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僵化现象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时间:2022-07-26 08:49:55

口语僵化现象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摘 要】僵化理论自1971 年由Selinker 在他的中介语理论中提出后也随着基础理论的发展不断地改进和发展。在此从国内外对僵化研究、僵化的定义以及原因等三个方面出发对僵化理论近十几年的发展进行综合论述,并且提出关于口语僵化现象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僵化;原因;现状;趋势

2009年《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讨会会议纪要》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以听说为主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高等学校要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各高校制订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教学大纲,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和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培养。然而 ,由于硬件和软件各方面的办学条件所限 ,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口语教学仍然是较为困难,并且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在诸多问题中,口语的僵化现象较为普遍,因此引起诸多学者的重视。那么,口语僵化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一、僵化的概念

“僵化”一词由Selinker 在研究中介语过程中提出来的。这种现象主要指“学习者对中介语学习在未达到形式目的语模式之前就永久停止”,无论语言学习者接受的信息量有多少,这种现象都不容易被改变或去除,语言水平的提高和产出性技能的提高的可能性都变小了。

二、口语僵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刘深强、罗卫华(2011)指出,随着我我们对僵化问题的不断探索,关于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内容的划分也在不断的发展。起初,Selinker 认为僵化产生的原因有五个方面。1)母语以及训练的的迁移、过度使用目标语规则、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策略和交际的策略。母语迁移是指语言习得者母语方面的知识和其经历影响到第二语言语法的构建。任何一种以母语特点为基础的错误假设都会导致非目标语中介语语法的构成,Selinker 认为导致僵化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母语迁移。目标语规则的过度使用是指二语学习者广泛化地使用自己已经习得的目标语的规则。那么,训练迁移即二语习得者过度训练某个固定的中介语结构上致使他们不能成功习得新的语言结构。另外一个导致僵化形成的重要原因是二语学习的基本策略也。即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没有使用恰当的学习策略。最后,交际策略也是导致僵化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当语言学习者具备一定的关于目标语的知识后,他们会下意识地倾向于使用一些策略以便影响交际流利度和效果,或是在交际过程中设置更多的障碍。

三、近十多年相关的研究

关于口语僵化现象,国内外语言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这一问题。比如,生物、社会文化、语言、交际、认知、心理、语言学。这也使得僵化的研究更深入,关于这一现象的研究成果也更丰富。这其中关于僵化产生的原因的研究成果特别显著。而关于僵化的激活策略研究相对滞后。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僵化是不可去除的,他们提出了如何避免僵化。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解除口语僵化。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国内关于这一现象的研究较晚,最初是由陈慧媛发起的。陈慧媛(1999)总结了国外的相关理论,概括为内因说、外因说和内外因互交说。随后,张雪梅对这一现象从认知角度进行了宏观分析。而且研究对象多为英语专业大学生。 李秋会 (2009), 提出了如何解决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语僵化问题并指出口语僵化的预防策略有:完善输入;激活输出;恰当反馈;消除心理障碍;恰当应用交际策略改革考试制度。刘艳春 (2009) 认为英语演讲课上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如模仿、演讲竞赛等,提出英语演讲课是提高学生口语水平的有效途径. 陈楚雄(2010)回顾了国内近十年有关语言僵化方面的研究。指出关于僵化问题国内相关研究大概有四个方面:书面语僵化研究;口语僵化研究;不同类型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僵化问题。蒋晓峰(2012)提出了造成口语僵化四个方面的原因:关键期后的母语负迁移;教学过程的负面影响;对翻译手段的过度依赖;缺乏优化口语输出质量的动机。并且,提出了相关的策略研究:确保外语输入的高质量;提高纠错反馈的有效性;外语直接思维的构建。

四、结语

在当代西方发展起来的一种哲学形态心智哲学。然而,当代心智哲学研究与认知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在,认知科学的哲学基础是心智哲学,认知科学是心智哲学的其中重要的学科之一。心智哲学研究的是人的意识、心智和大脑之间的联系。“当代语言研究越来越关注人的因素在语言应用过程中的作用。而且,目前我们更重视大脑的功能和人的认知状态在语言运用方面的影响,所以我们越来越关注心智对语言运用的方面解释,以此说明意义是基于心脑关系之上产生的。”心智哲学来的研究目标有(1)研究 心智的本质和工作原理;(2)心脑问题;(3)如何分析有关心智的心理概念。因此,笔者认为,我们或许可以把心智哲学应用到实际口语教学过程中,寻求更适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Selinker,L.Interlanguage[J/OL].IRAL.1972,(10).

[2] Selinker,L.Rediscovering Interlanguage[M],London:Longman,1992.

[3] Selinker,L and Schacheter,J.(eds.).EFL Policies, Program,Practices[C]. Washington D.C:TESOL,1978.

[4] Selinker L.Fossilization as Simplification[J/O].1993.

[5] Selinker,L.Fossilization:What We Think We Know(J/OL].1996.

[6] 陈楚雄.国内中介语僵化现象研究[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10(09).

[7] 刘艳春.英语演讲课:改变学生口语僵化现象的有效途径[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9(01).

[8] 杨连瑞,刘汝山.第二语言习得僵化现象的发生学研究[J].中国外语,2006(3):39-44.

[9] 陈继良,谭竹修.中介语石化现象与口语教学[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6(03).

[10] 戴炜栋,蔡龙权.中介语的认知发生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09).

[11] 曹淑平.语言习得中的石化现象对教学的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02(3):56-58.

[12] 陈慧媛.关于语言僵化现象起因的理论探讨[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3):38-42.

[13] 段艳丽.学习者策略与大学英语教学[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1):25-29.

[14] 柯群胜.对我国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1).

[15] 阮金菊.中介语僵化现象的研究及其教学其实[D].华中师范大学,2003.

[16] 杨文秀.中介语石化教学与口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05).

[17] 刘深强,罗卫华.语言僵化现象研究综述及其对英语教学的意义[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04).

[18] 蒋晓峰.口语僵化视角下的中国成人外语教学对策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2(08).

上一篇:新形势下的社会矛盾及化解机制研究 下一篇:“乃今”用法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