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夜莺与玫瑰》中的三重审美价值

时间:2022-07-26 04:49:20

浅析《夜莺与玫瑰》中的三重审美价值

【摘 要】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作为唯美主义理论的倡导者,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生活模仿艺术的观点。世人往往称他为“唯美派”与“颓废派”,他激烈的反对19世纪艺术商业化的的现象,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现实感到失望,同时他认为只有美的殿堂才可以让人忘却,让人快乐。本文旨在通过《夜莺与玫瑰》想象中的感官美、情感中的感性美、主题中的悲剧美来探究本篇童话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奥斯卡・王尔德;唯美主义;感官美;感性美;悲剧美;

一、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思想

唯美主义的理论根源是来自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所提出的一种美学理论:

“纯粹的美感经验源于一种无厉害之念的的沉思,与美感对象的现实性或客观实用价值及道德性无关。”

尤其在19世纪后期,以法国为中心甚至遍布整个欧洲都开展了唯美主义运动。王尔德是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第二阶段代表者,他延续了前人的美学理念,并创立自己的唯美主义艺术观。王尔德以感性为美、以想象为美、以趣味为美、以创新形式为美,同时他反对将生活和艺术相联系,认为当艺术来源于生活之时,会产生坏的艺术。王尔德曾采用警句的方式在自序中简练的表达出自己的唯美主义艺术观:

“艺术的宗旨是展示艺术本身,同时把艺术家隐藏起来。”“在美的作品中发现丑恶含义的人是堕落的,而且堕落得一无可爱。”

二、想象中的感官美

在《夜莺与玫瑰》,王尔德用了特别形象细腻的写作手法来描绘事物的颜色,把它们比作了与其最贴近的代表事物,使这些色彩不再是一个个单调乏味的颜色词语,而是一组组生动的视觉画面。王尔德在描绘玫瑰的色彩时同样运用着诗意的写法。白玫瑰,他将其纯洁无暇的白色比作了海浪的泡沫与山顶的积雪,这样的白色,不再只是静态的,平面的,而瞬间有了灵动与轻盈的感觉。

黄玫瑰,他又不落俗套的将其比作了美人鱼的金发与鲜艳的黄水仙,这两种黄色的代表都是水中与陆地上最美的事物,这样的黄色也是绝美的。而最艳丽的红玫瑰,王尔德列出红色的两种代表来传达它的美,白鸽的脚趾,海底的珊瑚,这样的红色,是神秘的,灵动的。在玫瑰花盛开的初期,作者把它的色彩比喻成河上的薄雾,晨曦交际的鱼肚白,曙光的银色的翅膀,这朵玫瑰还未绽放,初期的颜色应该是黯淡又不起眼,但是经过作者的描绘,这朵玫瑰的色彩充满了神秘与希望。当这朵完美的红玫瑰盛开时,王尔德形容它的红色如同天边的那一抹艳丽的霞光,花心又犹如红宝石。光是为形容这无与伦比的红色,作者用了这些不同的唯美事物来展现这朵玫瑰由外到内不同的美,每一层的红色都有不同的光彩。

三、情感中的感性美

一只如同精灵般的夜莺在听到一个学者因为爱情而哭泣,就觉得他是一个真正的恋人,因此愿意帮助他寻找那朵红玫瑰。夜莺这种对爱情感性精神,也正好体现了王尔德一贯对艺术的主张。譬如夜莺执着的追求一朵最完美的红玫瑰,任何其它颜色的玫瑰都不能取代,也正是王尔德唯美主义思想中提出的艺术就是要用最理想的形式表现完美无瑕的美。因为夜莺对爱的感性,所以即使当需要它用胸膛的鲜血来染红那朵尚未盛开的玫瑰时,它并未退却,反而感慨道“‘爱’比生命更可贵,一个鸟的心又怎能和人的心比?”夜莺被人类的爱情感动,觉得自己这只鸟的生命与人类的爱恋之心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它甘愿为人类的爱情献身。夜莺是一位对爱情的感性主义者,它的这种追求精神是超然与生活的,所以在它死前对爱情的独白也是超脱的:“因为尽管哲学很聪明,然而爱情比她更聪明,尽管权力很伟大,可是爱情比他更伟大。”

