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德24首小提琴随想曲的艺术特点

时间:2022-07-26 02:29:35

罗德24首小提琴随想曲的艺术特点

罗德・雅克・皮埃尔・约瑟夫(RodeJacquesPierre Joseph,1774-1830),法国小提琴家,作曲家。罗德7岁起师从约瑟夫・法维学琴,他的这位老师具有有极高的声誉。12岁时,罗德在他家乡成功地举行了音乐会。1787年,法维带着年轻的罗德到了巴黎,罗德的才华引起了维奥蒂的注意,于是罗德拜在维奥蒂门下,很快成为这位大师最喜爱的学生。1790年在巴黎首次演出,演奏维奥蒂的第13首小提琴协奏曲。当维奥蒂不再公开演出后,罗德于1792年进行了维奥蒂第17和18协奏曲的首演,并获成功。1795到1799年他曾任巴黎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及巴黎歌剧院小提琴独奏演员。1800年任拿破仑御前小提琴师。1803-1808年罗德定居圣彼得堡,贝多芬为他写有《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Op.66)。罗德晚年精力衰退,技巧大不如前,因而放弃公开演出。他共写有小提琴协奏曲13首,练习曲12首,随想曲24首,弦乐四重奏12首,1部小提琴演奏法。

罗德24首随想曲,一百多年来被奉为小提琴教学的经典教材,在小提琴教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我们不禁要问:在浩瀚的小提琴教学著作中,是什么原因使罗德24首随想曲经历岁月的洗礼却脱颖而出,成为小提琴教学上举足轻重的教材?原因大概有如下几点:

首先,罗德是一位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他的第七、第八小提琴协奏曲,集艺术性和技术性为一体,极富艺术魅力,为今天的学琴者必学的作品之一。同样,在他的随想曲中,我们也能够看到这个特点。罗德从不将技术与音乐分裂开来,写所谓的“练习曲”,他擅长将技术性的内容溶入音乐性的段落中,有的时候,他甚至在技术困难的作品前加上一个抒情优美的引子。这不能不说是罗德伟大之处。作为一个教师,他深知技术的重要性,但却不愿意学琴者为练技术而练琴,忽略了音乐的本身。因此,罗德的随想曲既注重技术训练,又重视乐感的培养,使学琴者在苦练技术的同时,也能够领略到音乐的魅力。也正是这种卓越的音乐魅力,使罗德随想曲不仅名列经典小提琴教程榜,并且成为音乐会上的独奏乐曲,直到本世纪初时,还屡屡在音乐会上演奏。

仔细地观察,罗德随想曲24首就是24个大小调,这是罗德的另一个成功之处:将调性引入音乐。不同的调性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表现意义,而之前的练习曲对调性的训练是不够完善的。从罗德的随想曲中,学琴者不仅可以学习到多升多降等不常见的调性,还可以建立起初步的调性感觉,并且系统地熟悉整套大小调体系,这对以后演奏协奏曲,乐曲、乐队作品,都是很有好处的。

罗德随想曲的表情记号和力度记号大大多于先前的练习曲。罗德标记众多的表情记号和力度记号,一方面是为了使演奏者更能够了解音乐的内涵,另一方面也是让演奏者养成注意乐谱记号的习惯。因为任何一个学习到罗德随想曲的人,都会演奏一些中级程度的协奏曲,乐曲等。为了更好地表现音乐,必须仔细地阅读谱子,严格地忠于原作。

从技术的角度来讲,罗德随想曲已经跨越了单一技术的运用阶段,而开始了多种技术混合运用的阶段。要知道,分开掌握技术和混合使用技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混合技术的使用涉及左右手的配合,各项技术是否掌握完善等,难度大大超过了初中级阶段的单一技术训练。因此,这也是罗德随想曲的另一个成功之处。

从大量的弓法练习中,我们可以看到,罗德已在枯燥的练习中加入很多音乐的内容。这些练习往往具有优美的旋律进行、丰富的层次对比、流畅的音乐语汇等等,使练习曲具有一个音乐的灵魂,这也是罗德随想曲的过人之处。

作为从中级到高级学习阶段的过渡,罗德24首随想曲,是当之无愧的经典教材,是每个学琴者都应该重视的第一流教材。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上一篇:二胡演奏审美举要 下一篇:儿童剧《古丢丢》的心理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