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静以养生

时间:2022-07-26 04:10:34

修心静以养生

“静以养生”和“动以养形”,是我国养生学中最重要的两个基本理念。两者之间历代养生家又都提倡以“静养”为主,并将“养神”尊为首位,将“养形”居于其后,这就是在祖国医学中讲的“养身长寿,养神为先”。这也正如《淮南子・泰族训》中所说:“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性之末也。”

庄子不但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还是著名的养生家。他在内篇的《养生主》和外篇的《刻意》、《达生》等篇中,都有大量有关养生内容的专论。此外,庄子还是明确论述“静以养神”观点的早期代表人物。他在《刻意》中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纯也者,谓其不亏神也。”庄子不但反复强调养神必须要达到恬淡虚无的宁静自然状态,并将保持纯朴单一的守静作为养神的重要原则。

为了更形象地表达“静”与“神”的密切关系,庄子还有一个著名的精彩比喻。他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意思是讲,湖水在平静的时候就像一面镜子,能够清晰地映照山川人物及花鸟走兽;但只要有一点风的扰动,水面便什么也照不见了。湖水如此,人的精神就更不用说了。古圣贤曰:“心安则静,心乱则躁。”人的心只有静了才能神情安宁,反之则心神不定、思绪杂乱。我们的心态一旦失去了平静,就易怒烦躁伤神。《黄帝内经》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是说神的存在标志着人体的昌盛,神的消失则说明人体的死亡,神与人体的生死、盛衰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古人说:“静则寿,躁者夭。”

《黄帝内经》云:“静则生化气,动则疴疾起。”《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金代著名医学家刘河间说:“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悉去。”明代养生家王绮石也讲:“养生家当以养心为先,心不病则神不病,神不病则人自宁。”传统医学认为,人体的各脏腑器官都由“神”统帅,而“神”喜静,故养静可藏神,心静则神安,神安则气血旺盛。真气无伤,自然免疫力就强,有利于防病抗衰、延年益寿。如果心神常常处于不宁的躁动状态,神就会耗损伤及精气。神不内守、乱而不定,必然扰乱脏腑、招致疾病、促人衰老。所以说养神之道贵在一个“静”字。这正如清代养生家曹庭栋所言:“养静为摄生首务。”

“静以养神”,也是预防疾病的关键。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情绪与健康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一个人能否健康长寿,是由生理、心理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人的生理变化可以影响人的心理活动,人的心理活动也可引起相应的生理变化。从心理医学角度讲,一个性格随和、善于利导思维并常保持乐观情绪的人,能经常不断地使身体分泌出各种有益健康的激素,并可将各脏器等都调整到最佳状态。“静养”时,由于神经等系统都处于松弛的状态,故呼吸、心率、血压、体温均会相应降低,这种低代谢的生理反应自然对生命的延长有利。

“清静养神,以静制躁”,是强身健体、对抗衰老的一大法宝。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说:“君子之行,静以养身。”西汉学者刘安也讲:“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要做到守静以致养神,首先要“少思省虑”。祖国医学认为:少思则神和,过虑则神伤。《养生谚语》曰:“人之致思发虑,致一思,出一神,注一念,出一神……神愈分,精愈竭,神愈少。”唐代名医孙思邈云:“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再就是平时要有好心情和乐观的情绪。彭祖是古代传说中的老寿星,他告诫我们说:“积忧不已则魂神伤矣,愤怒不已则魂神散也。喜怒过多,神不归室,憎爱无定,神不守形。汲汲而欲,神则烦,切切所思,神则败。”《内经》云:“和喜怒,养心神。”“清静养神”就是要保持生理和心理的平衡。

经常欣赏音乐、读书吟诗、练习书法、交友揽胜、种花垂钓等都是静养的主要内容,都可起到陶冶情操、怡养心神的作用。垂钓最能体现静养的理念。垂钓需要环境安宁、心情平静,故有“湖边垂钓胜药补,养心养性病邪除”之说。

上一篇:武当益气功 下一篇:八卦掌桩功述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