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河:博大沉静的生命之源

时间:2022-07-26 05:45:17

涉县之名得于漳河。

明代张升重修《涉县志》云:“涉县四面皆山,清漳一带潆洄山足,趋县志者必涉焉。”

在涉县,出了县城,大多的路都是绕山而建,在有些路段,路边会出现一条细长的河流,它就是漳河及其二条支流――清漳河、浊漳河。它们发源于山西境内,在涉县合漳村汇合成漳河。

漳河既是地理意义上的分界线:涉县与河南林州市。同时,也是两地人的生命线:都靠河水来灌溉农田。“八山半水分半田。”这句流传在当地的俗语,是现实的真实写照。生活在山区的人们,山上种黄豆、谷子和玉米,山下种菜,收成不是看天,全在漳河――能住在漳河边,意味着生活的保证。

“漳河是保命的根。”当地农民这样说:“有水就有活。”

漳河流经的地方,物产相对丰饶,一般这样的地方,在平原会叫做“小江南”。这里因为太行山的存在,“小江南”前要加一个名词“山地”――“山地小江南”。

漳河的起点可以追溯到涉县合漳村,从相邻的台庄村正好可以望见两河的交汇点。

那里很明显的标志就是“人”字形的弯路――水路是清漳、浊漳汇合在一起的漳河,陆路是县道、村路交集在一处的土坡。

坡上面有一座两层小楼,主人名叫邰土成,今年63岁,在村子里生活了大半辈子。

邰土成既是农民,也是渔民,依着漳河,在这里,他有着身处“鱼米之乡”的悠然。

如今河水很大,但秋冬河水一少,村民便可以跑到河边去“捡鱼”――邰土成特别强调了“捡”这个字,“那鱼多得到处都是,个儿也大,不用费心找,背起来就走。”

邰土成可能不会想到,他生活的山区,其实在更早的时候,就是河道。在他看来,太行山、漳河之间的关系是简单的――山上种田,用水灌溉。

只是,在这种亘古未变的生活方式背后,是更为久远的文明传承。

“漳河是浓缩的河北历史。”早在2007年,在涉县电视台工作的郝乃堂就认识到了这一点。

这一年,他和几个同事着手拍了一部关于清漳河的纪录片。纪录片于当年9月28日在县电视台正式播出,12集纪录片,收视率在当地飘红。

在拍摄纪录片时,郝乃堂也是第一次认识和接触了更为广阔的太行山以及更为深厚的文化层――仰韶、龙山、商周、战国、汉文化等遗址30多处。

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是,其中23处都分布在清漳河沿岸的村庄。

“尤其是仰韶、龙山等古人类文化遗址,全部分布在石门、寨上、沿头、南庄、北原、常乐、固新等沿河村庄。”郝乃堂相信这不是偶然的巧合。

这些都足以证明,漳河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诞生了,而且它的两岸很早就有了人类生存居住。

而且,不仅对当地,“女娲文化、磁山文化、临漳(邺城)文化,都是以漳河为依托发展起来的。” 郝乃堂说。

即使如此,这个文化系统却是少有人知。郝乃堂说,涉县的太行、漳河文化,是“暗藏了4000多年的”。他小心而恰当地用了“暗藏”这个词。

“漳河,是一段沉默的历史。”他补充说。

上一篇: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当时全国最大的一个抗日根据... 下一篇:皿天全方青铜王者的多舛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