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时间:2022-07-26 06:54:04

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 要: 作者深入剖析了本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指出了在教学方式、课程建设和思维认识等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和对学生调研反馈的意见,并结合目前社会各行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日益增长的需求,以及兄弟院校成功的经验,作者探讨了本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程建设、教学方式和思维认识等方面的改革方案,并对目前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实践

1.前言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计算机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再也无法离开计算机及其应用,社会各行业与计算机及其应用越来越紧密,对各行业从业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之一[2]。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积累丰富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经验,是将来成功立足于社会的必备条件。这反映到教学上,就要求高校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时,要与时俱进,要与社会发展与需求相适应。

2.我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我院自2002年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在很多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师资力量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薄弱,教学条件特别是实践条件还不够理想,再加上入校学生素质差参不齐,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国内重点高校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整体上不是很理想,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实际需求。

2.1学生的现状

由于我院是新办本科院校,生源与学生素质与国内重点高校相比完全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我们对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主要是城镇中学毕业的学生在入校之前对计算机有较好的了解;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自贫穷家庭或偏远地区,不少人从未接触过计算机,或者对计算机只是一知半解;一部分学生自认为上二本高校是高考失利而萎靡不振,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自暴自弃;还有极少部分学生抱着混日子的心态进入大学,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整日玩游戏或睡觉,无所事事。

另外,我们还看到,实践课的到课率、课堂纪律,以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要比上理论课高。我们在和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希望通过实践课学习和掌握实践技能,积累经验,以备将来求职和工作之需,他们认为理论课讲授的内容比较枯燥,而且对他们将来工作用处不大。

2.2教师的现状

在我院,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甚至部分系部领导认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无技术含量,对任课老师要求不高,认为只要会打字、会用Windows就可以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甚至有个别教师耻笑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同事。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有这种观念的人认为这门课只不过就是让学生打打字,学习Windows和Office而已,与上世纪90年代的电脑培训班没有什么差别。

正因为有这种观念,我院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专职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人数并没有因为每年入校学生人数的增加而增加,反而有所减少。而且部分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成员的工作和学习积极性锐减,特别是青年教师,他们刚入校时的满腔激情被这种现状浇了一盆冷水。

虽然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没有专业课深入,但涉及面广而泛,几乎涉及计算机专业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而且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仅从这点来看,并不是什么教师都可以承担这门课的教学工作的。

另外,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日新月异,这就要求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业务能力,能及时向学生传达新知识和新技术,只有这样教学课堂才会有活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安于现状,几年下来没有外出进修和学习,也没有从事计算机专业方面的科研和实践工作,在专业方面孤陋寡闻,在课堂上讲的都是一些陈年旧事,课堂一潭死水,这自然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3教学现状

目前我院每学期都有上千学生学学计算机基础课,而专门从事这门课程教学的教师仅仅4人,工作压力可想而知,因此不得不请计算机专业教研室的老师承担教学工作,但有些教师可能是因为教学工作量不够,想以承担计算机基础课程来充数;有些是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工作压力小,承担该课程可以轻松应付;有些青年教师暂时还不能承担专业课程,就被安排承担计算机基础课程来当练兵;再加上上面提到的一些偏执落后的思维观念等原因,可以想象我院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有多混乱。

为了让学生顺利通过福建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不少教师采用应试教学模式。理论课上,教师要么念经式讲授,要么讲解如何应付考试;上机实践课上,教师要么放任学生上网玩游戏,要么练习考试题库中的习题。这样一学期下来,学生虽然可以顺利通过省等级考试,但等到毕业时,很多学生,包括不少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毕业论文和求职简历排版基本都不规范,甚至需要请别人代劳,这样的教学效果显然不是学生和我们想看到的。

另外,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和肤浅。据我们调研了解,目前我院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有相当一部分与城镇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相重叠,而且其深度与广度并不比中学增加多少,这让那些自认为是计算机高手的学生认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也不过如此,只是中学信息技术的更新版,从而对该课程失去学习的兴趣。

2.4考核方式

目前,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非常单一,一考定胜负,也就是只要通过了福建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就可以了,无论平时学习认真不认真,实际学习效果好不好,平时考核成绩都没有计入在这门课的总评成绩当中。

显然,这种考核方式过于简单,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因为有前面提到的应试教学,再加不少师兄师姐的“经验”传授,不少学生认为平时可以不认真,只要考前奋斗一个月甚至一两周就可以了。而且事实上,那些因为这样做而通过考试的学生就更深信不疑了,他们又会将这种“经验”传授给他们的师弟师妹们。于是,任课老师平时的考核在学生面前只不过是个摆设而已,根本不能约束学生,这样严重削弱了任课老师管理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3.教学改革方案与实践

