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十年中国商业冷思考

时间:2022-07-26 05:25:23

入世十年中国商业冷思考

目前中国商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内外资企业缺乏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

中国较其他世贸组织成员而言可谓高分入市——入世之初,中国政府承诺,除烟草批发零售不对外开放,还有盐的批发不允许外资经营外,将在3年内逐步取消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的数量限制、股权限制和区域限制,5年内逐步取消对所有商品的经营限制。在这种极为罕见的大尺度开放环境中,许多外资零售企业在没有经过中央政府审批的条件下在中国各地开设了连锁店。而各地政府对外资企业热情有加,纷纷抛出“超国民待遇”的绣球,在税收、市场准入、经营权的优先获取等方面大开绿灯,更为突出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将原来一些国有商业企业所在黄金地段的店铺拆了以后拱手让给外资企业。优质的商业资源在改革开放、招商引资的大旗下被堂而皇之的优先配备给外资流通业,而内资企业则备受挤压——虽然统一了内外资企业的所得税率,但政策对现有的外资企业仍给予过渡期的照顾,在过渡期内外资仍享受中国政府承诺的优惠政策。此外,在用地、网点布置、地方性“优惠项目”等方面也不能与外资企业同日而语,中外商业企业的境遇是冰火两重天。极具说服力的案例是:就在2004年12月11日中国零售市场完全对外资开放的当年,家乐福超市的销售规模已经在整个中国的零售企业中达到第一(注:家乐福进入中国不足10年)。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的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在开放零售市场的时候几乎没有设立遵照市场公平原则的“准入制度”, 国内企业首先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2.市场交易规则显失公平

前不久,在中国高速发展了15年的家乐福, 因收取通道费被企业告上法庭,暴露出其与供应商之间的尖锐矛盾。家乐福是第一家在内地收取通道费的企业,但绝不是唯一一家,除沃尔玛外,很多企业纷纷效仿。其根本原因是国内市场缺乏科学合理公平的零供之间的交易制度。从传统意义上讲,零售商的主要收入应该来自于购销的差价。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类商品供应厂商的数量迅速增加,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于是零售商的货架资源日益紧俏,在零供关系谈判中的话语权越来越掌握在零售商手里,以至于零售商反过来向供应商收取进场费、上架费、产品返利等通道费用。其中,零售商与中小型供应商,特别是小型商的合作中,平均毛利率为30%至35%,加上返点后的个别商品毛利率能达到40%。也就是说,某种产品的进价,超市要加价40%卖给消费者。大的品牌商和供货商还可以通过向零售商支付“通道费”和提高“折扣率”等方式在终端销售通路中排斥竞争对手,而中小企业往往因交不起名目繁多的、约占售价一半的通道费,被堵死了进入大型零售业态的通道。其市场破坏性后果的最终表现是:主流的零售业态被实力强大的品牌和供货商独占,中小企业的产品只能进入一些非主流渠道,强者借助强大的渠道更加强大,弱者挤在狭窄的渠道生存艰难,一方面,严重影响市场的公平有序竞争,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消费者看到的是大型超市中商品千店一面,不再“天天廉价”,百货店中商品价格高的令人咂舌,以致很多人从国外用低于国内市场的价格把中国制造的东西买回来,在相当程度上遏制了内需。

3.体制环境亟待优化

入世后,商业企业在走向强大和多元化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典型的困局就是体制性成本的约束。

首先,税收制度的设计中,针对商业服务业的税负偏重。根据商务部的一份报告,我国批发零售和餐饮业等总体税负水平为26.4%,分别比房地产、金融保险、信息通讯业高出4.6、5.8和13.6个百分点。其次,商业用电价格、物流成本和垄断体制下刷卡费率过高以及部门多头监管等,也导致商业成本和费用增加。目前,我国流通业用电价格在1元左右,比普通工业用电价格(0.7元左右)高出43%;世界上70%的收费公路在中国,过路费及油价的高企大大影响着流通业的成本乃至社会运行成本,特别是对依赖物流而生的电子商务;从全国范围来看,现行的银行卡刷卡费率在0.5%至2.5%之间,刷卡费率几乎是流通企业净利润的30%至60%。

4.缺乏全局性的商业网点规划

由于缺乏对入世后流通业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认知和未来发展的前瞻,我国至今未出台指导性的《商业网点管理条例》,其它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也严重缺失,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目前面临严重失控的局面。在空间分布上,近几年来新建的大中型商业企业大多集中在城市中心商业区,过于密集,而居民住宅区的商业网点建设相对不足。许多城市的大型商业网点设施建设已经完全超出市场需求;缺乏整体规划地乱设网点,盲目开店给城市带来越发普遍和严重的交通堵塞、环境污染和扰民等社会问题。另外,一些国际知名零售企业和跨国公司依靠其强大的财力和一些地方为引进外资所给予的超国民待遇,在一些城市突破商业网点的合理布局而强行甚至违规开店,对相对弱小的国内零售业造成致命打击。

