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书声“入耳”“入心”

时间:2022-07-27 09:35:32

让读书声“入耳”“入心”

摘 要:读书声,是校园里一首最动听的歌。书声琅琅的校园带给人更多的是声的底蕴,情的陶冶。但是,现在的校园很难再听到动听的读书声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快速的默读,针对题目的跳读。我们很难再去感受古人那洒脱的情怀,难酬的壮志。本文通过对课堂各种形式读的研究,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读书不但做到“入耳”,更能“入心”。

关键词:诵读;齐读;品读;悟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1-013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1.084在中考任务繁重的今天,占有考试分量很重的语文课早已没有了它本来的模样。如今的语文教学,就是为了学习语文而学习语文,分析写作手法,赏析写作特色,明确说明方法,概括中心思想,透视主旨,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探究深意。所有的教学更像是一个模式工厂,学生则是这个工厂中众多会答题的学生而已。为了应付中考,所有能出的题目拿给学生去做,课堂上越来越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了。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必须重新回归到“读”字上来。

语文课的生命应该是读书声,朗读应该成为学生情感翱翔的天空,语文课应该是学生成长的舞台。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走进语文世界,领悟语言文字独特的美,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让学生爱上文字,爱上语言,爱上读书,爱上语文,爱上语文课。这样,我们作为语文教师的最终目的也就都达到了!

一、语文课堂让读“入耳”

(一)诵读,与文章的亲密接触

每当我看到电视剧里出现古人在学堂里晃着脑袋读书的时候,都很是羡慕,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上很少有这样的场景了,学生的脸上也少有进入文章后的满足感,取而代之的是生涩、面无表情的“读”而已。所谓诵读,就是要大声的读出文章内容,在诵的过程中渐渐体会情感。一提到诵读,最先想到鲁迅先生的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的形象。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由此可见,诵读,从很久之前就是学习语文的最好方法。然而,在当前环境中,我们的语文教学很长的时间里走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教师的一言堂,上课时再也少有学生大声的朗读声,取而代之的却是教师满满的对文章的分析。这些分析替代了学生的感悟,课后题来代替学生的思维,几乎把靠“读”来体会的东西完全给抹掉了。但其实我们都知道,语文这门课,要想真正达到高的教学效率,关键还是要学生自己体会,而这个体会最直接的来源便是――读。

(二)齐读,语文课上最美的声音

从古代学堂里的孩子们扭着头背诵《三字经》到今天的课堂里大家一起读诗,读文章。每当几十个学生一同放声朗读时,你都能感觉到这是多美的声音。你听学生一起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那声音如歌声,有含蓄,有高潮,有婉转,有激情……闭上眼睛,一切都如此让你沉醉其中,享受着声音组成的华丽乐章。教学七年级的时候,每当学生齐声朗诵《黄河颂》时,我眼前总会出现黄河的波涛澎湃,浊浪滚滚,耳边也和着学生的读书声还有那久久萦绕在耳边不能散去的那首《保卫黄河》。那一时刻,声音犹如波涛万丈的力量,震撼激射,铿锵悦耳,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光未然内心的满腔爱国热情在燃烧,全身的力量在奔腾,胸中的理想在歌唱……这是齐读的力量,一个人是很难读出这种激情的力量之美的。听《木兰诗》时,感受到了战争的惨烈,那重重的关卡,那代父从军的一颗勇敢的心,那最柔软的女儿情怀。作为语文教师,我经常让学生齐读优美经典的诗词歌赋,句段名篇。这对于教师而言也是一种美的享受,这声音犹如天籁,沁人心脾,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畔。齐读是语文课上的交响乐,是师生与作者心灵共振的展示……

二、语文课后让读“入心”

(一)品读,是与作者的心灵碰撞

语文课所选的文章都是集真善美一体的经典作品,像诗词歌赋的韵律之美,凝练之美,想象之美,散文的抒情,论文的睿智,说明文的科学,小说的动人情节,戏剧的尖锐冲突,都是作家的生命智慧之作。语文教师的终极任务不是让学生去读懂一篇文章,去欣赏文章的艺术特色,而是去欣赏文章中的灵魂之美。

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课堂上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学生走进父亲那蹒跚的“背影”,多次朗读之后,甚至眼里泛着泪花。因为此时他们和作者心灵相通,他们走进了作品,情感与之共鸣。

(二)悟读,是共鸣后情感的升华

有所体会,有所感悟,从而引发思考,面对生活,这是我们教读一篇文章的最高境界。比如,八年级下册有篇科幻小说《喂――出来》,这篇文章充满了许多奇思妙想,作者在文末留给读者非常多的想象空间。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可以续写出各种各样的自己奇思妙想的结尾。但是无论学生怎么写,都离不开环保,都离不开人类对环境无止境的破坏。这就充分说明,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已经学会了感悟,已经领会了作者的情感,进而也引发了他对生活的重新思考,价值的重新审视。如果学生通过悟读能有这么多对生活的新感悟,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文章也就真正走入了读者的心灵,得到了情感的升华。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总之,在中考指挥棒依然引领我们的今天,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语文课堂,走近语言文字,诵读,品读,读出心中所感,读出心底真情,读出人间美好。通过读,去发现,去感悟,去探究,去创造……中国的语言文字像一块瑰丽的珍宝,等待我们去发现。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学生的语文课堂,读为基础,读为专注,读出真情,读出真心,读出真正的那个自己。让我们一起做好学生读书的引领者,带头人,让琅琅的书声飘荡在校园里,让读书声“入耳”更“入心”!

上一篇:把握数学课堂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下一篇:探究以朗读为主线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