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得利益的国家赔偿问题初探

时间:2022-07-27 03:04:24

可得利益的国家赔偿问题初探

[摘要] 本文首先针对可得利益进行了界定,并提出应将可得利益纳入到国家赔偿的范围。最后就可得利益损失的范围与计算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可得利益国家赔偿范围计算

一、可得利益的界定

可得利益是权利主体预期可能得到的利益。它可以是一种财产利益,也可以是一种精神利益,还可以是一种机会利益。前者如企业可能获得的利润,中者如个人可能获得的精神奖励,后者如上大学的机会。

一般而言,可得利益损失具有如下特征:(1)它是受害人未来可得利益的损失。在违法行为发生时,这种利益尚未为权利人所实际拥有,对权利人来说它属于正在期待或正在着手实施和取得的一种利益。(2)可得利益损失是一种客观损失,不是人们的臆想的损失。(3)它的可赔性是以权利人的现实投入为依托的。

可得利益损失大多是“一种尚未物化的物质性损失”,也即财产损失。这些可得利益损失,是违法行为对增值状态中的财产或财产关系侵害的结果,它的损失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可以用货币来衡量和计算的。另外,可得精神利益的损失和机会利益的损失在现实生活中也不鲜见。

二、将可得利益纳入国家赔偿范围的必要性

笔者完全赞同将可得利益依法纳入国家赔偿的范围。首先,受害人为了可得利益常常付出了艰辛,不进行赔偿有违公平原则。其次,可得利益的广泛存在是社会持续发展进步的根据。如果可得利益被任意被剥夺无疑将不断挤压社会的发展空间。再次,对可得利益进行赔偿,能够使执政者的执政成本得到更加准确的衡量,以便于考察其执政绩效。同时也可促进执政者审慎决策,尽量减少社会可得利益的损耗,为人民保留更多的发展空间。最后,强调对可得利益损失的赔偿,是要求对受害人实际存在的可能财产利益损失进行赔偿,这种损失的存在及其确定是有客观依据和标准的,而不是由当事人所臆造或设想的,对其赔偿不会面临赔偿规模失控的问题。

但是,将可得利益损失纳入国家赔偿的范围,这只是法学理论所要做的第一步工作,也是难度最小的工作。对可得利益的计算才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理论问题。

三、可得利益损失的范围与计算

从司法实践看,行为人造成他人财产上可得利益的损失主要有如下几种:

1.利润损失。利润是经营者通过一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得的财产收益,它一般以货币计算和衡量。利润损失是可得利益损失中最典型、最常见、数量也最多的一种形式。对利润损失,笔者认为不宜一般地强调全部赔偿。因为利润作为一种生产经营成果,它的产生需要一个各种生产要素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一定的物质资料,而且需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尽管在客观上无论损害行为发生在生产经营的哪个阶段都会造成或导致利润无法实现或不能全部实现,但是,由于违法行为所损害的往往只是生产利润所需要的各种要素中的一种或几种,而不是全部,并且在违法行为造成生产经营中断或一定程度受阻的情况下,经营者也相应地减少了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受害人因此而遭受的利润损失全部赔偿,显然不尽合理。

2.孳息损失。孳息是由原物所产生的收益。国家侵权行为对正常情况下能够产生孳息的财产造成损害时,同时也会导致孳息的损失。从民法理论认为,孳息包括自然孳息和法定孳息。鉴于自然孳息往往具有周而复始、甚至不断递增的特点,应给予其必要的限制,否则,国家赔偿责任将“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3.其他收益损失。主要指侵害工业产权,包括专利权和商标权而给权利人造成的可得利益损失。它的特点是侵权人并没有给权利人的财产造成直接损害,而是表现为未经权利人许可,非法制造、销售他人专利产品或使用他人注册商标,使得权利人依据该专利权和商标权可以获得的收益没有获得。

4.为消除潜在的损害后果而支出的有关费用。在可得利益损失的赔偿中,还应当包括受害人在未来过程中为消除违法行为所造成的潜在危害后果而支出的有关费用。

为此,笔者以为,可得利益的计算,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可得利益损失是一种客观损失,不是人们的臆想的损失。它的可赔性是以权利人的现实投入为依托的。

(2)获得赔偿的可得利益应当是权利人付出过劳动(包括金钱,因为金钱可以被看成是劳动的“凝结”)。如果权利人并未有任何付出,可得利益完全停留在一种获得的“可能性”上,这样的损失不具有违正义的属性。为此,国家不给予赔偿也是符合情理的。

(3)利益的计算应注意扣除必要的成本和劳动付出,同时应当按照概率论的观点和方法来解决“或然”而非“实然”的问题。

(4)法官应当根据受害人的职业、职务、才智等因素,综合判断其可得利益损失的大小。当然更具操作性的方法是由法律授权各地根据本地经济状况,制定一个赔偿标准。

上一篇:谈税收中扣缴义务人的义务与责任 下一篇:论超市自助存包损失的举证责任分配及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