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提升南昌市IT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时间:2022-07-26 12:10:38

略论提升南昌市IT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摘 要]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本文通过分析影响南昌市IT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原因:即人才匮 乏、科学研究投入不足和企业战略意识淡薄等。认为南昌市IT企业可以通过和高校进行人才、科研成果转化和实验 室等方面的合作来提升核心竞争力。并简单介绍了企业和高校合作的成功案例。

[关键词] 高校;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F0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11-0124-02

[作者简介] 朱华生,南昌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与嵌入式系统开发;

冯祥胜,南昌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信息系统分析与集成。(江西 南昌 330099)

南昌市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企业对南昌市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面对国内外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想保持并扩大现有的优势,就必须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如何从企业自身的特点和个性出发,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重点考虑的问题。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由布罗哈德和哈默在1990年的《哈佛商业评论》一篇论文中提出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比如某些技术、技能和管理机制。它包括“软”的或“硬”的方面,也可能是无形的,不可测度的。一个连续成功的企业必定有其核心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开发、培养、不断巩固以及更新,因为即使建立了核心竞争力,也还有可能再瓦解。如何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就成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广义的核心竞争力指企业所独有的核心资源,包括技术、管理、战略设计、组织结构、生产制造、市场营销、企业文化等多个方面;狭义的核心竞争力仅指形成能够创造独特客户价值的专门技能和技术,以企业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企业战略决策、系统控制、市场营销、组织管理以及企业文化的相互整合、促进获得长期竞争优势。

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企业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侧重点应有不同。例如:对大型企业主导产业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石,技术进步和创新是保持持久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管理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石,市场营销和技术服务是保持持久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二、南昌市IT企业现状分析

南昌市IT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目前,南昌的IT企业主要集中在电脑市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电脑市场的IT企业主要以零售业和服务业为主,高新技术开发区的IT企业主要是以产品开发和生产为主。南昌市IT企业绝大多数属于中小型企业,虽然这些企业在江西的IT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相对于国内IT市场还是缺乏足够竞争力。经分析南昌市IT企业相对于国内优秀IT企业缺乏足够核心竞争力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匮乏。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如果没有人才就谈不上有竞争力。我们调查了很多南昌市IT企业,他们与国内外优秀的IT企业相比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人才缺乏严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如缺乏高层次的管理人才、科研人才,由于科研领军人物非常缺乏,因此很多企业很难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研队伍,从而制约了科技创新。人才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江西属于中部欠发达地区,企业报酬不高、科研平台有限,因此,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大。

2.科学研究投入不足,创新不够。据统计,南昌市IT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平均水平不到1%,而国际企业界普遍认为,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5%以上,企业才有竞争力;占2%仅够维持;不足1%的企业则难以生存。对南昌市IT企业而言,研发投入的严重不足阻碍了企业进行技术改进和创新,严重削弱了企业的持续竞争能力,低下的技术水平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此外,企业的竞争力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一个合力,而其中创新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当代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现代企业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营销,二是创新。由于受传统的经济体制和思维模式的影响,南昌市有很多IT企业经营者的观念落后,惧怕风险,排斥创新,以至于企业内部尚未形成创新机制。

3.企业战略意识淡薄。企业战略意识淡薄战略意图不明确,组织结构调整滞后在经营过程中,战略的制定往往能够决定一家企业的命运。持续竞争优势的发挥需要与发展战略相匹配。从目前来看,南昌市IT企业普遍存在着重战术、轻战略,依赖经验决策的思维定式。由于没有明确的战略意图,导致了企业经营方向迷失,经营领域模糊,经营的盲目性、投机性、随意性特点突出。

三、加强企业和高校合作提升南昌IT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成长中最有力、最主要的驱动力,是提升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受自身发展水平和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通过“内敛”或“外展”两种方式来解决。

