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引导我前进

时间:2022-07-26 11:50:13

《指南》引导我前进

大家都知道,指南针的作用是辨别方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与指南针有没有联系呢?我的答案是“有”。这是我在准备一次科学优质课比赛中的感悟。

《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想要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就要找能够激发好奇心,让孩子感兴趣的内容。围绕这个核心,我开始多方选材。在网络上有一段科学小制作的视频吸引了我。视频内容是通过镜面操作实验,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两面镜成像现象。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即像与物是左右相反的。而将两面镜相交成垂直的方向,将一个物体放在镜子的折角前,就能在两面镜中看到3个像。且中间的像还是与实物左右一致的正像。当改变两面镜夹角大小时,成像个数也会随之变化。

看完这段视频,我立即找两面镜子做实验,现象的确很有趣。如果孩子看到两面镜的成像现象时,会有什么反应呢?我决定找几个孩子试试。当孩子在镜中看到4个、5个等不同数量像时,他们兴奋起来。激动地说出自己在两面镜中看到像的个数。当听到同伴说出的个数比自己多时,立即思考并主动探寻,怎样能看到更多的像。

好奇心和竞赛心理激发了孩子的探究欲望。《指南》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对照这段话,我反问自己:这个实验中幼儿发现了什么?像的个数不一样。他们在两面镜中看到的像,和平时生活中照镜子看到的像不一样;另外,同样的两面镜,与同伴看到的像的个数也不同。如何让幼儿来分析这个问题,并从中积累经验从而培养孩子的探究能力?

依此思路,我设计了整个活动。主要的认知目标为:让幼儿感知两面镜成像现象。知道两面镜的夹角大小与成像多少的关系。围绕此活动重点,我的活动程序是通过故事激趣、自主发现、图表验证、提炼总结“夹角大,成像少;夹角小,成像多”。这几个环节教学效果都不错。活动进行到这儿,主要认知目标达成。看看时间。15分钟。然后进入结束环节:让孩子感受当两面镜夹角最小时,两面镜的成像现象。

进行到这儿,活动设计陷入了僵局。在此问题上我走了许多岔路,多次改动试教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时我有些迷茫:是不是选材本来就有问题?可是在探究活动中幼儿是感兴趣的呀!

就在我苦思不得其解时,我同事的话惊醒了我:“吴老师,昨天你在我儿子班上,上的是什么课呀?他一回来就对我说‘妈妈找两面镜子来’我问他干什么,他就说‘给我就是’”我一听这话。是喜忧交加。喜的是孩子的探究欲望真的很高;而忧的是,整个探究活动完成后,孩子居然只会说出一句“拿来就是”,这时我的思路开始由活动内容的编排设计转向了孩子。

我回忆试教中情况。有几位孩子的表现浮现在我脑海:有位孩子拿着两个木偶在两面镜前照镜子:有位孩子在活动结束时,立即跑回实验台,迫不及待继续观看成像现象;还有一位孩子将一面镜子平躺着,另一面立起来,看着自己的像说:“我怎么反了?”这说明了什么?孩子还没有看够,还想看。

我再次翻阅《指南》时,数学认知目标中有两点触动了我,一点是5~6岁幼儿“能发现和体会到按一定规律排列的物体整齐、美观”;另一点是“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在此之前,我的目光一直停留在科学探究这一块,而忽略了科学活动包括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

我豁然开朗,在结合实验加工整理出“夹角大,成像少,夹角小,成像多”的概念后,我再反问幼儿“当夹角慢慢由大变小时,成像会有什么变化?”请幼儿自主探索观察,并用“慢”和“变”二字引导幼儿操作,让幼儿体会像的变化过程。孩子们又开始兴奋起来。“真好玩、真好看:越来越多、越来越少了”,这时,孩子们充分自由地操作探索、且主动说出了自己的探索发现和感受。

在幼儿充分感受到夹角大小和成像变化的关系,体会成像现象好看后,我再以“还有更好看的”,吸引幼儿关注当夹角最小时,成像最多,且能在两面镜中看到无数个整齐排列的像。

整个活动的准备我以《指南》为依据,选择、分析、设计,当我陷入迷途时,最终也是《指南》引领我能继续探路前行。通过这次经历,我感受到《指南》就像指南针为你指导正确的方向,但在路途中,我们以什么方式朝正确的方向行进,还要靠自己思考和探索。

上一篇:口袋里的影像旅行 下一篇:学习《指南》三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