或许是偏激的。我们引导他懂得分辨“玩笑”与“被欺凌”,实在分不清楚的时候,索性慢一点,或者向第三方寻求帮助。慢慢地,当小伟感觉某个同学要挑衅的时候,他学会了问他:“你是不是要打我?”或者举手问老师:“某某这样做让我很不舒服,是我感觉错了,还是他做错了?”

小伟的改变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申请到留校察看的机会之后,小伟非常珍惜。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小伟顺利度过了这段时期。他逐渐恢复了一个小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而且班级老师看到小伟巨大转变之后,让他担起了“班级维和”的角色。面对那些即将爆发的矛盾,小伟能够感同身受。他会告诉那些脾气暴躁的同学,如何学习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并且教他们在愤怒的时候多等一等――等待挑衅他的人自己陷入麻烦中,等待老师来看看他并不是打斗中唯一的过错人。小伟还教这些“霸道”同学学习用多种途径表达自己的需求,比如写下来、高举双手、深呼吸等……

四年级时候,小伟评上了“三好学生”。对于一个曾被停课的学生来说,这个荣誉格外珍贵。现在的小伟已经能与同龄人群体建立和谐的关系,他的母亲也开始了再婚生活。

(作者系心理咨询师,著有《爱碰撞:陪你走过青春》等。)

上一篇:新西兰小学的数学课 下一篇:为取款密码,打继承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