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琢细节让地理课堂充满生命与灵性

时间:2022-07-26 06:37:27

精琢细节让地理课堂充满生命与灵性

充满生命与灵性的地理课堂应该是这样的:张弛有度,意趣盎然,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投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最终引领学生的思维达到更高层次,促使学生思潮奔腾。怎样才能让地理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而具有灵性呢?这需要教师在课堂细节上精雕细琢,可从以下几个主要细节进行尝试。

一、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活力来源于课堂中的因师、因生、因时、因地制宜的思维碰撞,而学生思维的活跃是需要情感投入的。教师在充分的备课、查阅资料、反复推敲中理清了前因后果,也孕育了一定的情感,而学生在学习新课内容前对文本知识是空白的,缺乏情感基础。因此,新课导入时要创设合适的情境,经过挖掘加工后的生动、诱人、带有悬念的新课导言,一上课就将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上来。兴趣和好奇,会促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好的情境会引起学生的共鸣,使活动水到渠成,使课堂生机盎然。

至于导言的选择,可以是别开生面、疑窦丛生的案例;可以是对比强烈、反差巨大的情境;可以是热点问题、最新事件;可以是乡土内容、生活现象;可以是一首小诗,可以是实物,可以是奥秘探索,等等。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课导言切忌哗众取宠,喧宾夺主,冗长肤浅,更不能为导而导,导言一定要让学生进入情境,最好能成为一节课的主线。如在讲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时,可以引起轰动的无锡“太湖蓝藻”事件作为导入,先出示一些蓝藻和无锡市民买水的图片唤起学生的记忆,并让学生谈谈他们当时的心情和生活状况。在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当时的惊慌心情和生活不便后,学生已经进入情境,他们此时最想交流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在他们自己稍作讨论后,教师播放一段焦点访谈录制的“太湖蓝藻事件”的报道,让他们了解水乡为何也会缺水,然后适时提问:“蓝藻事件”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这样,本节课的标题就已经呼之欲出。在后续对缺水原因的探讨中,教师引导学生将太湖和咸海作为两个典型案例来分析,从而得出缺水的两种类型,最后又以太湖为例探讨合理利用的具体措施。这样,一节课有了一条清晰生动的主线,学生顺着这条主线成为了探究问题的主体,教师只需从旁略加引导点拨。

二、形象直观,兴趣浓厚

――让课堂生动起来的魔棒

在课堂上要使学生始终神采奕奕,教师就要运用注意的规律,上课要多利用形象直观的挂图、模型、图片、视频等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地理这门学科的特点更加决定了教学中要借助大量的教学手段。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科学,而地理学科是取材于地理科学,因而地理教学的内容具有广泛性(涉及的领域广阔)、综合性(各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综合联系性)和区域性(地区差异性)的特点。地理教材中有的比较抽象(如地球的运动),还有大量的内容无法让学生直接感知。就学生来说,他们的认识、理解能力比较低,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比较贫乏,涉足地理环境的空间也比较狭窄,因而使他们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认识、理解能力有限,如果不辅以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障碍,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还会使他们丧失学好地理的信心。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利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知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过程,就能帮助学生形成具体的空间概念,建立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形象观念,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教材、掌握教材,从而提高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

如在讲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时,教师辅助以大量的图片,从感官上刺激学生的视觉,使其身临其境地感受各地迥异的风光,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出了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探讨差异的规律,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紧接着,教师趁势引导学生寻找和讨论新课的知识点,运用地图剖析难点,排除疑点,强化重点,巧妙联系已有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构成知识网络。

三、环环相扣,画龙点睛

――生成课堂资源的秘诀

好的课堂是生成的,要做到生成一堂好课,在于厚积薄发,在于教师的功底,我认为可从下面一些细节入手。

第一是问题要引人入胜,沉缄深邃。从常规的地理现象中发掘深层含义,提炼出发人深省并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问题所及的知识范围和认知水平与学生实际相辅;充分关注发问的时机,精心策划问题的表达与呈现形式。

第二是诱导要启而有法,开而弗达。及时捕捉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与困惑,适时予以指导和调控。恰到好处地点拨,为学生的深入思考和交流提供启示,但绝不直接提供现成的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是教学过程要随机调控,形散而神聚。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并不意味着任其发展,随意漫谈。要在学生难以深入时,给学生提供一些方法和思路;在学生认知发生偏离时,机智地调整方向,聚焦主题;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使学习活动能够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得以顺畅进行,放得开、控得稳、收得拢。

如在讲授“自然界的水循环”时,在讲明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后,就可适时抛出问题:人类可否干预这种自然现象?如果可以的话,可以干预哪些环节,又是如何干预的?通过这样的提问,使理论的课堂回归到生活,体现了学科的魅力,同时一下子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在学生激烈的讨论后,他们发现原来小小的水循环背后蕴藏着如此的大道理。最后再回归到黄河断流原因分析上时,一切问题迎刃而解,教师只需扮演一个主持人和引导者的角色。

四、生动艺术,感染力强

――生动课堂的调味剂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在地理教学中,知识的传播、思维的引导、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培养,处处都需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来实施。地理教学无论用什么形式和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语言。因此,对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讲究语言艺术,描述地理事物和现象时要生动形象,营造一种地理意境;讲解地理概念和原理时,要严密准确,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具体;总结地理规律时,要抓住要领,编成口诀,言简意赅;讲述重点时,可提高音量,减慢语速,适当重复;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可暂时变换声调,几句幽默,提醒注意;突出思想教育时,要富于感情,声情并茂,使学生受到感染。这样,通过教师严谨生动、流畅优美的艺术语言,牢牢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时而将他们带入神秘的境界,时而将他们引入宁静的遐想,时而将他们引向思维的高峰,使整个地理课堂教学处于一种张弛有度、跌宕起伏、生动活泼、饶有趣味的良性运作状态。

上一篇:小学科学资料研究课的合作学习探索 下一篇:名师伴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