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局部配合远端取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40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2-07-27 03:45:14

针刺局部配合远端取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40例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局部配合远端取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穴位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40例。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和92.5%(p

【关键词】面神经炎;针刺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240-02

面神经炎,系指茎乳孔以、耳孔以外的面神经管内段面神经的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一种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祖国医学认为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经络,气血痹阻,面部足阳明经筋失于濡养而致肌肉纵缓不收。笔者采用针刺局部配合远端取穴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40例疗效显著。

1 临床资料

80例患者均为门诊确诊为周围性面神经炎的患者,单侧患病。其中,男38例,女42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73岁。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两组急性期均静点抗生素、地塞米松、病毒唑,肌注维生B12、B6,在针刺治疗上,实验组采取针刺局部配合远端取穴治疗,对照组采取单纯局部取穴法。

2 诊断标准

参照陈灏珠主编的《实用内科学》诊断标准;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继发性面神经麻痹。

3 治疗方法

在临床上一般将周围性面神经炎分为3期,发病1~7天为急性期(初期),8~14天为静止期(后期),15天以上为恢复期(后期)。实验组在初期予以局部浅刺结合远端取穴治疗,后期主要以局部电针辅以远端取穴治疗。

3.1 针刺治疗

3.1.1 针刺原则:①取穴规律为“先远端,后局部”。一是指针刺取穴时,先针远端穴,后针局部穴,即先本后标之义;其二是指面瘫初期着重取远端穴,后期着重取局部穴。初期选取远端穴时以风池、合谷、支沟、太冲、翳风为主穴,少佐局部腧穴如丝竹空、颊车、听宫等。后期则着重取面部腧穴如听宫、下关、颧、丝竹空、阳白、攒竹、鱼腰、大迎、地仓、颊车等,远端以太冲、太溪、三阴交,为主穴。②针法规律为“先浅刺,后透针”。施以徐疾泻法,后期用透穴针法,施以迎随补法;远端穴或用补法,或用泻法,或平补平泻,针刺深度以得气为度。③留针规律为“先不留,后宜留”。这是指面瘫初期局部不宜留针,后期宜留针。远端穴则病变初期留针时间宜短,一般为15分钟左右;后期留针时间宜长,与面部腧穴留针时间一致,为40分钟左右。

3.1.2 操作方法:所选穴位常规消毒,采用0.3×40mm 或0.3×50mm不锈钢毫针,风池向鼻尖方向斜刺,攒竹平刺向鱼腰,阳白刺向瞳孔方向,大迎及地仓平刺向颊车方向,颊车平刺向下关方向,牵正向前斜刺,合谷、支沟、丝竹空、听宫、下关、颧均直刺。诸穴均施以平补平泻法,留针15~40分钟,每日1次。

在后期,即第八天开始,予以电针治疗。分别使用三组电极,每组电极有两个输出导线金属夹,将其分别夹在地仓颊车、阳白颧、下关大迎穴上,选择波形为疏密波,频率为100HZ,脉冲宽度0.5ms,刺激强度15~30mA,通电30分钟。

4 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参照面神经炎的疗效标准拟定[1]。痊愈:临床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面部肌肉功能恢复正常,眼睑闭合良好;显效:自觉症状消失,表情功能接近正常,抬眉、口角稍差;好转:面肌运动较前好转,但额纹、闭目、鼓腮均未恢复正常;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改善,面肌功能未恢复。

5 结果

40例患者经过3-5个疗程(每10天为一个疗程)的治疗后,临床痊愈35例,显效4例,好转1例,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痊愈25例,显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两组差别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6 病案分析:患者,李某,34岁,右侧面部口角歪斜一天。患者因感受风寒出现口角左侧歪斜,左眼睑闭合不全,左侧鼻唇沟变浅,左侧耳后乳突压痛(+),门诊以周围性面神经炎收入治疗。

处方:针刺,日一次,穴位:攒竹,鱼腰,丝竹空,阳白,大迎,地仓,颊车,迎香,牵正,风池,翳风,太冲,合谷。第一周,每日一次,浅刺,留针15分钟。第二周除上述穴位外辅以三阴交,太溪,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采用平补平泻法。局部辅以电针。十天为一疗程,两疗程患者口角无歪斜,左侧鼻唇沟正常,鼓腮闭目均正常。

7 讨论

6.1 针刺局部配合远端取穴的重要性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初期外邪始中络脉,邪在卫表,病轻邪浅,又卫表为卫气之所司,卫气悍滑利而易脱,此时采用取穴少、手法轻、浅刺或点刺、不留针或少留针的针刺方法,以通调表浅络脉之气,引邪外出,以防邪传入里,病情加重。辅以远端太冲,合谷以泄火。

本病后期邪已中,气血瘀滞,应当固本归元,气血不足患者加取足三里,三阴交,阴虚者加取太阴,阳亢者加取太冲。

因此,针刺局部加远端取穴意在尽早引邪外出,固本归元。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满意的治疗效果,避免患者因治疗痛苦而抵触接受治疗甚至放弃治疗。

参考文献

[1]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第2版.北京军医出版社,2002:198.

[2] 熊会海.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近况.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3,2(22):56-58.

[3] 位孟元.宫子超.针刺治疗面瘫体会.山东中医杂志,1997,16(4):165.

上一篇:PICC置管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护理 下一篇: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炎X线及CT表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