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犹县26起学校传染病暴发疫情分析

时间:2022-07-26 05:26:39

上犹县26起学校传染病暴发疫情分析

【摘要】 目的 分析上犹县2002-2007年学校传染病暴发疫情状况,探讨预防控制学校暴发疫情的策略和措施。方法 以上犹县传染病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为基础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进行分析。结果 26起学校传染病暴发疫情中乙类7起,丙类18起,其他传染病1起;肠道传染病7起,呼吸道传染病17起,接触性传染病2起;农村学校16起,城镇学校10起;小学19起,中学7起;春秋季共暴发24起,冬季和夏季各1起。结论 应重点加强学校易感人群传染病防治工作,加强学校饮用水和饮食管理。

【关键词】 传染病;疾病暴发流行;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2 R 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2-0175-02

学校暴发传染病疫情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与学生身心健康及社会都有重大影响[1]。预防和控制校内传染病暴发疫情的发生是疾病控制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为进一步加强学校暴发疫情的预防控制工作,笔者对上犹县2002-2007年学校报告的26起传染病暴发疫情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制定预防暴发疫情的策略和措施进行了探讨。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自上犹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2-2007年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中的学校暴发疫情,以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1.2 传染病诊断标准 按照《传染病学》(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和国家制定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甲型肝炎(简称甲肝)[GB 17010-1997],麻疹[GB 15983-1995],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GB 16002-1995],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GB 15994-1995],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GB 17016-1997],风疹[GB 17009-1997],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简称结膜炎)[WS 217-2001],感染性腹泻(简称腹泻)[GB 17012-1997]。水痘则按照《传染病学》诊断。

1.3 暴发疫情确认标准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和上犹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定的“关于学校传染病报告内容与范围”,及《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与《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要求,凡学校报告的“在同一宿舍或者同一班级,1 d内有3例或者连续3 d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有共同用餐、饮水史的疑似传染病例”均视为暴发疫情,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

1.4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进行分析,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暴发疫情概况

2002-2007年上犹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接到和调查学校报告发生的传染病暴发疫情26起,患病人数399人,无死亡病例;无甲类传染病疫情报告,法定乙类传染病暴发7起(76人)占26.92%,法定丙类传染病暴发18起(310人)占69.23%,其他传染病(水痘)暴发1起(13人)占3.85%。肠道传染病疫情7起,呼吸道传染病疫情17起,接触性传染病疫情2起。见表1。

2.2 疫情分布

2.2.1 地区分布 农村学校共暴发疫情16起(肠道传染病6起,呼吸道9起,其他1起),占总数的61.53%,病人数占总病人数的54.88%。各病种与病人数构成比分别为:肠道传染病占85.7%(6/7),病人数占76.72%(89/116);呼吸道传染病占52.9%(9/16),病人数占47.56%(117/246);水痘1起,病人数占35.16%(13/37)。城镇学校暴发疫情10起(肠道传染病1起,呼吸道传染病8起,接触性1起),占总数的38.47%,病人数占45.12%(180/399);呼吸道传染病占80.0%(8/10),病人数占71.66%(129/180);肠道传染病1起,占14.29%(1/7),病人数占23.28%(30/116);结膜炎1起,病人数占64.85%(24/37)。农村与城镇学校传染病暴发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502,P<0.01)。见表2,图1。

2.2.2 人群分布 小学暴发疫情19起占总疫情的73.1%,病人数占总数的77.19%。各病种暴发起数和病人数构成比如下:肠道传染病占71.4%(5/7),病人数占74.14%(86/116);呼吸道传染病占76.47%(13/17),病人数占84.96%(209/246);接触性传染病(水痘)病人数占35.14%。中学暴发疫情7起,占总疫情的26.9%,病人数占总数的22.81%,分别是肠道传染病占28.6%(2/7),病人数占25.86%(30/116);呼吸道传染病占23.5%(4/17),病人数占15.04%(37/246);接触性传染病(结膜炎)1起,病人数占64.86%。小学和中学传染病暴发存在显著差异(χ2=46.218,P<0.001)。

男生发病占总病例数的49.38%,女生占总数的50.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0,P>0.05);6~9岁小学生占总数的52.38%,10~13岁小学生占30.08%,≥14岁人群占17.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41,P<0.001)。

