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中国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分析与展望

时间:2022-07-26 04:03:12

近十年中国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分析与展望

[摘要]文章通过查阅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及国家图书馆博士学位论文库,获得2001~2010年期间573篇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从学位论文的数量增长、研究者的专业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案例区域等角度进行数理分析.试图总结目前旅游类博士论文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从一个侧面勾勒目前中国旅游研究的现状与特点。研究发现:近十年,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数量日益增多;多学科研究趋势日渐明显;研究内容相对集中,但分散化趋势明显;研究方法以概念性为主,但数理统计、构造模型等定量研究方法逐渐增多,越来越多博士生使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案例地主要以知名度较高的旅游地为主,云南、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研究受到了很多博士生的关注。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问题的缺失、功利性明显以及跨学科研究薄弱等。未来的研究应在发现好的研究问题、拓宽研究视角、丰富案例区类型、加强研究规范等方面进行突破。

[关键词]中国;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3)03-0106-08

1、引言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教育发展迅猛,与之相关的旅游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是旅游研究的主体,其培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以旅游为选题的学位论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旅游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主要学术期刊所发表的旅游类研究论文,不少是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核心成果的提炼,展示了旅游研究的最新前沿领域与最新研究成果。有学者从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视角对我国旅游研究展开分析,如章锦河等对1988~2001年旅游类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进行了分析,陈德广对1989~2003年国内和北美的旅游研究博士论文从学科差别、选题背景和学科参与度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

本文通过查阅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士学位论文库、中国国家图书馆博士学位论文库以及中国知网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以题名含有“旅游”、“游憩”、“游客”、“度假”等词进行检索(2012年12月29日),获得2001~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573篇。由于中国学位论文建库时间较晚,而且每一篇博士论文规定的发表时间不同,所以,有一部分旅游类论文未能统计。本文对573篇博士学位论文从数量增长、研究者的专业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案例区域等角度进行数理分析,力图从一个侧面勾勒目前中国旅游研究的现状与特点,期望有助于旅游学者把握旅游研究的最新动态。

2、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现状与特点

2.1 博士学位论文的数量增长

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旅游高等教育与旅游研究的快速发展。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旅游类高等院校数量持续增加,由2001年的311所增加至2010年的967所,与此同时,在校研究生数量也不断增长。迅速发展的高等旅游教育为旅游研究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极大推动了旅游研究的深入发展,学位论文数量相应地快速增加。从2001年至2010年,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总体上保持了较快的增长趋势。

2.2 博士学位论文作者的专业背景

高校和研究机构依据自身的学科优势,针对旅游研究的综合性、交叉性与边缘性特点,从各学科专业的角度进行研究,一方面丰富了旅游研究的内容、理论与方法,同时又显现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完成者专业背景的分散性特征。2001~2010年,573篇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者涉及12个学科门类中的9类,88个一级学科中的28个,393个二级学科中的58个。

由表1可知,我国旅游研究的学科多样,除了官方的旅游管理博士点专业,各校亦根据自身特色,利用原有学科“借鸡生蛋”,招收培养旅游发展方向的研究生。其中,管理学、理学、经济学等是目前旅游研究的主体,其他学科旅游研究相对较少,如历史学20篇,教育学5篇,文学1篇。但是,由于旅游研究的跨学科性质,这些学科的博士研究生以旅游为选题进行学位论文研究的数量正在增长。

按照一级学科的统计结果来看,地理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生物学、农林经济管理、民族学等8个一级学科的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总数达463篇,占总量的80.8%。其中,地理学背景的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占总量的26.88%,是所有学科中比例最高的,其次是工商管理,占总量的22.34%。

按照二级学科的统计结果来看,人文地理学、旅游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自然地理学、生态学、技术经济及管理、产业经济学、企业管理、林业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区域经济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农业经济管理、民族学、中国近现代史、第四世纪地质学、环境科学、矿产普查与勘探等19个二级学科,论文数量达353篇,占总量的82.90%。其中,人文地理学所占的比例最高,约为19.72%,其次是旅游管理,约为15.71%。

从表2中可以看出,国内旅游类博士生的培养主要以高等院校为主,科研院所为辅。从统计结果来看,参与旅游类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机构共有101个,其中,高等院校86个,占总数的85.15%,论文数量为508篇,占总量的88.66%;科研院所15个,占总数的14.85%,论文数量为65篇,占总量的11.34%。各单位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数量差异很大,其中,中山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所占比例较多。近年来,四川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博士生以旅游作为选题的学位论文数量增长较快。

2.3 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

由于旅游类博士论文涉及多个方面的研究内容,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本文根据《旅游学刊》、《旅游科学》的栏目以及具体研究内容,把博士论文的研究内容分为19个方面。虽然这样分类并不具有完全的排他性,一篇文章与两个甚至更多研究主题相关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可以大致反映中国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的现状。

