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

时间:2022-07-27 02:19:23

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

【摘 要】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帮助学生多途径积累, 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开阔视野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3-0139-02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看不进去书,读文章语感较差,口语表达词不达意,写作文是错字连篇,词汇缺乏想象力,就连那些思路清晰,智商较高的学生也存在视野狭窄,文章空洞,而润色欠缺的问题。这一切无不反映出学生语文能力低。针对教学实际情况,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首先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是自身发展的需要,生存的需要。不明白这一点,学生就会讨厌语文。或许你会说:“为什么学好语文如此重要呢?”首先,我想先举个例子,有一建筑师要建一栋大厦.在打桩时,若桩打得不牢固,像一张纸风一吹就飘飘欲坠的话,即使他后面的楼修得再坚固无比。不久,也会付诸东流。可见,打好基础对于做一件事是多么重要。而语文,对于各科来讲,就是各科的基础.只有学好了语文,打好了基础,才能使各科学起来不费力。看看各科的教材,除英语外,有哪一科不是用汉字来书写的。若语文没学好,看数学的应用题一定会被弄得一头雾水。即使是英语,若没有学好语文中的语法知识,英语中的主、谓、宾格一定把你绕得团团转。不论是谁,都有一颗爱国之心。语文是我们的母语,作为一个中国人若连自己的母语都学不好,又有什么资格去学习他国的语言呢?可见,学好语文是多少的重要!

二、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就会变成一种苦役。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深入思考,甚至可以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注意感情的培养,以情激趣;培养学生广泛的好奇心;通过美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主动学习。

(一)抓住课文导入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导入课文有许多方法,如插图导入、对联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影视导入、歌曲导入、设制悬念导入等,不管哪种方法,只要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行。

(二)教师与学生融洽的交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是人和人心灵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过程同时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认知信息的交流同时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把握好情感交流,师生的心就会贴近,就会碰撞出教育的火花,就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

(三)知识渊博的语文教师,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真正喜欢你的课,首先得让学生喜欢你;要让学生喜欢教师,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师德、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技艺、精粹的语言和幽默的谈吐,这样才能产生亲和力、信赖感,唯有如此才能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如果教师常常出口成章,名篇佳段不离口,学生会佩服教师的功底,学生就会如飞蝶恋花般地崇拜教师,也自然喜欢语文,就很自然地产生了浓厚的自主学习的兴趣。

(四)树立榜样,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我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平时,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也是不能低估的。

三、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

良好的语文习惯对提高语文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语文习惯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种习惯对语言功能的发展,语文规范的形成,语文能力的提高都会起到直接的作用。

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先要教给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再加以强化训练。例如,培养预习的习惯、要指导预习的步骤和方法,让学生照这个步骤方法去练习,逐步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式,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样,预习的习惯就养成了。

又如,阅读的习惯。阅读也是由一系列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学习阅读,就是学习一系列规则。默读、朗读、精读、略读,其心理的和行为的过程、方法皆不相同。有些学生默读时手点着字,喉头振动,甚至读出声,因为他们不懂得默读的原理和方法。教师需要说明默读的原理和功能,指点方法,以提高默读的效果。

又如记笔记的习惯。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又如复习的习惯、边读边思考的习惯,等等。都需要先从方法上加以指导。加强督促检查,才能养成。语文教学应根据学生各年龄段的特点,适当地教给学生各种学习方法,并加以强化训练,就会达到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的目的。

四、广泛阅读,重视积累背诵

这里所说的阅读指的是阅读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优秀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高尚的理想,坚强的意志,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真善美的心灵,无不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大量的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增加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积淀。当语文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自然就会在其身上形成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才能培养出一种语感,即对语言的一种感知能力。

在重视广泛阅读的同时,还要重视积累背诵。古代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记诵,把它作为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学生在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历代的文学大师,无不满腹经纶,具有很好的记诵功底。如文学大家茅盾就能够把《红楼梦》背下来。在学生反复阅读直至背诵的过程中,文章的风格、语言的逻辑、表达的方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着学生。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过分强调了理解,轻视积累背诵。为了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我要求学生在背诵课本上要求的文章和古诗词的同时还给学生抄录了许多名家大家的诗词,如李白的名诗,李清照的词等,学生在背诵的同时还能将这些诗句应用到写作中来润色自己的文章。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让我也深深地感受到:语文知识的积累只有通过具体的活动得以实现,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的。

(一)每日一句积累背诵。有古诗名句、歇后语、成语典故,名言名句作为课前背诵的内容,学生在积累的过程中发现了汉字里蕴含的审美价值,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情。

(二)两周一次的朗诵汇报会。有诗朗诵,经典文本的朗诵,张志公先生曾说过:“诗的语言,音调和押韵,念起来给人以极大的”。涉及写景、立志、惜时、做人等方面,要求学生熟读,并要求学生能够谈出自己的见解,此活动增加了积累,锻炼了语文,陶冶了性情。

(三)每日一句座右铭。每天由一位同学将喜欢的名句写在相应的专栏里,同学们将名句摘抄到日记或作业本的扉页,通过这项活动,使同学们写起文章来有章可循,并时刻用座右铭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写作素材。

(四)开展阅读文学经典子籍活动。俗语说:“读一部好书,做完美人生”指导学生阅读名著也是厚实学生文化底蕴的必由途径。特别是我国历代精典子籍,处在青少年时期要应该作为学习生活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论语》《诗经》等,指导学生阅读时体会书中所涉及的文学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五)组织学生自办手抄语文小报。手抄小报的内容广泛:国家大事、安全教育、校园生活、语文知识、环保教育、科学世界等。学生根据需求,独立命题、编辑材料,设计版面,并配以彩色插图。这项活动深受学生欢迎,并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在班级设“笔耕袋”和“阅读袋”。选择学生的优秀小练笔、读后感等存入笔耕袋中。把读书目录、读书计划、读书时间、读书要求、阅读文章等都存入阅读袋中。定时展示积累成果,这项活动培养了学生爱读书、勤写作的好习惯。

(七)两周一次的读书汇报会。把学生的优秀小练笔、读后感、文章美段向学生汇报展示,并畅谈读书的乐趣和收获。这项活动使学生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

总之,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帮助学生多途径积累, 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上一篇:小议“活”用数学教材 下一篇:谈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