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胀麻醉下面部巨大杨莓型血管瘤切除皮肤移植术治疗1例

时间:2022-07-26 03:22:48

肿胀麻醉下面部巨大杨莓型血管瘤切除皮肤移植术治疗1例

血管瘤是先天性良性肿瘤,根据其组织学结构特征一般分为毛细管型、海绵型和蔓状血管瘤3大类。口腔颌面部是血管瘤的最好发部位,其发生率约占全身血管瘤的2/3[1]。笔者收治1例面部巨大杨梅型血管瘤病例,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某男,35岁,陕西籍。主诉左面部暗红色肿物35年,于2010年10月10日收入院治疗。患者于出生时左面部就有暗红色片状肿物,随年龄肿物面积逐渐增大,近1年以来左下眼睑部及颧部肿物突起性增长明显,影响左眼视力,要求手术治疗。查左侧额颞部、颧颊部及左上唇为暗红色肿物,表面凹凸不平,似杨梅状,质地中等,无压缩性,压之不褪色,总面积为15cm×28cm(如图1)。全身情况好,各项检查均无手术禁忌,经与患者及家属协商,确定在局部肿胀麻醉下行左面部血管瘤切除全厚皮片游离移植术。

2手术过程

2.1切口设计:沿血管瘤边缘确定切口设计线,左下眼睑沿睑缘下0.5cm处,左上唇沿唇红缘,设计切除血管瘤面积为15cm×28cm(如图2)。

2.2肿胀麻醉液的配制:取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加入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20ml、0.75%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10ml、10%碳酸氢钠注射液10ml及1:1000盐酸肾上腺素1ml混悬液备用。在设计切口线及切除范围内局部注射肿胀麻醉液,切口线注射深度为真皮下层及皮下组织层,注射至皮肤呈桔皮样改变,病变组织区域注射至深筋膜浅层,至瘤组织肿胀变硬,局部麻木、痛觉消失。面部整个麻醉过程共用肿胀麻醉液200ml。左季肋部供皮区麻醉方法同面部,共用肿胀麻醉液200ml。

2.3切除面部血管瘤:沿切口设计线切开皮肤,达深筋膜浅层浅面,之后沿深筋膜浅层浅面,由上至下剥离瘤组织,剥离中注意深度,不要超过深筋膜,以避免伤及面神经。瘤组织切除过程中,未见明显出血,助手以盐水纱布压迫创面,个别明显出血点以双极电凝器电凝止血,瘤组织切除后,见创面无渗血,无瘤组织残留(如图3)。整个切除过程顺利,估计出血量约50ml。创面以透明玻璃纸取样,左右侧缩小取样1cm,上下侧缩小取样0.5cm。将皮样颧区与颊区分开,平移拼接与面颊部皮样的下端备用。

2.4左季肋部取皮:将皮样平移斜行放置于左季肋部,以龙胆紫画线,皮样颧区与面颊区连接处画标记线。局部肿胀麻醉后,沿切口线切开皮肤,达深筋膜浅面,沿深筋膜浅面连同皮下脂肪层一并切取,电凝止血后,创面分层直接拉拢缝合。将切取的皮瓣修除皮下脂肪层,保留全厚皮片。

2.5面部创面皮肤游离移植:检查面部创面无出血,皮片按原皮样方向置于创面,皮缘与创缘间断缝合,留置长线,颧部皮片与面颊部皮片连续锁边缝合(如图4)。皮片下冲洗,注入庆大霉素,覆矾士林油沙布,打包加压包扎固定。术后静滴抗生素预防感染。

3治疗结果

术后10天拆线,皮片全部成活,供皮区切口愈合。术后6个月随访(如图5),皮片成活良好,质地柔软,感觉恢复,无睑唇外翻,有轻度的色素沉着,血管瘤无复发。患者及家属对手术效果非常满意。

4讨论

杨梅型血管瘤属于毛细血管瘤的一个临床类型,有学者报道采用冷冻、硬化注射[1]、激光[2]或放射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取得了一定疗效。但成年人巨大杨梅型血管瘤的报道临床少见,一般需要手术切除治疗,但由于创面巨大,修复困难。

超量灌注和肿胀麻醉都是局部麻醉方法[3-4],超量灌注常用于脂肪抽吸,肿胀麻醉常用于整形、面部除皱等。本例巨大杨梅型血管瘤在局部肿胀麻醉下完成手术,尚未见有类似报道。笔者认为,局部肿胀麻醉下切除血管瘤,与全麻手术比较,手术安全,麻醉持久,术后恢复快,痛苦少,由于肿胀液中肾上腺素的血管收缩作用,可以大大减少出血,避免了因为出血过多而输血所导致的并发症,为患者大大减少开支。大面积皮肤游离移植是修复面部巨大杨梅型血管瘤切除术后创面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翰章.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口腔医学分册[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179.

[2]杨长青,林汉钊,胡锦秋.激素局部注射加倍掺钕钇铝榴石激光治疗草莓型血管瘤的临床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04,11(1):27-28.

[3]韩建群.超量灌注和肿胀麻醉在美容整形外科中的应用[J].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1997,8(5):249-251.

[4]李跃军,万,李望舟,等.腰腹部吸脂大容量肿胀麻醉安全性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05,14(3):287-289.

[收稿日期]2011-03-20[修回日期]2011-04-1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上一篇:皮肤恶性肿瘤手术治疗与美容修复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胶原三肽对B16黑素瘤细胞黑素合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