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军:宣纸掌门人

时间:2022-07-26 03:43:45

除了书画中人,宣纸似乎成为常人眼中古老的文化符号,它逃离不了所有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命运,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远,从业人员处境窘迫、企业作坊生存堪忧,与它本身具有的美着实不符。就像所有的童话故事里,危难时刻总有英雄人物出现一样,2009年,43岁的胡文军从安徽泾县经济委员会加入中国宣纸集团公司,用短短4年时间为宣纸打开一片灿烂的天空。“中国工艺美术行业2012年度典型人物”给了他这样的评语:“他是文化产业的创意先锋,将创新注入传统,将文化融入经营,在产业集聚中脱胎换骨。他以一连串大刀阔斧的改革,飞跃千年的积淀,历经市场的考验,在经济浪潮中扬帆前行。寿纸千年,在传承中孕育新生宣纸的一小步,文房四宝的一大步。”

纸好也怕巷子深

说起与宣纸的缘分,端坐的胡文军露出一脸笑容,从泾县丁家桥的镇长、书记,到宣纸行业部门的负责人,再到中国宣纸集团公司的董事长,虽在安徽泾县宣纸之乡长大,但胡文军是在步入工作之后才与宣纸“亲密接触”的,但他说,这不晚。或许只要相遇便是一个美丽的故事,沉淀了丰厚历史文化的宣纸因此翻开了“新篇章”。

中华手工:最近宣纸火了一把,起因是陈年老宣纸拍出百万天价引起的轩然大波,您怎么看?

胡文军:这或许是“纸轻价重”最形象的表达,我觉得是好事,让大家又重新关注宣纸,了解这个行业,对宣纸文化也是一种宣传。

中华手工:目前中国宣纸集团公司的现状怎样?

胡文军:我们现在有1300多名工人,公司注册和持有10多个商标,核心品牌“红星”宣纸每年产量660吨左右,占了全国宣纸总产量的90%。对于老字号来说,这不是一个小数目。

中华手工:在泾县,宣纸厂家也不少,你们是怎样做到的呢?

胡文军:多渠道、多层次进行品牌宣传吧,在经营方面,我认为区域总销售模式起到了关键作用。我们会根据地域文化特点,把总区域选在北京、安徽等大省市;广西、内蒙古等9个较偏远的地区则划为直销区域;历史悠久、知名度高的5家文房四宝老字号企业被我们定为一级直供店。我们允许让总自己选择各自区域的二级,根据一年生产的宣纸产量划分销售量。

中华手工:这样的好处在哪里?

胡文军:可以整合国内的销售渠道啊,总会把销售指标分配到二级,但需要报我们集团审核。通过这样的层级经销,能最大程度的确保所有喜爱宣纸的书画家都能买到红星宣纸。我们的年销售收入也从2009年的8000多万元上升到现在的2亿元,打破了十多年来产值一直徘徊不前的局面。

中华手工:那为什么不自己卖,把钱送给商赚呢?

胡文军:酒香也怕巷子深啊!按照经济规律,市场总有起起落落,不建设一支队伍,若市场出现波动的时候就没人帮你卖,另一方面我们也少去了人员和铺货成本,让经销商也承担起品牌和技艺宣传的责任。

中华手工:途中应该会遇到不少困难吧?

胡文军:因为宣纸的原料檀皮和燎草有限,如果片面追求产量,原料供应不上必然引起宣纸质量滑坡,造成市场的不稳定。过去大家喜欢打价格战,使宣纸的销售价格严重偏低,甚至低于出厂价。因此现在我们每年会公布商的零售指导价,这在网站上是可以查到的。

中华手工:你们是怎样解决原材料受限的问题呢?

胡文军:去年,我们开工建设了年产70万斤的燎草基地,相当于集团目前一年近1/5的使用量;投资4000万元建万亩青檀林基地。到2015年,基本能实现宣纸产量与原料供应的平衡,那时估计全国正宗宣纸年需求量约是1200~1500吨。用5~8年的时间生产出过去60年所积累的一半产量,其实难度挺大的。

中华手工:这个过程应该得到国家不少的支持吧?

胡文军:是啊,我们一直从当地政府、社会媒体吸收方方面面的资源来投资原材料基地。国家还规定只有出自安徽泾县的纸才叫宣纸,对我们现在和今后的生产起到积极作用。有问题不可怕,但一定要把问题和解决方案传递出去,很多问题便能引刃而解。我可以说是最幸福的董事长了。

中华手工:那你们自己做了哪些努力呢?

