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竞争力研究综述

时间:2022-07-27 06:19:14

绿色竞争力研究综述

摘要:文章从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绿色竞争力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绿色竞争力概念的提出与界定;绿色竞争力的微观经济学研究;绿色竞争力的宏观经济学研究。文章指出,目前国内外绿色竞争力研究在绿色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与测算方法的研究、绿色竞争力与政府角色关系、中国绿色竞争力的本土化研究方面还存在空白和不足。

关键词:绿色竞争力;绿色经济;绿色GDP

当今社会,科技高速进步、经济迅猛发展,人类面临的却是一个环境不断恶化、资源日益匮乏的社会现实。如何处理好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每一个组织和国家领导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绿色竞争力(Green Competitiveness),即将绿色观点引入竞争力研究领域的探索,日益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逐步成为国外竞争力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着重对国内外绿色竞争力研究的概况和最新进展进行系统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简要评论,提出未来的研究重点。

一、绿色竞争力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一)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次国际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史上第一个国际性环境宣言――《人类环境宣言》,指出关注环境问题的必要性。1980年,联合国大会向世界呼吁:“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的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关贸总协定(GATT)开始讨论贸易与环境的关系问题。1995年,WTO成立。随之,在总理事会下组建了“贸易与环境委员会(CTE)”,进一步加快了将环境纳入贸易领域的步伐。

1973年8月,我国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召开,揭开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序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型发展观,为我国的经济的健康发展指引了新的方向。

(二)竞争力理论发展的必然产物

从1776年Adam Smith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到20世纪80年代Porter的“竞争优势”理论,对竞争力理论的研究在不断发展演变。世界经济论坛(WEF)认为,国际竞争力是一国实现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能力。发展学院(IMD)的国际竞争力模型是从国家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的相互关系出发,认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在于国内企业创造增加值的能力,而企业是否有竞争力则是从其国家环境对于企业营运的有利或不利影响来加以分析。国内许多学者也从相同或不同角度,对竞争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金碚(2003)从企业的角度思考,认为竞争力是可以从市场取得,可以模仿而形成的一种能力。赵玲玲、马行裕(2003)认为,竞争力就是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地获取资源、市场的能力。陈红儿、陈刚(2002)在区域竞争力的层面提出,区域产业竞争力指在一国内部各区域间的竞争中,特定区域的特定产业在国内市场上的表现或地位。

“绿色竞争力”――即基于环保、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绿色经济模式而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能力――已成为国家、地区和企业核心的竞争力(Porter,1991)。Porter关于绿色竞争力这一理念的提出,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起来,掀起了国际上关于绿色竞争力研究的热潮。

(三)绿色竞争力概念的理论界定

目前对绿色竞争力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当今的绿色竞争力研究大致分成了两个研究层面:一是以循环经济理论、绿色供应链理论为理论指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营销为研究重点的微观经济学研究;另一方面是以绿色GDP、绿色税收、绿色贸易壁垒、绿色标志证书为研究重点的宏观经济学研究。

二、绿色竞争力的微观经济学研究

(一)绿色竞争力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基础:循环经济理论/绿色供应链理论

1、循环经济理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ennethEwer在其发表的《宇宙飞船经济学》一文中首次引入“循环经济”概念。他提出,循环经济可大致区分为“狭义循环经济”和“广义循环经济”。“狭义循环经济”认为,循环经济是通过废弃物或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利用来发展经济。“广义循环经济”认为,循环经济就是把经济活动组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我国最初引入循环经济概念的曲格平、诸大建、吴季松、安毅等大多数学者都持这样的观点。“循环经济”在学术界仍然存在着争议,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逐步丰富和完善。

2、绿色供应链理论。绿色供应链是把“绿色”或“环境意识”融入整个供应链,以达到绿色制造为目的,充分利用具有绿色优势的外部企业资源,并与具有绿色竞争力的企业建立战略联盟,使各企业分别集中精力去巩固和提高自己的绿色制造核心能力和业务,求得整个供应链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负作用)最小。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是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IMRC)于1996年首次提出的,其概念和内涵还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

(二)绿色制造:绿色科技

何谓“绿色科技”(Green Scienceand Technology)?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认为“绿色科技是能够促进人类长久生存与发展的生产体系和生活方式以及相应的科学技术。”绿色科技的核心是研究和开发无毒、无害、无污染、可回收、可再生、可降解、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高效、洁净、安全、友好的技术与产品。绿色产品,是绿色科技应用的最终体现。绿色制造,是指在保证产品的功能、质量、成本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涉及整个绿色供应链,使产品有利于环境,最终赢得竞争。

(三)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是健康、科学的消费观念,代表了人类消费观念的发展方向。一些环保专家把绿色消费概括成5R,即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绿色生活,环保选购(Reevaluat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cycl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Rescue)。绿色消费是在社会消费中,不仅要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还要满足子孙万代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国际上,绿色消费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在我国,《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强化节约意识,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

