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在工科本科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及探索

时间:2022-07-25 09:28:00

创新教育在工科本科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及探索

[摘要]培养富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优秀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奠基工程。我们在长期的本科教学工作中,探索出一些培养理工科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教学计划多样化创新改革;加强与企业合作,联合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构建工程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实践成才的舞台;毕业环节的创新改革。

[关键词]本科教学;创新;教学改革;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180-02

高校作为培养新型人才的基地和摇篮,如何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是高校永恒的主题。四川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学校以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基础、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为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的创新改革。

张君施老师在论文中提到,当今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缺乏主要表现为:1.具有创新意识,但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2.思维相当敏捷,单缺乏创新性思维方式。3.有创新灵感,但缺少必备的创新技能。4.有创新的兴趣与激情,但缺乏毅力。因此,如何在本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高校教育需要不断探索的重要问题。我们在长期的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探讨了、实践了一些针对于工科学生的创新教学改革方法。

一、构建和实施本科“323+X”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前一个“3”是指“三大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一类是面向全校学生的综合创新人才培养;一类是以四川大学吴玉章学院、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全国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基础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类是对一些有天赋、有潜质,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特殊兴趣、特殊专长的“双特生”人才培养。

“2”是指“两阶段”培养:在课程前置的基础上,把本科阶段的课程分为“两个阶段”,即在前一年半到两年半完成“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主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素养和专业素质的培训和提升;从大三开始,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人发展规划选择不同的课程体系进行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项目,真正享受个性化教育。

后一个“3”是指“三大类课程体系”:在“个性化教育”阶段,把课程分为三大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选择任何一种课程体系进行学习:1.希望今后想从事学术研究,成为学者和科学家的学生,可以选择学术研究型课程体系,并通过提前进入教师课题组、进入实验室、进入科研团队,尽早参加科研训练,锻炼科研能力;2.今后希望尝试创新创业的学生,可以选择创新探索型课程体系,同时大胆地异想天开,在学校提供的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经费的支持下,做一些创业尝试;3.而那些毕业以后想先就业的学生,就可以选择实践应用型课程体系,重点进行实践能力训练,提前进入实习单位、进入社会参加实践锻炼。这样,在个性化教育阶段为学生充分发挥特长和优势创造条件、搭建平台,真正让学生享受到适合自己的优质教育资源,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挖掘潜质、展示智慧、显露才华的空间和舞台。

“X”是为落实本科“323”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而推行的若干项支撑计划,包括:人才选拔模式创新及生源拓展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及“双特生”培养计划;专业优化整合与交叉人才培养计划;公共课课堂教学创新与改革计划;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计划;个性化教育阶段三大类课程(学术研究型、创新探索型、实践应用型)体系建设计划;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高质量多样化改革计划;“四位一体”大学生成长关爱服务体系建设计划;本科生国际化教育拓展计划;本科教学及教学管理支持平台建设计划;本科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计划;本科生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培养支撑条件建设计划。

二、加强与企业合作,联合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

如何更好地把“立足基础,面向工业,服务社会”的办学方针,落实到学生的工程训练环节,首先要改变过去闭门造车的状况,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新模式,构建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输送渠道。

(一)企业培训

利用企业优秀资源,对学生进行企业先进技术、企业文化及管理理念完善培训。比如,邀请企业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对师生进行现代化工设计的培训,重点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安全意识、环境意识、群体意识、管理意识、法律意识、创新意识、经济意识等。

(二)校企联合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鼓励学生亲临生产设计现场,亲身体验实际的生产第一线的情况,发现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近几年来都有学生在校企导师的指导下,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

(三)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

依据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与企业共同制定了相应的培养计划,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1年的实践。该培养方案将极大强化学生工程实践环节的训练。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进入了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与企业已经建成了4个部级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及多个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在联合企业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基础上,现正在联合企业为学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并选派企业导师参与具体指导。

三、构建工程实践平台

用字当头,实践第一,这既是工程创新的精髓,也是工程教育的核心。针对学生实践环节偏少的现状,我们积极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实践成才的舞台。构建高效的设计竞赛组织管理机制,建立了学生自主培训、不同层次学生合作共助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同时借助企业优势,更新工程设计手段。以比赛促进教学改革,以比赛激发学习积极性,取得良好效果。

四、毕业环节的创新改革

(一)毕业论文(设计)高质量多样化改革

传统的毕业环节都是安排在第8学期进行,学生最快也要4年才能毕业;学分制改革后规定本科学生可以在3-6年内完成学业。为了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前完成学业,进行了毕业论文(设计)高质量多样化改革。

学生可以通过创新实验、科研训练、学科竞赛等方式提前进入科学研究或者工程设计,其研究或设计的成果可以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内容。毕业论文(设计)经指导老师和一位学科专家先后审阅、推荐后,即可提交提前答辩申请,进入毕业答辩环节。提前答辩不仅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为他们争取了半年到企业学习、实习或进入研究生课题研究的机会

(二)强化工程设计能力训练

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是工程教育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因为各种原因,在毕业环节训练中,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在老师的科研项目中进行毕业论文的研究,毕业设计的比例非常小。

内容:完成一个真实项目的初步设计,包括项目可行性论证、工艺流程设计、设备选型及典型设备设计、车间设备布置设计、厂区总平面布置设计、经济分析与评价。

方式:学生自主组织项目组完成设计工作,5人一组。

考核:递交项目组总的设计报告和每位同学个人设计报告,进行答辩。最终成绩由项目组作品成绩、个人作品成绩、组内自评成绩,答辩成绩及老师给分组成,以综合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团队精神、责任意识等多方面的能力。

指导:老师及教学助理。邀请全国设计大赛获奖的同学作为小老师协助教师指导“化工工艺设计”,一方面有效地协助了教师进行探讨式、启发式教学,另一方面使担任教学助理的学生在责任意识、自律意识、知识结构、语言表达能力等等得到了大大提升。

五、结语

走创新教育之路是我国高校培养人才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一条曲折之路。高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因此,在本科教学改革过程中,应不断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上一篇:浅析小额诉讼程序的完善 下一篇:从罗马法的占有制度谈我国占有制度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