胡文军: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幅浓缩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长卷吗?那就是从宣纸得来的灵感,很多人并不知道幕后的故事。那时我们正在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于是把宣传片推荐给张艺谋,他受到启发,在开幕式上还专门播放了30秒展示宣纸制作技艺的短片。而且,运动员获奖证书的内页用纸也是我们生产的。

我们就抓住这个历史性的机遇,从小山坑走上了世界舞台,从濒临失传到发扬光大,完成了一次品牌的提升。之后,我们申请成为上海世博会的特许生产商,在现场全面展示“捞、晒、剪”的传统技艺。同时还开发了系列世博产品,让全世界人都知道中国的宣纸。

传承技艺多管齐下

采访中,胡文军多次提到宣纸文化的传承,但不久后宣纸集团的国家级传承人邢春荣就要退休了,偌大的宣纸集团少了技艺灵魂人物,会是什么模样?外人似乎比胡文军更焦急,可他却自豪地说:“宣纸技艺传承后继有人。”因为,技艺的种子早已播下。

中华手工:加上产业发展,又是老字号、非遗,传承一直是个大问题。

胡文军:宣纸制作技艺与砚、紫砂壶等工艺品有很大不同,宣纸生产的100余道传统工序需要各个环节密切配合,从原料到成纸要3年左右时间。这不是依赖于一个人的力量能完成的。我们建立了完善的多级传承人保护体系,国家级传承人有1名,省级传承人有5名,每年公司还会自评技师和高级技师,按月享受津贴,这在文房四宝企业中算是一个创举。

中华手工:一般老字号企业的收入不太高,因此人员流动大,招工难,你们是否也出现这样的状况?

胡文军:去年我们公司没有一个人主动辞职,我们招工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场面,这有点让人难以置信,是吧?去年我们招了100多人,捞纸工就有40人,连本科生都愿意应聘去做学徒。40个人是什么概念?我们发展了这么多年,捞纸工只有150人左右,以前每年只招个位数,保证捞纸工不减少就不错了。

中华手工: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胡文军:我们有一份《人才管理激励办法》,本科生工作3年期满,考核合格后给予主管岗位工资待遇,推荐进入中层管理储备人才序列,专科生则进入基层管理储备人才序列。我觉得一定要让他们有尊严,让他们知道自己不是一个普通的蓝领工人,制造的是一种文化产品,他传承的是一种文化,因此也应该有好的待遇。捞纸工去年涨了1000元,平均工资达到5000多元。这还不够,我们与当地职业高中联合开办了宣纸工艺专业班,定向招生,定向分配,每人每年享受1500元国家助学金和“红星助学金”。若是毕业后到宣纸集团公司工作,除了享受工资待遇外,我们还会返还全部学费。但这条路还在探索期,现在的学生不愿做工人。

从产品创新到文化推广

胡文军的桌上搁着一杯茶,快凉时,他会起身加点热水。这个小小的举动,亦被他运用至工作中。冬天,捞纸工在冰冷的山泉水里捞纸十分辛苦,他便让技术部门通过革新加点温水进去,双手就舒服多了。尽管在经营上大刀阔斧的革新,但胡文军对宣纸成品的创新却小心翼翼。因为在他心中,这项传统手工技艺若是变化太大,那就不能称之为宣纸了。

中华手工:既然手工制作宣纸难度不小,你们尝试过用机器加工宣纸吗?

胡文军:在我们厂子的后山坡,有很多石头造出来的石滩,有60万平方米,制造宣纸的原材料需要摊上去翻晒,日晒雨淋,让它们自然漂白。如果用化学原料强行漂白,用机器裁剪,这样就会损伤纤维,手感与外观、尤其是润墨效果不好。而且像原料加工、捞纸、晒纸、剪纸等核心工艺由机器替代的话,那就不能叫宣纸了。

中华手工:那你们的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胡文军:因为受原材料和工艺的限制,宣纸在短期内大幅度增产的可能性很低,在推出中高端宣纸的同时,还需要寻求更大的价值空间,主题纪念宣纸就是其一。我们不计成本地精选原材料、精选技师来制作,还将一部分老纸回笼,呈现陈纸的效果。但不会贪多,只限量供应。对于一些“挑剔”的艺术家,我们还推出宣纸定制服务。还有宣纸邮票,是我们与邮政集团合作三年时间才研发出的特种纸邮票。

中华手工:建立中国宣纸文化园也是创新的一种吗?

胡文军:中国宣纸文化园正在逐步修建,占地约615亩,包括宣纸博物馆、宣纸技艺展示与体验区、宣纸原料观赏与加工区、书画家创作中心四部分。我认为将宣纸工艺体验与原料作物观光、生态景观休闲旅游巧妙地结合起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这是老字号企业未来转型的方式之一。因为传统手工艺的受众毕竟是少数,但旅游却是大众市场。

中华手工:未来还有哪些规划?

胡文军:我们一直想再造一个全新的宣纸集团,打造中国文化的代表性企业。但不能急功近利,做企业要耐得住寂寞。就像如何做好一张宣纸,要找准长久的利益空间,才能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爱如发丝 8期 下一篇:山海黎乡筑土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