从表3以及每个年份上述研究内容的比例可以看出,旅游类博士论文研究的内容有分散化趋势,但是旅游经济、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旅游目的地、旅游规划与设计、旅游产品依然是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占总数的50.09%。此外,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等所占的比例有所上升。其中,旅游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及其效应研究;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较多地涉及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目的地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及其竞争力研究,而且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变迁与社会变迁研究引起了博士研究生的关注。近年来,旅游主体的研究,如旅游者行为、旅游流、旅游感知、主客态度等取得了许多成果。

2.4 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

旅游研究方法可分为概念性、描述性、数理统计和构造模型4种。从我国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来看,概念性方法所占的比重仍然比较大,占37.22%,描述性方法所占比重最低,仅占17.57%。以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为代表的国外旅游研究在研究方法方面以实证研究为主流,自2000年以来,研究方法以数理统计方法为主,其比重占到36%,构造模型方法占27%,描述性方法和概念性的方法则相对较少。近年来,我国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中构造模型和数理统计在旅游研究中发展比较快。其中,数理统计占了27.31%,构造模型占了18.09%,更多的博士研究生在研究中兼顾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数据来源方面看,主要以统计年鉴为主,但问卷、访谈等调查方法的研究逐渐增多。因此,我国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虽然与国际上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正逐渐向国际主流研究方法看齐。

2.5 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案例区域

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具体的案例区进行实证研究是旅游研究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体现。573篇论文中有459篇论文对具体案例区进行实证研究,其中,69篇以全国为例进行研究,其他390篇对我国部分地区以及主要旅游目的地进行了研究(表4)。

从省际角度来看,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案例区涉及我国大陆所有的省市自治区,还包括香港和台湾。具体来看,以云南省最多,博士生主要关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研究最多的案例是丽江;北京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大都市旅游研究;安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皖南古村落和黄山风景区;广西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桂林和漓江;四川的研究关注最多的是九寨沟景区等。

一般来说,旅游地可分为自然风景旅游地、文化旅游地、历史古迹旅游地、娱乐旅游地、运动型旅游地、产业旅游地以及综合性旅游地。从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涉及的旅游地类型来看,以自然风景旅游地和文化旅游地探讨最多,而对娱乐旅游地、运动型旅游地和产业旅游地的研究相对较少。自然风景旅游地的博士论文大约有74篇,其中,自然保护区探讨较多,有22篇,山岳型旅游地有33篇,主要包括九寨沟、张家界、黄山、泰山等国内知名的山岳型风景旅游地。海滨型旅游地研究也较多,大约有19篇,研究的案例主要集中在大连、秦皇岛、三亚等地,对江河型、湖泊型、洞穴型等自然风景旅游地研究相对缺乏。历史文化旅游地有37篇,其中,有19篇是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的研究,特别关注的是旅游的影响研究,应用最多的案例是丽江;其次是对安徽古村落的研究,还有的以西安作为文化旅游目的地研究旅游者的行为以及城市旅游的开发等方面。总体来看,博士学位论文涉及的旅游地类型较多,但研究深度以及不同类型旅游地之间的比较研究方面还有待加强。

3、中外旅游类博士论文选题比较

笔者在ProQuest学术论文库中检索到国外旅游类博士论文100篇,对他们的选题内容进行了总结,其中,占比例较大的前10位研究内容分别是:旅游影响、旅游产品、旅游者行为、旅游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经济、旅游与地方认同、旅游营销、旅游企业和旅游信息技术。而2001~2010年中国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中占前10位的内容分别是:旅游经济、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旅游目的地、旅游规划与设计、旅游产品、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区域旅游、旅游服务与管理和旅游者行为。笔者认为,出现这种差别主要是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阶段性及其发展模式不同决定的。在国外,尤其是经济发达的欧美地区,由于旅游业发展已经到了成熟阶段,研究领域从初期的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空间结构扩展到对旅游影响、旅游者行为、旅游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研究领域表现出多元性与深层次性。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正处于大规模扩张和发展阶段,因此相应的研究更多关注旅游经济、旅游资源的利用、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提升等应用性领域的研究。

4、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4.1 研究结论

对近十年来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的分析发现,我国旅游博士学位论文数量增长较快,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较大的增加,研究方法也大为改进,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这些博士学位论文的梳理,有助于了解博士研究生及旅游学科发展的方向与过程。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4.1.1 研究问题有所缺失

研究问题是指研究者基于特定的学科视角、概念体系、理论框架和科学方法想要考察和回答的问题。研究问题的提出是衡量学术研究质量的核心标准,也是研究展开的起点和基础。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研究问题的缺失主要表现为研究内容的重复性较强,较少从一个新的视角对问题开展研究,如对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以及旅游规划与设计的研究居高不下,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博士学位论文在选题上缺乏创新,这在某种意义上是缺乏“研究问题”的表现。保继刚指出,研究问题处于科学研究的核心地位,没有研究问题的研究,自然难以产生好的研究成果。对研究问题的认识不足造成了研究问题的普遍缺失,使得学术论文大都缺乏知识贡献,丧失了研究的目的。