(四)绿色营销

英国威尔斯大学教授KenPeattie指出:“绿色营销是一种能辩识,预期及符合消费的社会需求并且可带来利润及永续经营的管理过程”。据有关数据统计,全世界绿色消费总量已超过2000亿美元。在这一绿色浪潮的冲击下,商家们也积极行动起来,引进绿色观念、推出绿色产品、开发绿色市场、制定绿色价格、开辟绿色渠道、树立绿色形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绿色营销体系。以绿色产品开发为中心,我国企业也全面展开了绿色营销。1997年我国第一部《绿色营销》专著的问世,标志着我国绿色营销理论的形成。

三、绿色竞争力的宏观经济学研究

(一)绿色竞争力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基础:绿色GDP

绿色GDP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以及对环境资源进行保护的费用,得到的是经过资源环境因素调整的国内生产总值。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以后的经济活动之最终成果。联合国、世界各国政府、著名科学家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为基础,对绿色GDP的核算理论进行了艰辛的探索。1997年,Constanza和Inbchenco等人首次系统地设计了测算全球自然环境为人类所提供服务的价值“生态服务指标体系”(ESI)。我国最早在1998年,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牵头,与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合作,进行了《自然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课题的研究;1996~1999年,北京大学先后应用“投入产出表”基本理论,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下的绿色核算,即对中国资源-经济-环境的综合核算。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应用经济系和卡尔森管理学院研究员戚顺荣博士(2005)用绿色观点的效率、生产率、国民核算和经济增长阐述了绿色GDP理论。

(二)绿色税收

根据《国际税收辞汇》(第2版)中的定义:绿色税收又称环境税,指对投资于防治污染或环境保护的纳税人给予的税收减免,或对污染行业和污染物的使用所征的税。Jean-PlilippeBarde在OECD的报告中指出:绿色税制不仅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而且还有提高经济效率的潜力。经济学家Arthur Cecil Pigou率先提出“政府利用宏观税收调节环境污染行为”的环境税收思想,是绿色环境税收得以产生的思想理论基础。西方发达国家自1970年以来便掀起了绿色税制改革的浪潮,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建立了完善的绿色税制体系。我国的“绿色税收”是近年来提出的,与国际相比,对绿色税收制度研究与实施起步晚、标准低、相对滞后。

(三)绿色贸易壁垒

绿色壁垒(GreenTradeBarrier)指在国际贸易中进口国以保护自然环境、生态资源以及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为由,通过立法或制定一系列严格的环境标准对来自国外的产品和服务加以限制。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发达国家相继了许多环保法规和国家标准,给贸易带来了不可逾越的壁垒。例如,德国的“蓝色大使计划”环境标志制度,日本的“生态标志制度”,北欧四国的“白天鹅制度”,奥地利的“生态标章”等等。目前已发展到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推行环境标志制度。由于各国环境标志依据的环境标准评价方法上存在差异,这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不利,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会更明显。

(四)绿色标志证书

绿色标志证书即ISO14020系列标准,是1998年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向全球公布的一个为世界各国所接受的统一环保规则,被称作管理世界各国绿色标志或环保标志的证书,给绿色产品提供了一个精确的标尺。德国质量保证与标志协会建于1925年,在标志实施中起技术支撑保证作用和监督管理作用。加拿大的环境标志管理机构,不仅制定指导性文件,还负责向厂商发放环境标志证书及监督管理环境标志的使用。国际上的绿色壁垒促使我国加快实施绿色标志证书制度。2001年8月GB/T24024正式实施。2003年1月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认证中心)正式成立。2003年5月51类产品被纳入环境标志计划。2003年10月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授权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有限公司(CEC)承担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职能。目前我国开始使用国际通行标准统一“绿色标志”,可以将目前市场上已经形成的多标准颁发绿色证书的混乱局面统一到ISO14020国际标准的范围内。

四、结束语

第一,研究绿色竞争力,挖掘其与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之间的联系,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总的来说,过去的研究较多集中在理论的可行性的辨析,也注重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为下一步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第二,但是我们仍可以看出,理论界还没有对绿色竞争力概念的统一说法,在绿色竞争力决定因素与测算方法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建立比较完整的绿色竞争力研究体系,也就无法明晰绿色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之间的联系。我国的绿色竞争力研究总体来讲规模还比较小,尤其缺乏有理论影响力和实践说服力的本土化研究成果。所以未来对本土组织开展绿色竞争力的实证研究仍感任重道远。

第三,基于以上的成果与不足,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注重对“绿色竞争力”概念内涵的界定、决定因素与测算方法的研究、探索政府与绿色竞争力之间的联系,并用于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丰富我国本土化的绿色竞争力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Porter M.Green Competitiveness[J].New York Times,1991(4).

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商务印书馆,1972.

3、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4.

4、戚顺荣.绿色观点的效率、生产率、国民核算和经济增长[R].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网,2006-10-11.

5、牛文元.“绿色GDP”与中国环境会计制度[J].中国发展,2002(1).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上一篇:临沂市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研究 下一篇:“资源诅咒”国内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