3.1改进教学方式

要改进教学方式,首先要明确自身客观条件和教学目标。对于像我院这样的二本院校,学生素质、师资力量、教学环境相对比较差,纯粹的理论教学必定行不通,纯粹的职业技术培训明显与本科生的教学要求不符。我们认为可以结合这两种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课上简要介绍计算机文化知识,包括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发展方向,以及当前计算机的常见应用技术,特别是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领域,让他们明白计算机并不只是聊天和玩游戏的工具,而是他们必须掌握的工具,学会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是学好他们相关专业技术必备的条件之一;实践课上,教师应该设计一些综合的,特别是与实际应用有关的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实践过程中,让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计算机的工作能力,应用领域,以及计算机的魅力,激发他们想学和爱学计算机的激情。

要做到这一点,任课老师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对那些想用计算机基础课程填补教学工作量空缺的,拿计算机基础课程来练兵的,以及其他一些有不负责任想法的教师应该坚决不让他们承担该门课程的教学。

同时,大学计算机基础的任课老师之间要相互学习,多多交流,争取更多的机会外出学习和进修,及时跟进当前计算机的最新发展态势,了解和学习当前计算机的最新应用技术,加强自己的专业技术和应用技能,积累更丰富的实践经验。

另外,还要大力建设和壮大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毕竟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有限,利用教学团队的力量,可更有利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建设,特别是实践教学,需要团队共同研讨设计,综合利用每个团队成员的观点与经验,以多维角度来设计实践案例,使学生从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对于教学内容,要尽力避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相重复,若有雷同的可以跳过,或者简要介绍,或者增加深度和广度,总之,要让学生对该课程保持一种新鲜感,保持他们学习的激情。

3.2改进考核方式

我院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上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显然不全面,最起码要将平时考核成绩计算在综合成绩之中。另外,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包含了实践教学,那么学生的实验报告和作品就应该是检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最直接的方式之一。而且,学生的实验报告和作品的成绩在这门课的综合成绩中应该占据相当大的比例。我们建议,该门课程的综合成绩的计算可按以下方式计算:

综合成绩=平时考核成绩×10%+省等级考试成绩×50%+实践成绩×40%

对于这样的考核方式,我想应试教学必定行不通,学生也必然不敢以“考前奋斗一两周”的心态来学习这门课程。

另外,在实践考核中,要严防抄袭,并对涉及抄袭的双方要给予严厉打击。从我们的经验来看,在实验报告和作品中添加有关学生自己的信息,比如学号和姓名作为水印、标题和记号等标志,并以此标志来鉴别是否存在抄袭,这样可以加大抄袭的难度;如果一旦发现抄袭,抄袭双方均按零分处理,这样可以大大威慑那想抄袭或让别人抄袭的学生,从而可以较好地避免抄袭现象的发生。

3.3培养高素质的教学团队

前面已经提到,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任课老师的要求并不比专业教师的要求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任课老师必须具备扎实的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考虑到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技术优势,可以将任课老师组建一个教学团队,专门负责这门课程的教学和实践设计。如果有条件,可以按章节来安排任课老师,每一章节的教学均安排那些最有专业技术能力和经验的教师承担。这样,各个教师便可以更深入钻研自己所擅长的专业方向,从而更有利于教师的个人发展,而且不会出现什么都懂,但什么都不精的尴尬现象。

同时,教学团队成员必须定期交流教学和实践经验,密切跟进最新技术和应用,积极参加相关培训,争取更多机会到企事业单位调研、学习和工作,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不断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积累实践经验。

3.4培养梯队人员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一个教师根本没办法详细指导和管理几十个学生。这就需要培养梯队人才。我们的经验是将每个专业班级划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5―8名学生,然后选派若干位有一定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的学生担任各小组的组长,任课老师负责管理与指导这些组长。在上课之前,教师对这些组长作简短培训,上课后由这些组长去详细指导他们各自组的成员,教师在实验室内巡视,进行监督和个别辅导。这样做有以下好处。

3.4.1学生之间互相学习没有什么压力,学习气氛比较轻松。

3.4.2组长手把手地指导,任课老师平时的教学压力明显减小,但教学效果明显改善。

3.4.3通过各组长的指导和管理,学生学习气氛明显好转,聊天和玩游戏的现象大幅减少。

3.4.4一堂课下来,每个学生都可以学到一些知识,每个学生都会有成就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得到不断增强,心情也会变得舒畅愉快。

4.结语

根据教学经验和调研分析,我们对我院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若干改进建议。同时我们也发现自己的教学和实践经验不足,需要加强学习与锻炼,与时俱进,密切关注计算机及其技术的最新发展与应用,不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丰富专业技能和经验,用自身的技术与经验来引导学生学习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努力培养大量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洪家军,陈俊杰.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西教育(C版),2010,(12).

[2]李儒银,欧红玉.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9,(8),46.

[3]黄朝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5[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厅重大项目(2010H6019);莆田学院“质量工程”项目(XTD201003)。

上一篇:浅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下一篇:中职英语升学备考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