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狼疮”“标”“本”要分清

时间:2022-07-26 11:24:14

目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药物有“治标”和“治本”两类:前者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后者为免疫抑制剂等。

非甾体类抗炎药,消炎镇痛效果好

对无明显脏器损害的轻型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合理选用消炎痛、阿斯匹林、萘普生、芬必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有利于缓解发热、乏力、关节疼痛、肌痛等症状。

糖皮质激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主力军

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甲基强的松龙等,具有抗炎、抗增殖和免疫抑制作用,是治疗急性或暴发性狼疮或有肾、心、脑、肺等主要脏器损害患者的主要药物。一般用量。每日每公斤体重1毫克,服用3周左右,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以后,应考虑减量,开始时每隔三天减5毫克,减少至每日30毫克左右时,更应缓慢递减,大多数患者服用6~12个月后可减至15毫克以下,然后每天维持在5~7.5小剂量。对急性暴发性SLE,如果口服激素无效者,可给予甲基泼尼松龙静脉冲击疗法,每日静脉滴注甲基泼尼松龙1克,30~60分钟滴完,连续2~3天或隔日一次连续2~3次为一疗程。

特别提醒:

虽说糖皮质激素治疗SLE效果显著,但若应用不当,也会带来兴奋失眠、柯兴氏征、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骨质疏松、骨折、无菌性骨坏死、肌病、消化性溃疡、诱发或加重感染等不良反应。面对糖皮质激素这把利弊都有的“双刃剑”,长期应用时应及时给予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处理,尽量减少危害。患有结核病、急性细菌性、病毒性或真菌感染者,应在应用足量敏感抗生素的同时谨慎使用。糖尿病、骨质疏松症、肝硬化、肾功能不良、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慎用。对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有过敏史患者禁用。

抗疟药:治疗盘状红斑狼疮的主药

氯喹、羟基氯喹等抗疟药,对人体具有光保护作用,并有抗炎,稳定溶酶体膜,抗血小板聚集及血小板黏附,抑制皮下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可缓解患者的皮肤损害,对控制皮疹、关节症状、光敏感有一定疗效。特别提醒:

氯喹在体内滞留时间长,排泄慢,长期服用易蓄积而引起副作用。因此,要合理给药,氯喹开始服药时剂量为每日0.25~0.5克,如一个月后病情好转,皮损消退,可减量至每日0.25克,再服一个月,可以隔日服0.25克,最好能够小剂量,间断服用,以减少药物蓄积带来的不良反应。

免疫抑制剂,对付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王牌

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另一类重要的药物,主要用于狼疮性肾炎、狼疮肺、中枢神经系统等明显脏器受损的患者,对于撤减激素后疾病易复发,激素有效但用量过大出现毒性作用者也较为适宜。

特别提醒:

临床上常用的是环磷酰胺,采用口服给药,主要毒副作用是骨髓抑制、损害肝肾功能、性腺萎缩、致畸胎等,出血性膀胱炎、肿瘤等发生率较高。为了减少不良反应,目前采用静脉冲击疗法,静脉应用每次400毫克,每1~2周1次,3个月后延长给药间隔,待病情缓解稳定后,可改序惯疗法,以硫唑嘌呤等其他免疫抑制剂口服维持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要定期检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指标,并根据实际病情及时调整用药。

免疫吸附,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新秀

免疫吸附是将抗原、抗体或某些具有特定物理化学亲和力的物质作为配基与载体结合,制成吸附柱,利用其特异性吸附性能,选择性或特异性地清除患者血液中内源性致病因子,从而达到净化血液、缓解病情的目的。DNA免疫吸附疗法是将DNA作为抗原固定在炭化树脂载体上制成DNA免疫吸附柱,通过体外循环装置,吸附柱中的吸附剂吸附红斑狼疮患者血液中的抗DNA抗体、抗核抗体及其免疫复合物,可在短时间内迅速清除患者体内的致病性免疫复合物,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与激素、细胞毒药物联用,可增强机体对药物治疗的敏感性,增加疗效,使SLE患者的病情得到缓解,达到临床治愈。我国生产的健帆伊美诺一DNA免疫吸附柱已正式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投入临床使用。

中药治疗,雷公藤显身手

雷公藤,别名断肠草,又名黄藤,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雷公藤具有调节免疫,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常用有雷公藤片、雷公藤多甙片,对病情稳定或轻症红斑狼疮患者,单用雷公藤制剂可使病情稳定,治疗红斑狼疮引起的肾脏损害,可降低蛋白尿、血尿的发生。

特别提醒:

目前使用的雷公藤制剂虽经过提纯加工,但有些毒性成份仍然存在,长期大量服用仍可引起不良反应,患者一定要遵医嘱服用。 红斑狼疮活动期病人不宜单独使用,应在使用足够量免疫抑制剂的同时加用雷公藤制剂,既能起到药物的协同作用,又可减少激素用量,防止因长期大量应用激素引起多种的副反应。

上一篇:痛在“算盘珠子”之间 下一篇:声嘶某些药物在作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