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无近忧有远虑

时间:2022-07-26 10:12:42

“管理通胀预期”这种提法更多是在平衡各方力量,而并非真正地表明政策趋势将主要针对通胀。虽然未来通胀有可能成为市场风险因素之一,但目前来看,通胀整体上尚处于逐步回升的阶段,还不构成市场风险。

“通胀”又成为近期热门的“关键词”。10月2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今年后几个月,要把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其中“管理好通胀预期”,是金融危机以来首次提出的预警,也是国务院首度作出政策性安排。这表明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实际上已从“保增长”转向“调结构,防通胀”。

通胀是否真的要来了呢?10月22日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9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下降0.8%,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7.0%。

从趋势看,CPI前7个月和前8个月同比下降1.2%,前9个月同比下降1.1%。PPI今年以来也一直下降。7月份同比下降8.2%,8月份同比下降7.9%,9月份同比下降7%。

具体来看,猪肉和粮食价格涨幅趋缓是9月份食品价格环比回落的主要原因。根据商务部农产品价格指数,9月份农产品价格指数环比涨幅为1.2%,相对8月份1.8%的环比涨幅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其中蔬菜和蛋类的环比涨幅相对8月仍是扩大的,分别为12.7%和3.6%,但粮食环比涨幅从0.8%回落至0.3%,肉类价格环比涨幅从1.5%回落至1.1%。

从PPI具体下降来看,矿产品价格环比上升趋势最为明显,有色金属、轻工原料价格略有上升,黑色金属、化工、橡胶等价格略有下降。PPIV型反弹的趋势非常清晰,与经济复苏趋势一致。

即将由负转正

两大数据同比虽然还处于通缩阶段,但月环比增速的回升,显示实际通缩压力进一步减轻,预计CPI数据将在今年11月转正。

“从当前的现实来看,不存在通胀问题。”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在新闻会上说,“无论是CPI还是PPI,环比都出现了上涨,存在着通胀的预期,对通胀预期要给以高度关注。”

经济学家吴敬琏强调,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与目前货币增量之间存在一年以上的滞后期,所以近期不可能马上出现通货膨胀,但这一趋势要引起重视。

目前对是否已形成通胀、通胀又是否是来年中国经济的较大威胁存在两种不同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今年以来央行新增贷款数额创出了天量,1-9月我国新增贷款投放约8.67万亿元,远高于去年全年累计总和,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宽松信贷环境。虽然货币的投放和信用扩张形成的需求在短期内能够刺激经济增长,但最终将表现在物价上。如果货币的供给超过了经济体的实际需求,通胀早晚会出现。“票子发多了,通胀必定要来的。”持通胀论者认为。

江海证券研发部的一份报告显示,从过去的经济发展历程看,在2001-2008年的8年间,我国CPI经历了以2005年为界点的前后两个循环,共4个时期:低通胀(通缩)―高通胀―低通胀―高通胀,大约每个时期都是两年,2001~2002年和2005~2006年是底部,2003~2004年和2007~2008年上半年是高峰。每一次商通胀来临之前都有一轮信贷的持续放大,2002~2003年和2005~2006年是我国两轮信贷扩张的过程,之后是两个高通胀的周期,货币的扩张大约领先CPI一年。

目前制造业领域还是通缩,但市场对物价向上走的看法已经达成一致。据预测,CPI在四季度会转正,明年可能进入高通胀。也就是说,今年天量的信贷投放也将造就明年的高通胀环境。

另一观点认为,虽然新增贷款很多,但由于国内多数行业都出现产能过剩,因此,即使产品想涨价也涨不起来。多发的票子并不会马上引起通胀。

平衡各方力量

据悉,国务院在综合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以防为主,“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宏观调控思路。

中金公司认为,“管理通胀预期”这种提法更多是在平衡各方力量,而并非真正地表明政策趋势将主要针对通胀。虽然未来通胀有可能成为市场风险因素之一,但目前来看,通胀整体上尚处于逐步回升的阶段,还不构成市场风险。

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10月26日表示,最近一段时间的政策主要是“防通缩”,尚无明显的“通胀风险”。

易纲认为:“今年四季度CPI将是正的,全年还将是比较低的负数。预计明年的CPI和PPI将是一个小的正数。我们希望争取更好的、更平稳超前的政策,能够防范通胀。应该说,通货膨胀和信贷质量是我们持续关心的问题。”

易纲还表示:“担心通胀、管理通胀预期肯定应当是政策制定和执行的重要考虑,担心贷款有风险,靠资本充足率和市场的方式来鉴别是必要的,最近也有产业上的指导,比如说产能过剩等问题。总体来讲,中国的增长能有这样的局面,政策应当说把握比较适度。”

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认为,CPI通缩已经在7月份触底并且11月份将会重现通胀,但预期CPI通胀将会依然维持温和直至2011年。制造业部门的大量产能过剩以及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高应该会使CPI通胀保持稳定。

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四季度国内外21家机构“朗润预测”中(见表),有16家预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幅实现转正,5家机构则预测这一指标为零或仍为负增长。

资产价格通胀风险加大

孙明春表示,政府的政策基调已有所变化,然而没有迹象表明政府会采取诸如加息等紧缩政策,目前的政策态势最少要持续至2010年3月份。事实上,政府近期对经济的评估依然言辞谨慎,并且重申了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鉴于增长基本无忧,并且近期CPI通胀风险很小,因此政策制定者将会专注于经济增长的质量,而不是立即紧缩政策来抵抗通胀。

“由于充裕的流动性可能引发通胀预期,因此我们认为出现严重的资产价格通胀的风险正在上升。”孙明春说。

近期美元出现一轮贬值潮,美元贬值是中国面对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一个表现。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增强,再加上目前中国宏观经济回暖持续,因此,中国会再度成为热钱逐利的市场,而热钱的流入无疑加剧了国内本就宽裕的流动性。流动性泛滥导致资产价格急剧上升的情形人们还记忆犹新,如何防范由此带来的风险也将引起管理层重视。

央行副行长马德伦目前表示,在全球流动性较多、美元汇率持续下行的状态下,外汇净流入的态势有可能加剧。并进一步导致国内流动性的压力,增加物价上行的风险。因此,必须加强跨境资金的流动检测,防范收支失衡引发的流动性风险。

央行该如何行动

上个星期央行透过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资金1600亿元,创年内单周净回笼量的新高。回收流动性力度的加大,被视为呼应中央“管理好通胀预期”的政策基调。

中金公司报告认为,加大公开市场回笼力度、控制货币增速当然是有利于减轻未来的通胀压力的,但公开市场的信号作用并不强,在管理预期上的作用比较弱。在现阶段,如果直接采取上调法定准备金比率或加息这样的手段,传递的信号就是收紧货币,这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提法也有些矛盾。而上调央票利率是一个较为折衷的做法,因为央票利率的上升往往被市场认为是加息的一个先兆,所以能够起到管理通胀预期的作用,而这样做并没有对企业的融资成本造成实质的负面影响。

瑞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建议,中国应采取最为直接的诸如人民币一次性升值、扩大人民币浮动区间等措施以阻止热钱的流入,防止其可能造成通货膨胀。

上一篇:征“炒房税”不如征物业税 下一篇:看今日东亚,谁主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