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时间:2022-07-27 10:10:46

谈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教学设计好比课堂教学实施的“蓝图”,教学设计的有效性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是指教师准确地解读教材,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与特点,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设计出科学、有效的实施程序。教师课前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组织教学效率的高低,进而影响到教学目标达成度的高低,一个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基本前提和必要保证。要真正将“有效”落到实处,老师需要在备课过程中,花费大量精力和智慧。一要了解教材,明确自己这节课要教什么,教到哪种程度。二要了解学生,学生目前的知识储备状态和学习状态,用怎样的方法才能吸引他们既想求知,又渴望新颖的眼球,等等。下面就以氯气的性质新授课教学为例对各教学环节设计谈谈思考。

一、课堂导入设计

在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众多因素中,课堂导入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开始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前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行为方式。新课导入得好,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参与性、自主性高,课堂气氛活跃,可为后续教学起到铺垫和推动作用。氯气的教学,我是这样导入的,视频简介:2005年3月29日晚6时50分,京沪高速公路淮安段发生一起重大事故,一辆载有液氯的铁罐车侧翻导致液氯大面积泄漏,现场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黄绿色毒气,周围大片翠绿的麦田被熏成了金黄色,现场指挥人员迅速部署:以漏气点为中心的直径500米范围内拉起警戒线,疏散警戒线内4000多位居民;消防官兵在现场附近的一条小沟两头筑坝,形成一个池塘,在池塘中投放烧碱,形成碱水池。用大吊车将槽罐吊起,放入池中,同时用石灰水喷洒空气。这场事故造成28人死亡,几百人入院治疗。交通事故的第五天,附近村民唐从顺回忆到:事情发生在清明节的前几天,当时都希望能下场雨,可偏偏这几天一点雨也没有。事故发生地点有两条主要通道:南边的通道是低洼地,北边通道的地势高,向南跑的人都死了,向北跑的人都活了。通过这样一篇真实新闻资料引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学生引起极浓厚的兴趣,并由此引发学生迫切想知道氯气是什么物质,有怎样的性质,应该如何自救?达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归纳出氯气的物理性质。

常见的新课导入方法有:直观导入法、谈话导入法、复习导入法、情景导入法、故事情节导入法、悬念导入法。但是所有方法,都必须围绕教学思想的中心――有效性这个基本原则组织教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多准备几种方法,从而随时达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

二、教学过程设计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始终要关注教学过程,这是学生知识建构和重建的关键,也是教学效果凸显的前提条件。在教学环节的设计细化上,要注意各环节的过渡,体现出知识的承前启后、相互关联。一节课的时间是固定和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教师必须在每个教学环节的所用时间上精打细算,这就要求教师预设时,充分考虑有效度,具体应注意以下三方面内容:

1.以问题为中心

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课堂教学高潮迭起,对强化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定要注重问题设计的实效性。教师应带着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在问题的设计上一定要精益求精,确保问题的质量。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认识和老师的点拨能够接受的,正所谓跳一跳摘果子。在补做氯气溶于水实验(向装有氯气的塑料瓶中加水)后,就抛出问题:氯气溶于水后是否与水发生反应?从已有知识(氧气和二氧化碳溶于水的情况)肯定有的同学说没有,有的同学说两者反应了,接着提出问题:如果氯气与水发生反应了,那么如何用实验证明(有新物质生成)?学生根据问题、提出假设,自己设计实验,讨论实验的操作,进行验证得出结论。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主,从学生的思维出发,注重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组织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重过程而不仅仅是重结论,知识的获得是在展现学生思维的过程中水到渠成的,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2.预设动态生成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即使教师准备得再充分,时常会发生一些不可预见的情况,教师时刻面临挑战,需要根据具体的课堂情境,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调控和引导。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往往可以转化为理想的教学情景与课程资源,一个充满智慧的老师,能够敏锐地捕捉契机,化腐朽为神奇,奏出精彩的课堂乐章。但教师的弹性设计(一个教学方案中的每个教学环节上有多个答案),可以为一些“可能”和“不确定性”留下足够的空间,可以让教师充分应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沉着冷静地解决这些“可能”和“不确定性”。学生在用玻璃棒蘸取新制氯水滴在pH试纸上实验时,发现试纸先变红后褪色,对于褪色原因学生感到迷惑,我让学生对此进行了猜测:

猜测一:氯气具有漂白性,能使试纸褪色。

猜测二:氯气与水作用,产生的盐酸使试纸褪色。

猜测三:氯气与水作用,产生另外新物质使试纸褪色。

对此我不加评价而是让他们设计实验方案,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同学们通过实验很容易就得出了结论。

三、课堂结尾设计

完善精要的结尾,犹如“画龙点睛”,会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再起波澜,使学生对每一节化学课都充满了期待,渴求了解更多的化学知识。常见的课堂结尾方法有归纳总结、布惑设疑、首尾呼应、设置悬念、巧设实验、讨论比较、巩固练习等。氯气教学时我在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掌握知识重点并形成知识框架后追问:这些液氯从哪里运来?给学生造成强烈的悬念,为后续氯气的制备设下伏笔、学生急于想知道下面的内容,产生欲罢不能的探究欲望,达到了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从而为教学活动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良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有效的保证,教学设计时要关注教学有效性。驱动性的导入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入愉快的学习境界。教学过程中层层递进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轻松有效地学习。美妙的结尾不仅可以让人回味无穷,而且可以对课堂教学起到系统概括、提炼升华和拓宽延伸的作用。一切教学活动都需要教师引导,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至关重要。

上一篇:对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结构的系统分析 下一篇:合作原则下的《老友记》语言幽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