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时间:2022-07-26 01:00:26

浅论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摘 要: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要想使语文课堂教学取得高效,就得讲究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教师应该用语言去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掌控张弛有度的教学节奏,创设情境,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语言艺术 四个方面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也是学好各门知识的基本工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授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语文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而且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审美和情感的教育和熏陶。所以语文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语文与其他学科比起来,更具独特的科学美与艺术美,而这种美的传递是离不开语言的。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1]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就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都十分重视教学语言艺术,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学论著《学记》把“善教”与“善歌”并论,提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要求教学语言“约而达,微而藏,罕譬而喻,可谓继其志也”,即强调教学语言要简洁、准确、明白、含蓄生动、给人以美感。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强调教师的语言修养,认为“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条件”,“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马卡连柯也曾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由此可见,语言艺术对课堂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所谓语文教学语言艺术,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语文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2]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一堂富有艺术性的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知识信息轻松、愉快而有效地输入学生的头脑中,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所以在课堂上,语文教师应该注意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用语言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实践证明,人在心情愉悦的状态下学习效率是最佳的。因此,一堂富有成效的语文课,应是在轻松愉快中完成的,而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的形成,离不开灵活多样、随机应变的教学语言。

首先,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当充满趣味性,富有感染力,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如果语言单调乏味,总是干巴巴地说教,学生就会出现精力分散、心不在焉的现象。反之,如果语言形象生动、趣味盎然,学生就能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增加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的方法很多,比喻和幽默便是其中的两个妙招。精妙的比喻可以使事物突然清晰起来,幽默的语言,可以使课堂气氛活泼生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语言,可以使讲课风趣诙谐、幽默睿智,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学生在这种气氛中既可以准确、轻松地理解和接受讲课的内容,又易于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教师适当地穿插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格言、警句、诗词、典故、成语、笑话、故事,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又有助于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思维,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调动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其次,课堂教学语言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桥梁,教师的教学语言要亲切,富有情感,充满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多鼓励,以宽为主,以严为辅,在课堂上,教师将理解、鼓励、信任、期待通过话语传达o学生,学生会从中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和倾注的情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产生学习热情。

最后,激励性的语言也是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一种方式,教师要适时的启发诱导,及时评价,提供榜样,鼓励进步并寄以希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得到老师的肯定,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对于质疑问难、提出异议的学生,多表扬,多鼓励,多引导,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感受到理解和尊重,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教育,获得知识。

二、用语言掌控课堂张弛有度的教学节奏

课堂教学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按时完成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学的节奏既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与接受能力,又要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使学生学有所得。这就要求教师能把握好教学的各个环节。

开篇引导,即精设导语。导入语就是导入新课的语言,它是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有目的、有计划,并用一定方法所设计的简洁生动、有启发性、鼓动性、概括性、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导语的设计既要新颖,又要简练、生动,有文采,有感情,还要富于变化。有时介绍背景,有时创设情境,有时提出问题、巧设悬念,有时直接审题、开门见山。不管用何种方法,都为的是激发学生浓郁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课堂指导,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求准确、简明、流畅、生动并带有启发性、灵活性、趣味性。描述性的语言要生动,富有感染力,教师声情并茂的叙述,抑扬顿挫的抒情,掷地有声的议论,这些富有文采与情感的语言,会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强烈反响与共鸣。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的一条主要渠道,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学习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提问语言要精练明确,富有启发性,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材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让学生通过几个问题的探究,就能理清课文的脉络,了解相关的大体内容、人物情感和文本思想。教师的提问并非每个学生都能轻易回答,在学生疑而思、思而不解之际,教师要适时点拨,发挥主导作用,点拨语要富有点拨性,把话说到点子上,启发学生从关键处入手,使学生的思路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点拨语要适时适度,适可而止,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

收尾引导,即在一堂课行将结束时,要对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概括、深化并与后面的教学建立某种联系,小结语的语言要简洁、明快、含蓄蕴藉,新鲜有趣,灵活多变,切不可拖泥带水、浅白直露、僵化死板、虎头蛇尾,以免影响或削弱教学效果。

三、用语言创设课堂的情感基调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还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情感通过什么交流?主要还是课文的思想内容。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情景交融的诗歌、诗情画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等文学作品,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色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文中的情感因素,以文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共鸣。每篇课文的内容不尽相同,教师在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来调节自己的语言节奏和语调,只有使自己的教学语言、语调与课文风格相一致,才能取得相得益彰的绝佳效果。教师的语速、语调和节奏应随着课文内容的变化而变化,遇悲凉处当沉缓,遇激昂处当迅急,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课文感情的基调是各式各样的:有的肃穆安谧,有的幽默诙谐,有的凄惨悲壮,有的明快热烈,有的典雅婉约,有的雄壮豪放。随着教学内容和情感表达的需要,教师的语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使学生的注意力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变化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在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只有注入了丰富、细腻、富有真情实感的教学语言,才能再现作品的情境,制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去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受到强烈的感染。

四、用语言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

教学的审美功能最先的直接反映必然是在形式上,教师的教学语言关系到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学生对审美的需求。教学语言首先要做到准确规范。准确体现在课堂上准确地使用概念,科学地作出判断,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不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不含糊不清。规范主要表现在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发音清晰,咬字准确,切忌方言乡音;语速快慢适宜,停顿适度,重音突出;说话严密,逻辑性强;用词完整简洁,没有口头禅,争取发音朗润,质地纯正,能成为学生学习口头语言的楷模。只有教师运用准确规范的语言传递信息,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并产生审美。

其次要做到优美凝练。王力先生指出:“语言的形式之所以是美的,因为它有整齐抑扬之美、回环之美。这些都是音乐所具备的,因此语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说是音乐美。”教师在讲课时语言要有音乐节奏感,优美生动,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当高必高,当急必急,当缓必缓。关键之处应有逻辑重音,重点之处应有反复,难懂之处应仔细咀嚼,教师应从讲课语言的声调变化之中显示出讲课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深度和广度,努力使自己的语言做到和谐动听、错落有致、声情并茂,富有节奏美和旋律美,使学生感受到一种语感美,带给学生听觉的愉悦、审美的享受。

最后要做到真挚生动,富有情感。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感染作用。教师应通过语言用自己的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达到心与心的交流,把真、善、美的种子播进学生心田。只有用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才能再现作品的情境,触动学生的心弦,从而引导学生进入这个充满感彩、充满美育色彩的美好世界,去领略丰富多彩的自然美,去体会深刻感人的社会生活美,使学生在面对千姿百态的形象时获得不同的审美感受。

总之,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紧密相连,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让语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独特的魅力,成为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成为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在课堂上努力做到于漪老师所说的:“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参考文献:

[1]冯克诚,于明.课堂教学组织调控技巧全书[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2]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

上一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体制的现状与创新 下一篇:社会性别观:看待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另一个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