2.2.3 季节分布 春秋季共暴发疫情24起占总暴发疫情的92.31%,春季发生17起(甲肝1起,风疹8起,麻疹和腮腺炎各4起)占总疫情的65.39%,以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为主;秋季发生7起(菌痢2起,腹泻4起,水痘1起),占总疫情的26.92%,与饮用水和饮食卫生密切相关;冬季和夏季各1起(流感和结膜炎各1起),占总疫情的7.69%。

2.3 疫情暴发因素分析 调查发现,农村学校6所暴发肠道传染病的学校不提供开水,学生只能饮用生水。5所学校使用山泉水或河水,1所学校有自备井水,但无消毒和防护措施,水质均易被周围农田水污染。暴发的5起感染性腹泻皆由于学生饮用了被粪便污染的水质所致。某初中暴发的1起甲肝是一位住校生发生甲肝后未及时隔离治疗,传染至同宿舍人员。在2所偏远山区的小学和1所流动儿童较多的中心小学一~三年级学生中暴发麻疹,首发病例均为未接种麻疹疫苗的流动儿童,续发病例以未完成全程免疫接种的流动和留守儿童为主,麻疹疫苗接种率仅为64.71%(22/34);小学生易暴发水痘、风疹和腮腺炎,除相应疫苗几乎未接种外,学校及家长对其传染性和危害性认识差,对病人未及时报告和隔离治疗也是导致流行的因素之一。

城镇学校疫情暴发原因分别是:某中学菌痢暴发的传染源为校内食堂的厨师(属慢性菌痢带菌者),通过饮食造成传播;某中学住校生出现结膜炎流行为首发病例未隔离治疗,由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引起传播;某中学学生暴发流感的传染源是患该病教师未隔离治疗所致。某所小学暴发麻疹也由患病的老师导致传染。近年来,小学生多暴发丙类呼吸道传染病,病种以潜伏期短的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为主,主要因为相应疫苗尚未纳入国家计划免疫,接种率低未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在人口密集的学校易暴发流行。

2.4 疫情暴发趋势分析 2002-2004年学校暴发疫情14起,其中肠道传染病7起,呼吸道传染病5起;2005-2007年暴发疫情12起,均属呼吸道传染病,期间疫情暴发数量无明显变化,但传染病的病种发生了改变。自“非典”后,学校在加强传染病暴发疫情报告的同时,农村学校逐步改善了学校饮用水供应,中学加强了饮食管理,肠道传染病暴发得到了控制。但近年来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感和水痘等传染病在校内暴发现象增多,与学校人口密集,加上易感人群相应疫苗的接种率低有关,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可能成为学校传染病暴发的主要原因,与深圳市南山区2006年传染病暴发疫情分析结果相似[2]。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农村卫生条件和预防接种工作较城市薄弱,农村学校基本无法供应合格的饮用水,学生饮用被污染的生水易暴发肠道传染病;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大量的流动和留守儿童免疫接种不及时是引起麻疹等传染病暴发的根本原因;风疹、水痘和腮腺炎等相应疫苗的接种率低,已成为近年来学校传染病暴发的主要病种。

抓好学校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需要教育和卫生部门认真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和《食品卫生法》,加强沟通与协作(如校内食品和饮用水的管理,儿童入学查验接种证等),及时通报疾病发生情况。学校方面:(1)应健全相关卫生管理制度并抓好督查落实,及时发现和报告传染病疫情 ;(2)抓好学生饮用水和饮食的供应和管理;(3)开展好健康教育和季节性卫生防病知识的宣传。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部门:(1)应加强对学校食堂和饮用水的督查;(2)加强疫情监测,及早发现学校内的传染病,指导学校及时排除致病隐患;(3)提高易感人群风疹、流行性腮腺炎和流感疫苗等二类疫苗的接种率。通过采取上述各项措施,能有效防止相应传染病在校内的暴发流行,确保学校的正常生活和教学秩序。

4 参考文献

[1] 楼乐平 , 汪永良.学校传染病疫情发生的特点及对策.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4,20(6):532-533.

[2] 戴传文.深圳市南山区2006年传染病暴发疫情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3):2 503

(收稿日期:2008-08-22;修回日期:2008-10-23)

上一篇:再生铅冶炼地区环境铅污染及儿童血铅水平调查 下一篇:北京市东城区小学一年级新生读写姿势现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