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寻经 千古留名

时间:2022-07-26 11:20:48

追随玄奘一生的脚步

新版《西游记》的播出,又引起一番对比热,老版《西游记》,着实绚烂了很多人的童年旧梦。在这部家喻户晓的古典名著中,那个胆小又懦弱的唐僧,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也成为许多影视剧中改编的人物经典。而在历史现实中,这位小说人物的原型――玄奘,却并非如小说描写的那样,并没有神通广大的徒弟们保驾护航,他从大唐出发,一路西行取经,披星戴月十余载,是否也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他留给后人的,除了沿途见闻、佛家经典,是否还有一种精神?

玄奘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充满磨难的童年:中期历经千险的漫漫求学路;后期东归大唐翻译佛经。他的一生,传奇绚烂,功绩显赫。最主要的西行之举,自兰州-凉州-瓜州-莫贺延碛-高昌-焉耆国-龟兹-撒马尔罕-伽毗罗卫,长途跋涉,历经千险。今日,我们可以根据《大唐西域记》(由玄奘本人口述,弟子辩机笔受而成,详细的记录了他西行的历程和见闻)和《三藏法师传》(由玄奘的弟子慧立和彦惊撰写,真实地讲述了玄奘的一生)的记载,回望西行之路,探寻玄奘一生。

陈家有子初长成

公元6世纪,偃师缑氏县(现缑氏镇凤凰河谷谷东的陈河村),一陈户人家诞下一男婴,取名陈。

在当时,陈家属于名门望族,陈的祖父陈康因为学业优秀,出仕北齐,官至国子博士、国子司业和礼部侍郎(相当于国立大学的副校长或教务长),是一个非常有名望的官员。他的父亲陈慧,也是一个学业非常出众的人,曾经被举孝廉,当过江陵陈留的县令,但当时隋朝政治腐败,遂辞官在家,讲授儒家经典,教育陈。令父亲欣慰的是,小陈总能显示出非凡的智慧。而今,陈神不仅光宗耀祖,他的的法名――玄奘,更是享誉中外,达千年之久。

根据史料记载,玄奘走上学佛之路,是因为他的二哥――长捷法师的影响。玄奘十岁左右时,父母双亡,他便跟着哥哥,来到洛阳的净土寺,从此踏入佛门。

在他十三岁的那一年,隋帝国选拨僧人,当时整个洛阳只有珍贵的十四个名额,且有年龄限制,十三岁的玄奘,按理来说,并不够资格。然而,小玄奘以其姣好的相貌、独一无二的聪慧,打动了主考官,被破格剃度。据说,当时玄奘用“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回答出家的缘由,语出惊人,令主考官刮目相看,认为“若度此子,必为释门伟器”,遂破格录取。就这样,玄奘终“剃去三千烦恼丝,了却凡尘入佛门”。

十九岁以前,少年玄奘一直在洛阳修习佛经,在浓厚的佛学氛围中,仅仅五六年的时间,他的才华就传遍了整个洛阳。但由于当时佛典缺失、翻译混乱、众说纷纭,导致他越钻研越困惑。为寻求经典、解除疑惑,在贞观初年,玄奘决定,取道西域,前往印度那烂陀求学。

倔僧人爱玩大冒险

西行路上,困难重重,而不论是自然,还是人,玄奘都以其精神感化之,收获一个完满的结局。

说到自然赋予的磨难,不得不提莫贺延碛,它古代叫做沙河,位于瓜州和西域小国伊吾之间,也是今天的甘肃瓜州和新疆哈密之间,这条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长八百余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

千年之前,面对凶险的莫贺延碛,倔强的玄奘,牵着他的老瘦赤马,备足干粮,毅然前行。现实总比想象猖狂得多,走了一百多里,玄奘就陷入困境,他不仅迷了路,还打翻了皮囊里的水。面对茫茫沙海,他由煎熬、迟疑,转向绝望,这也许是在玄奘西行路上,唯一的一次回头路,然而走出十多里后,玄奘停下了东归的脚步,他决定“宁可西行而死,绝不东归而生。”

