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睹第1期《父母必读》

时间:2022-07-26 02:55:32

先睹第1期《父母必读》

因为是主编,我有幸先睹《父母必读》杂志2000年第1期。一篇篇稿件看过去,我一次次地被感动、被启迪。因为我也是一位母亲。

说起来,编这本杂志也不是十期二十期了。这些年里,我常常想起一位前辈说过的话:如果你编出来的东西不能先打动你自己,就休想让它去打动读者。这几乎成了我们编辑部全体编辑在选题策划、稿件取舍、编辑过程中的一种潜意识。

那么,新世纪的《父母必读》杂志音乐会给父母们带来什么呢?在此,我想和家长朋友们提前分享一下2000年第1期杂志的部分内容:

“本刊视点”:经过较长时间策划,在1期推出的“心理学家谈素质教育”将由国内几位知名的心理学家谈谈家长十分关注的素质教育问题。他们所说的素质教育与我们常说的素质教育的观点有哪些相同与不同,有哪些独特的视角,家长朋友读了之后一定会有所感悟。

“我在长大”:按孩子从出生到3岁,4―6岁,7―10岁的成长顺序,分别由有关专家谈孩子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还有一些家长在育儿中的独特感受和经验。家长既可以按孩子的年龄寻找适合自己的内容,又可前瞻孩子要走的下一步,预先有所了解和准备。

1期中的“最耀眼的成长期”(从出生―满1个月)除了对新生儿的身体发育做了详细介绍外,还在每一种介绍后加上了一小段忠告或注意,让初为父母的人很容易地把握住育儿要领。

“万花筒”:这是最近开设的一个有关家庭治疗的栏目。在1期杂志上将要出现的是一篇关于过渡时期的文章。在这里,家庭治疗师李维榕老师描述了过渡期的家庭状态以及生活在其中的父母、夫妻和孩子将要面临的问题,对亲子关系会产生什么影响。栏目主持人李子勋先生告诉我们:过渡期是一个心理学中的操作性概念,特指12岁到16岁的孩子在心理成熟过程中要走过的一段“艰难困苦”的路程,它可能给整个家庭带来震荡。正处在这个时期、有着种种烦恼的父母,一定会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触摸互联网”:21世纪的孩子将是在互联网中长大的孩子。让他们从幼年起就用稚嫩的小手去触摸互联网,将使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人生更加丰富。1期上的“父子网上情”一文中,儿子自己写稿,由妈妈输入计算机,与远在异国的父亲互通情况,交流感情,质疑解惑,充满盎然的情趣和浓浓的爱意,十分感人。

“怀孕前后”:在第1期的“产后妈妈腰酸背痛,姿势不良是肇因”里,分析了许多产后妈妈为什么会腰酸背痛,并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孕期的准妈妈看了这篇文章,一定会马上调整姿势,产后的痛苦就会大大减轻。

“卫生顾问”:由于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孩子从小吃的食物内容以及食用方式都有很大的变化,如果养育不当,对孩子的语言发展、牙齿发育等等都会造成不良影响。我们从网上收到了一位母亲的来信。她的儿子3岁了,平时,他能够准确地表达意思,但就是与“z、c、s、sh、x”有关的“三、四、上、小”等音发不清楚。这位妈妈焦急地问,有什么好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恰好,在1期里的“鸡同鸭讲――儿童语言问题面面观”,详细地讲清了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训练的办法。

除了以上这些栏目外,这本杂志里还有请你帮忙、我们家的阿毛、儿童心理世界、借鉴与博览、假如我再做一次父母、说长道短、父母空间、娃娃天地等一些常规栏目。由于篇幅所限,在这里实在介绍不完。好在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新杂志就要面市了。

还要告诉大家的是,从2000年1期起,《父母必读》杂志将一改20年的老面孔,变成大16开,全彩印刷,从56页增至64页。然而,一本杂志好不好看,能不能打动人,能不能对人有所助益,并不完全取决于艳丽的色彩和扩张的版面。内容质量永远是第一位的。这是我们的坚定信念,也会是读者朋友拿到新杂志时的切身体会。

上一篇:帮助陌生人也需要智慧 下一篇:为了孩子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