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获灵动的生成性资源点亮思维的智慧之灯

时间:2022-07-27 07:28:52

捕获灵动的生成性资源点亮思维的智慧之灯

新课程标准倡导生成性教学,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课堂动态生成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而且是方法,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生成的数学课堂不再是一个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的计划课堂,而是一个动态的、成长的、变化的、有生命的完整历程。

一、精心预设,为课堂生成铺桥架路

“动态生成课堂”更需要教师精心备课。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备课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

我认为“动态生成课堂”备课不仅要关注知识的发展脉络,更要深入研究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起点和思维类型等实际情况的预见要更充分。对预见的种种可能性,选择的引导策略成竹在胸。教师要用精心的“预设”为学生搭建课堂生成的平台,让预设与生成珠联璧合、和谐共生,这样才能使一堂平淡的课呈现“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

其实,教学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法,从哪一位乘起,怎么进行进位等问题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对于教学中这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如果没有教师对于教材的灵活把握,精心预设,就不会有学生的精彩生成。本案例这样的设计,是教师个性化的教与学生个性化的学的重要体现。教师抓住学生认知上的局限与盲点,因势利导,让学生挑战连续进位的题,自然而然地得出:“还是从个位算合理方便!”这一体验结果。原来需要再三强调的教学重点就这样轻松内化成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了。

二、关注学生,为课堂生成创设空间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化自己的角色,为学生创设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对回答出错的学生,教师要宽容;对暂时后进的学生,教师要降低自己的心理期待;对回答出乎意料的学生,教师要学会倾听,因为意外往往生成精彩。只有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和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课堂动态生成才能成为可能。

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是急于指出错误,而是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宽容学生的错误,给学生自我纠错的机会,如当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时,教师没有急于转向,把学生的思维导入自己预设的通道,而有意制造“矛盾”,开展正反两方的辩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及时引导、激励,把辩论不断引向深入,从而形成“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而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等)则是轴对称图形”的观点。学生的奇思妙想在教师的鼓励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展现了学习之美。我们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尊重他们的思维,不能视而不见,或听之任之,而是积极引导,用我们的智慧引领他们的思维归队。

三、捕捉亮点,为课堂生成创造精彩

在每一堂数学课前我们的教师在对教材研究上付出了很多努力,甚至艰辛。也许我们曾为了一个环节是否通顺而冥思苦想多日;为了一个问题的提问学生能否顺利回答而绞尽脑汁多时。但就因为如此,我们往往对教学中的每个过程、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于是就无法放开自己,常常被教案这只“无形的手”所牵制,始终挣脱不了它的束缚。实际上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已大大增多。教师应该学会倾听,并在倾听过程中及时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针对其中有价值的“意外”合理打乱教学节奏,演绎不曾预约的课堂精彩。

比如有位教师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这一课时,原本想遵循备课设计,先让学生观察插图,由图说出几个7,再一步步归纳得出7的乘法口诀。可没想到课刚开始,一个学生就站起来,说:“老师,‘7的乘法口诀’我会背。”随后,许多学生都附和着说自己也会,有的甚至还摇头晃脑地背了起来。这可怎么办?怎么办?老师一下愣住了。但他立马做出了一个决定,抛弃原来精心准备的教案,就从学生的这个实际情况出发,重整教学流程。于是,他说:“你们真厉害,连乘法口诀都会背,不错,不错。那有不会背的吗?”果然,几之小手怯生生地举了起来,教师抓住挈机说:“还有这些小朋友不会,你们愿意帮他们吗?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让他们把‘7的乘法口诀’记得又快又牢呢?”这下课堂沸腾了。有的指着书上的插图教着;有的用身边的小棒教着;有的索性拿自己的手指比划;还有的干脆直接背口诀来记;……我们姑且不去评论这些学生“教”的方法是否可行,单这一转变就使学生由 “学数学”成为“教数学”,学习热情直升极点。试想,假如教师在那位学生说出实话时,立即加以呵斥、批评;假如他的教学流程没有因此而“变奏”,课堂上又怎会有如此意料之外的收获呢?

总之,生成性激活了课堂教学,使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并呈现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只要我们多一些唤醒,多一些稳重,多一些踏实;只要我们善于捕捉,善于随机应变,善于创造性地发挥,抓住智慧的契机,捕获灵动的资源,就能在课堂教学中采撷到一颗颗闪亮的“珍珠”,让课堂绽放出一个个美丽的“惊喜”。

【作者单位:灌云县伊山中心小学 江苏】

上一篇:尼古拉·巴甫洛维奇·拉维洛夫:用朴素诠释高深 下一篇:Sad Journey of Migratory Bi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