5.缺乏经营创新,低水平过度竞争激烈

入世之后,我国商业,特别是零售业出现了很多新的业态,比如超市、仓储商店等,但大家一哄而上,相当一部分商业企业只注重业态的转变而忽视内涵建设,经营业态和经营内容雷同,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策略,缺乏经营特色。因此,为争夺有限的顾客,不可避免地发生低水平过度竞争——降价、打折、抽奖、各种表演秀在全国各地的商业企业中此起彼伏,这种经营手段的模仿和雷同,使消费者到哪儿都会感到“熟悉”和“亲切”,但绝对没有新奇,缺乏特色。我国由于在价格竞争方面没有相应的法规,一些企业为了压倒竞争对手,强行让利,经营利润接近于零,恶性价格大战此起彼伏,造成流通秩序的严重混乱,国家税收和企业利益损失巨大。从企业发展的长远来看,这些手段都无异于杀鸡取卵、饮鸩止渴。

6.中国商业缺乏国际竞争力

很多人都有一个感觉:在国际市场上,我国总是“买啥啥贵,卖啥啥贱”,这是因为我们没有跨国的、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商业企业和商业品牌、没有海外的自主购销渠道。目前,我国商人在海外大多数属于小、散、差,不成气候,国际化、现代化的大型零售、批发企业几乎为零。在分销渠道成为稀缺资源的今天,我们的采购分销网络渠道这个命脉一直掌握在别人手里,更没有建成自己的供应链,导致我国的商业难以在国外的地盘上发展壮大,也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制造业不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促进商业健康发展的途径和策略

1.转变思想观念,认清形势,调整思路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缺乏现代化的商业经营技术、手段和管理经验,为此我们牺牲市场、空间、出台优惠政策去交换是顺势而为。但如今,在内需逐步取代出口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的形势下,当国内市场成为中国“内需”市场发展主战略时,我们必须重新为商业定位,必须认识到商业已上升为新的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性行业。因此,必须调整政策思路,在改革开放的基本政策不变的前提下,出台、调整一些具体的商业政策。引进外资一定要充分考虑首先给我国本土企业一个公平待遇,一定要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氛围,彻底改变对外资进入零售业“事实上不设防”的世界罕见做法。牢固树立“渠道是稀缺资源”、“渠道是经济命脉”的意识。

2.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场规则及交易制度,其建立及执行过程应公开透明

中国开放市场之初“市场规则”的建立是滞后的,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废止清理并新出台了3000多个法律法规,从数量上看相当庞大,但一部分因种种原因而落不到实处。今后我们必须借助法律的力量,转变依靠人治的传统,通过立法的途径,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立公平的交易规则及交易制度,并且一定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听证,使制定的法律、规则、制度是贴合实际的、切实保障公平交易的,处理各种市场问题也必须有法有据,公开透明,杜绝暗箱操作。只有如此,才能逐步搭建起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才能保障商业的健康发展和市场的繁荣兴旺。

3.建立规划管理制度,合理规划布局商业网点

从全局看,首先,要遵循突出本地特色和优势的原则,东部地区要重点发挥先行带动作用,形成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先行区。中部地区要注重发挥区位优势,重点提升商品流通枢纽和集散功能。西部地区要突出资源和特色优势,加大农产品和资源、能源类商品交易市场的规划和建设力度。其次,要着重完善城市商业综合服务功能。重点是优化城市商业网点布局,大力发展社区商业,引导商业中心健康发展,推动城市群商业联动发展。第三,加快建设农产品、生产资料和工业品流通网络。要科学引导大型商业网点合理发展,引导不同业态的大型商业网点适度集聚,禁止恶意扎堆开店挤压同业竞争者。

从空间布局看,要构建城乡一体化、内外贸一体化、批发零售物流配送一体化的商贸物流渠道网点。组织实施针对广大农村网点缺失的“覆盖战略”;针对二三线城市商业资源小散差的局面,重点组织实施提高市场集中度的“补强战略”;针对国内外影响力巨大的特大城市,重点组织实施能够引领商贸物流业未来与发展方向的“创新战略”。

从结构看,要促使商业企业结构的合理化,即商业网点布局的多层次性、整体性和动态性。商业网点布局的多层次性,即大店、中店、小店应呈多层次的宝塔型结构;商业网点布局的整体性,即商业网点的设置应与城市规模、城市的结构、交通状况、风景名胜等相协调,如在城市的中心商业区、辅助商业区、新建商业区、居民生活区等都要有合理的商业网点;商业网点布局的动态性,即商业网点的设置要与城市的长远发展规划相衔接,适应市场动态变化的要求。

4.转移商业开放重心,鼓励商业“走出去”

过去10年,商业领域的对外开放重心放在如何吸引外资“请进来”,今后的开放重心要转变为如何推动内资“走出去”。从具体操作层面,首先,必须培育一批大型的、具竞争力的商业企业,打造一批自主品牌;其次,要转变出口模式,从借用别人的渠道委托出口为主转变为自营出口为主,为此,要鼓励并依托大型商业企业和商业品牌建立自己的海外销售渠道,用我国企业的全程自主分销取代外商主导的低价采购,逐步用自主品牌取代加工贴牌。从长远看,我国巨大的商品输出必须同巨额的商业资本输出相匹配。应积极推动有实力的商业企业和品牌走出去,实现国外建厂、国外开店,形成自己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只有这样的外贸战略和政策才是完整的,服务贸易逆差才有望扭转,有效益的商品出口才可望回升。

(作者单位:河南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浅谈南京长江隧道对南京实施跨江发展战略的深... 下一篇:残疾人就业援助现状及其制度完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