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建自由的“语文天地” 徜徉快乐的“希望之田”

时间:2022-07-26 11:30:42

营建自由的“语文天地” 徜徉快乐的“希望之田”

【摘要】初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实现初中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即语文学科的交际能力、应用能力,而人文性则要求真正实践语文学科的文化功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延伸出学科特色。笔者认为,要想实现初中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要充分打造开放性的教学课堂,让学生在丰富有趣、轻松愉悦的语文课堂中激活思维、提升素养、提高综合能力。

【关键词】 初中语文;开放性课堂;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现阶段,尽管关于初中语文学科改革的呼吁声一浪高于一浪,但是改革的收效甚微,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依旧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不高,尽管我们一直呼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但是往往还是传统的教师“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点;二是学科特色没有充分展现出来,初中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提高语文素养,提高综合能力,这一综合能力包括文字表达能力、运用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但是目前来说,很多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还是很欠缺的。究其原因,也在于教师与学生都将目光紧紧锁定在考试,一切从应试教育的角度出发,忽略了语文学科自身的特色;三是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性不够,依旧是传统的死板的教学方式,教师一般就是按部就班,按照教材内容生搬硬套,不作任何创新,这也是初中语文教学失去活力与特色的主要原因,教师创造性的引导方式就像山间的溪水,只有源源不断地创新,才能细水长流,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历,我认为打造开放性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为学生营建出自由的“语文天地”,徜徉于快乐的“希望之田”,于是我作了如下探究:

一、以课堂为阵地,充分挖掘学科特色

语文学科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教材为基础,以课堂为阵地,充分挖掘学科特色,在课堂上,可以多采用引导方式,多提一些耐人寻味的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语文思维。

比如在学习《桃花源记》一课时,笔者首先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一张图片,图片上是一幅美妙的风景,有一片漂亮的桃花源,有一条潺潺流动的小河,河边是老人和小孩在柳树下嬉戏,有村妇快乐地洗衣。我让学生们谈一谈看到这幅图片的感受。学生们积极站起来回答,有的说:“这样的风景很漂亮,只有在古代有,现代版的田园风景里到处是柏油马路和商业街。”还有的同学说:“这样的风景让我们向往,如果可以偶尔体验这样的景致,该有多好。”学生的回答都很精彩,于是我接着引导:“你们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下世外桃源的美景,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通过这样的开放性的课前悬念铺设,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不会感觉过于晦涩、吃力。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经典名作《背影》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的亲人,某个让你感动的瞬间,联想朱自清的《背影》,请你们也抓住一个细节来谈谈。”学生们立刻开动脑筋,有的说:“不经意间,父亲额头的几条皱纹、鬓角出现的几根银发,让我感受到父亲在老去,我要倍加珍惜这份父爱。”有的说:“每天早上醒来,听到母亲在厨房做早餐的声音,这样一个细节让我感受到母爱温暖的存在。”讨论着,我看到学生们的眼睛都有些湿润了,最后我布置课后作文题目:选一个角度,从侧面表达出你对亲情的感悟。学生们都交出了很优秀的作品。

以课堂为契机,教师应该多提一些个性化的开放性的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观察生活。

二、以实践为抓手,充分引导课外语文

传统的语文课堂都是“灌输”与“被动”的关系,教师吃力地结合考试要求,将所有要考到的知识点全部灌输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并记忆,而学生则往往被动接收知识点,教学成果往往并不令人满意。而笔者认为,语文素养、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不仅仅是课堂那四十分钟,更重要的在于“功在平日”,教师应该以实践为抓手,充分引导课外语文,让学生走出课堂,提升视野,才能真正实践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比如有一次,我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关爱老人。学生们课后纷纷翻阅相关的作文集,交上的作文都是人云亦云,没有切身的体会,更不用说创造性了。于是我利用周末的时间,带领学生们来到附近的养老院,在那里,学生们开阔了见识,与养老院的老人们友好地交谈,有的学生甚至积极地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打扫卫生,帮老人晒被子等等,通过这样的课外语文实践的方式,学生们对于“关爱老人”这样的主题有了切身的领悟,有的学生甚至开拓了思维,从关爱自己的长辈,上升到关爱社会上的老人,提出孔子的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作文主旨。这种课堂语文实践的形式,让我有些惊讶于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维能力,也鼓励我要多开拓课外语文活动。

此外,打造开放性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需要营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笔者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才能为开放性语文课堂注入源头和活力,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与他们积极交流、沟通,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也是打造开放性课堂的纽带,有助于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言无不尽”,感受思维在语文课堂上的自由。

总之,初中语文课堂要想真正实践新课标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要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挖掘学科特色,引导学生的思维,以教材为基础,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其次,语文学科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而是应该积极走出课堂,收获课外语文带来的学科乐趣,运用所学知识,延伸课外践行从而提高学生的人综合能力。

上一篇:SVC在冶金行业的运行 下一篇:巧用趣味游戏提高小班幼儿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