“内敛”是指完全通过企业内部的一系列改革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如:通过加强管理,树立人才资源意识,养成“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基本观念和工作习惯,做到既要引进人才,也要留住人才;其次要改革分配体制,发挥政策效力,将“政策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落到实处;另外加大培训力度,培养各类专家型人才和高素质、高层次的管理人才等等。通过“内敛”方式来解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难度比较大、花费的时间也比较长、成功率也不高。

“外展”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的改革以及和其他单位合作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如:通过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以及企业和高校的合作等等。通过“外展”方式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见效快,成功率高。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制约南昌市IT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有三个方面的问题,有的问题通过“内敛”方式来解决比较可行,如:企业战略意识淡薄,企业可以通过开展内部学习和讨论来解决。还有的问题通过“外展”方式来解决比较可行,如:解决缺乏人才和科学研究投入不足的问题。

从南昌的实际情况分析,解决IT企业缺乏人才和科学研究投入不足的问题最佳途径之一就是和高校合作。因为近年来南昌市高校的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南昌市有本科院校十几所,高职院校几十所。每所高校都开办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那里有许多从事IT行业的人才和设备,再加上高校也正在寻找“产、学、研”合作,所以企业可以利用南昌市高校雄厚的科研开发团队、强大技术与丰富资源来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和高校合作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充分调动高校人才参与企业的科学研究。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时期,高校也已经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目前高校充分利用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积极发挥科研基地的作用,为高校优秀人才施展才华搭建“平台”,为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从而吸引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进入高校。南昌市高校也同全国其它高校一样,也拥有非常丰富的高层次科研队伍。

虽然高校有丰富的人才资源,但由于高校大多数科研人员对市场的需求不是十分清楚,所以有些科研项目是想出来的,从而使部分研究人员的研究方面偏离了市场。例如:南昌工程学院现有从事IT教学和科研的教师近百人,其中双师型的只占20%,其他教师很少参与具体产品的设计,所以他们也非常希望通过和企业合作来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因此,企业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加强与高校合作,充分利用好高校人才来为企业服务,并通过合作来培养企业自己的科研团队,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成果。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加大了对高校院校的科研投入,同时高校为了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高校自身也加大了科研投入,再加上高校加强了科研成果考核的力度,从而使得高校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快速的增长。

但高校比较重视科研成果的数量,因此大量科技发明得不到实施就“夭折”在“襁褓”之中;而企业轻视技术创新,被逼上绝境了才想到寻求技术支持。一方面是大量科技成果“养在深闺人不识”,另一方面企业却找不到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科研成果,所以企业可以通过和高校合作,将有市场价值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这就降低了科研投入和风险,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充分利用高校先进的实验设备。企业要进行新产品开发就必须投入大量资金购买实验设备,这对于企业来说风险较大。

而高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的科研水平,为了达到教育部的评估指标,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实验室建设。目前,南昌市高校已建立十几个国家、教育部和省重点实验室。每年还有许多中央和地方共建实验室。例如:南昌工程学院在2005年投入了80万元新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嵌入式实验室,投入了100万元新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网络工程实验室等等,这部分实验设备完全能够满足产品开发的需要。经过调查南昌市高校基础实验室利用率非常高,但专业实验室利用率非常低。这是因为专业实验室主要用于科学研究和专业教学,实验室设备数量一般也比较多,但专业课和科研数量有限,所以造成了资源浪费。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和高校合作,利用高校专业实验室的设备进行产品开发,这就可以降低了科研风险和成本,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结束语

加强企业和高校的合作能够达到双赢的目的,这在国内有很多成功案例。例如:北京博创兴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依托一流高校雄厚的研究开发团队、强大技术与丰富资源,目前已经成为国内知名的嵌入式系统专业技术提供商。又如:江西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清华大学合作,公司经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公司已经成功开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泰豪光电信息产品。从这些成功的案例可以看出,企业只要合理利用好高校丰富的资源,就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让企业能够持久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景安.关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若干战略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4,(9).

[2]付向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之思考[J].现代化工,2005,(3).

上一篇:论沈阳服务业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的对策思路 下一篇:浅谈江西在中部崛起的若干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