4.1.2 研究内容的功利性取向明显,基础理论研究较为薄弱

功利主义的盛行和理想主义的缺失,是阻碍当今中国科学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旅游类博士论文在研究内容上侧重于应用性研究,轻视基础理论的研究。在功利性的驱使下缺乏对所研究领域深入挖掘的热情和动力,而过多关注经济管理领域中具体的、表层的现象问题;特别是缺乏对旅游基础理论研究的热情,更多的关注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经济效应等方面的研究。中国旅游研究形成的所谓热点,往往是“政府主导”的,而不是学术界自然而生的研究需求。旅游类博士论文也是如此,原创性的贡献比较少。而北美的旅游博士论文的选题的理论价值对学科的推动比较明显。我国旅游博士学位论文中对基础理论的研究有所忽视,而这些基础理论的缺乏制约着旅游学科本身的发展以及各个分支学科的建立和成熟速度。旅游的基本概念体系建设的落后,使现实的旅游经济行为的研究缺乏理论基础和背景,难以形成“真正的”旅游学的系统理论。从本研究的573篇论文来看,仅有极少数是对旅游基础理论的研究,这方面研究的典型是谢彦君等人的博士学位论文。博士论文是我国旅游类较高层次的对某一问题的系统的探讨,理论研究应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4.1.3 跨学科研究仍有待加强

旅游研究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所能完成的,而是由不同学科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的多学科研究。从近十年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学科来看,跨学科研究有所增加,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深层次问题挖掘不够。与国内相比,在国外已经形成跨学科研究的现实,如借助于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的研究方法。地理学家对旅游业的研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这种情况在我国尤为明显。目前,我国旅游类博士论文旅游研究的视角过多集中在对旅游客体的评价和开发上,而缺乏从社会学、伦理学的角度研究旅游活动对旅游主体在文化、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影响。这种状况与旅游这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应有的指导思想很不协调,也与旅游学科在我国旅游发展实践当中应当肩负的学术使命不协调。旅游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需要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等学科的营养和学术支撑。因此,在研究中应该积极增加相关学科知识积累,加强理论研究和“跨学科”交叉研究,克服急躁情绪和急功近利的不良倾向,实现旅游类博士研究生培养和学位论文水平的较大提高。

4.1.4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仍需进一步提高

目前,国际上的旅游研究主要以定量为主,科学性较强。虽然我国目前旅游类博士论文中数理统计和构造模型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多,但与国际上同类研究相比仍然具有不小的差距。这种状况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旅游统计资料的不完备性决定的,另一方面也与我国旅游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欠缺有关。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加强定量的研究,在资料的获取上应强调一手资料的重要性,但是也要结合定性分析,才能更好地挖掘旅游研究中的深层次问题。

4.2 研究展望

结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未来的旅游博士论文存在以下4个方面的趋势:

4.2.1 选题的应用性将增强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旅游业发展的历史等方面与西方国家不同,导致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模式与西方国家是不同的,因而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不同,所以旅游研究的内容与西方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西方国家更多注重旅游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的建设,而对旅游业发展的关注相对较少,这一点与我国是不同的。目前,我国旅游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势必要求旅游研究要对旅游的发展做出理论指导,以任务带学科。因此,今后的博士论文选题的应用性将会继续增强。在对旅游效应的研究上,从关注旅游的经济效应会逐渐转移到旅游的环境效应和社会效应上。

4.2.2 研究视角将不断拓宽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将会有更多学科从新的视角、采取新的研究方法加入旅游研究之中,如社会学对旅游社会效应的研究、心理学对旅游主体行为和心理的研究、安全学对旅游安全和旅游风险的研究、文化学对旅游文化的研究、信息技术对旅游营销方式的研究,这些研究将会极大地丰富我国旅游研究的内容。

4.2.3 研究案例区类型逐渐丰富

目前,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的案例区域涉及了我国所有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包括香港和台湾。博士研究生主要关注比较知名的自然旅游地和历史文化旅游地。今后,随着旅游需求及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对娱乐旅游地、运动型旅游地和产业旅游地的研究将会增多。同时,对旅游地之间的比较研究将会受到更多的关注。

4.2.4 研究规范进一步增强

近年来,我国学者们开始关注旅游研究的规范与范式问题,《旅游学刊》在2010年笔谈栏目中专门探讨了旅游研究的规范问题,这次探讨将会引起众多学者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及其导师的关注,为日后博士论文的选题、方法以及研究的规范化提供一个良好的借鉴。

上一篇:基于CSSCI的2000~旅游学科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下一篇: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超低透砂岩成藏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