与夜莺的感性美相比,学者与女孩则是理性的实利主义代表。学者认为夜莺没有情感,歌声也是毫无意义;只看到枝头他需要的红玫瑰,而对死去的夜莺态度冷漠;因为向教授的女儿求爱失败,就认为爱情可笑无用。女孩拜金主义,只看重金钱与地位。王尔德在童话中所展现的现实世界是庸俗不堪的,所以他们不能真正的理解爱,也不能真正的理解美。

四、主题中的悲剧美

夜莺,是本篇童话的悲剧主角,牺牲生命换来了绽放的红玫瑰,但是没有任何人怜惜它的牺牲,甚至没有人注意到玫瑰花下这具鸟儿的尸体。鲁迅曾说过,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在你面前!当有价值的事物被毁灭,人们从情感上会感到惋惜,从而更珍惜这些事物。

这样的悲剧美就体现在了悲剧主角在矛盾与冲突中不断抗争的力量与精神。当夜莺知道需要用生命换这朵玫瑰时,它也知道用死来交换是多大的代价,然而话锋一转,它在权衡爱情与生命时,发出了感慨,觉得爱比生命更可贵,最终选择了牺牲。在它把刺扎进自己的心脏时,王尔德也描写了三次夜莺将刺插入胸口的感受,刚开始感受到“她生命的血液渐渐溢去”,最后插入心脏时“一种奇痛穿过她的全身”,生动的描写了夜莺将刺插入胸口的痛苦。1夜莺一边要与身体的痛苦斗争,一边又要歌唱,在明知自己正走向死亡,仍然义无反顾的一次次将刺深深扎入胸口,这样的死亡形象正如同一个受难的英雄。夜莺的死,真正展现了一个甘愿为爱为美而牺牲的形象,让人们怜惜它的牺牲,感动于它的力量和精神,它的悲剧美也产生了意义。

同时,因为女孩嫌贫爱富,无法理解这朵玫瑰的可贵,却爱慕于金钱与权力的魅力。在与学者争吵之后,反而将玫瑰扔向马路中间,使得玫瑰被车碾压。由夜莺生命灌溉而成的玫瑰就这样被人不屑一顾的丢弃、践踏,不禁让人痛惜,也让人反思这样的悲剧结局。哪怕是在夜莺,一只鸟的眼中,人类的爱情都应该是:

“比翡翠还珍重,比玛瑙更宝贵。珍珠,硫石买不得他,黄金亦不能作他的代价,因为他不是在市上出卖,也不是商人贩卖的东西。”

这样的结尾,把全篇的悲剧情节推向了高潮,夜莺用生命换来的玫瑰却依旧没有唤醒世人对美对爱的认知,艺术的美依然没有净化现实世界的污浊。

五、结语

在王尔德所处的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在政治上与经济上称雄世界,当时的英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变革时期,工商业迅速发展,因为社会变革、人心浮动,拜金主义和实利主义也开始横行,可以说当时英国的社会气氛即是循规蹈矩,又是虚伪做作的。所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像女孩这样的实利主义者,以及青年学者这样对社会悲观后的逃避者都是大有人在的。

而全篇的中心角色夜莺,唯独它不被尘世所感染,仍然愿意不惜一切的追求理想中的爱情。结合王尔德自身经历,可以看出夜莺的悲剧形象正是他本人意识的化身,王尔德无法让他的唯美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唤起世人的共鸣,就如同夜莺即使牺牲生命,也无法用玫瑰去唤醒人们对爱的认同。同时,夜莺世界的纯真感性与人类世界实利主义、拜金主义的强烈对比,也发人深思,这篇短小的童话也被评为王尔德最简洁的社会批评之作。即使在过去一个多世纪的今天,我们的社会仍然需要这样的文学作品净化我们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吴其尧.唯美主义大师王尔德[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75.

[2]张介明.唯美叙事:王尔德新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139.

[3]陈学勇.林徽因文存:散文・书信・评论・翻译[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5, 200-206.

上一篇:中央空调施工安装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措施 下一篇: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