沙漠中的玄奘,渺小又脆弱,没有水,没了体力,佛经,成了支撑他前进的唯一力量。根据史料推断,玄奘至少四天五夜滴水未进,几次陷入半昏迷状态。也许,是他执着的精神,对佛法坚定的信念,感动苍天,在生命即将燃尽,一片水草,映入眼帘。就这样,在莫贺延碛,玄奘在八百里沙漠中,第一次经受了生死考验。经过这次磨练,玄奘西行的意也志更加坚定。

在此之后,玄奘带领他日后壮大起来的队伍,翻越了葱岭,这座今天的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葱岭北边的凌山,终年不化的积雪,玄奘一行走了七天才下山。三十多人的队伍,将近一半葬身在凌山,牛马死之更多。

相比自然而言,人有时候要更可怕。在神圣的恒河岸边,玄奘就遭遇了西行以来最危险的一次劫难,被一群强盗劫持。这群信奉突伽天神的强盗,认为玄奘体貌魁伟,适合祭祀突伽天神,便把他绑上祭坛,不料即将行凶之时,黑风四起,折树飞沙,暴徒以为冒犯天神,慌忙放弃祭祀,玄奘难以置信地逃过了一劫。

一路上有你,苦一点也愿意

当然,在玄奘西行的路上,不只有磨难,还有志同道合者的帮助。玄奘西行一路,受到各国帝王尊崇,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和支持,这一半要归功于佛教的伟大,另一半要归功于玄奘的个人魅力。

玄奘从长安出发,经过兰州到达凉州时,凉州都督强令他返回长安,而玄奘坚定的信仰,舍身求法的精神,感动了凉州的佛教领袖――慧威法师。出于对玄奘宏愿的敬重,慧威令小徒弟慧琳、道整二人掩护玄奘,昼伏夜行,终于秘密离开凉州,到达瓜州。在瓜州,州吏李昌推崇玄奘的宏愿,又撕毁捉拿公文,催促玄奘前行。就这样,玄奘匆忙的走过西行的前几站。

在众多君王中,高昌王属于另类,因为他的固执,与玄奘不相上下。

穿越大漠后,西行求法的玄奘来到了高昌(位于今新疆吐鲁番盆地)。同为汉人的高昌王麴文泰,崇信佛法,将佛教尊为国教,他对来自大唐的僧人玄奘,充满了尊重和崇拜,如获至宝,他希望留下玄奘,作为高昌的宗教领袖,传播佛教。玄奘的目的很明确,是往印度取经,于是他婉言谢绝。高昌王再三挽留他,玄奘还是坚持要西行,不能留下。如此三番,麴文泰无计可施,挽留变成了威胁。对此,玄奘采取了绝食抗议,三天滴水不沾。这可吓坏了麴文泰,他也终于明白,玄奘不只比自己倔强,还有更远大的理想。告别前,他为玄奘剃度了4个徒弟,30匹马,25个侠役,并给沿途24位国王写了公文,准备了厚礼,叮嘱他们关照玄奘,为玄奘西行提供了最有力的帮助。而更戏剧的是,这两个固执的人,在佛祖前结拜了兄弟。

译经写书 终成弥勒

经历了17个春秋,已是佛学大师的玄奘,携带梵文经书357部,踏上国土。西行结束了,但是对佛教事业的贡献,还在继续。

东归大唐后,玄奘立刻于弘福寺、慈恩寺,开始翻译佛经。他夜以继日的工作,共译书75部,1335卷,并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了匡正心中的佛法,呕心沥血。在玄奘的努力下,佛教在大唐开始复苏。为保存印度的经书和佛像,著名的大雁塔建立起来,建塔的时候,玄奘还亲自搬运砖石。

晚年的玄奘,选择了优雅清静的玉华寺(今陕西省铜川市附近的山谷)。他时常担心翻译不能完成,因此把所有精力都用来译经。当庞大的大般若经终于完成,玄奘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公元664年二月五日夜晚,玄奘安详地离开人世。冥冥之中,他听到佛的召唤,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玄奘相信,他能够成佛。

举国上下,无不为其悲痛,大唐的皇帝更以“苦海方阔,舟楫遽沉,暗室犹昏,灯炬斯掩。”来缅怀一代宗师。

这位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佛学家、翻译家、旅行家,舍身求法,终其一生钻研佛教,翻译了规模庞大的经书,而且创立了著名的法相宗。他对理想的永不放弃,对信念的始终坚持,都深深影响后人。

上一篇:名师出奇徒 下一篇:城市卦象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