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稻区稻飞虱防控措施

时间:2022-07-25 09:25:51

摘 要:为有效控制稻飞虱的发生为害,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根据稻飞虱的生物学特性,以选择较松散型水稻品种、设计合理的种植密度、药剂浸种、平衡施肥和水浆管理等健身栽培技术,以及按照防治指标开展化学农药防治,把好“五关”,既防治了稻飞虱,又有效控制了水稻病毒病的发生。

关键词:稻飞虱 发生 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c)-0-01

稻飞虱是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的总称,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体形小,触角短锥状,后足胫节末端有一可动的距;翅透明,常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之分。

稻飞虱长翅型成虫均能长距离迁飞(南向北迁飞,在秋季又从北向南回迁),趋光性,且喜趋嫩绿。稻飞虱是水稻主要害虫,轻者减产20~30%,严重时可减产50%以上,严重的常造成大片水稻枯黄倒伏,甚至造成颗粒无收,对产量影响极大,其中灰飞虱与白背飞虱还是水稻黑条矮缩病和南方凝似黑条矮缩病的传播媒介。笔者经过多年研究实践,提出了把好“五关”的防治控制措施,现报道如下。

1 健身栽培关

(1)品种选择关,因稻飞虱欢迎在株型紧扣、密实、群体间比较荫蔽、田间长期积水的田块繁殖危害。因此选择种植品种是关健,如松散型或半松散型的品种有甬优538和甬优12,此品种有利于稻飞虱防治。

(2)秧田播种关

1)目前主栽的甬优12和甬优538品种最适少苗移栽,秧令掌握在15~17 d,保证在无霜期内完成整个生长期。

2)催芽后药剂拌种,用35%丁硫克百威(拌得乐)或35%稻拌成10 g,拌种前必须保持谷种表面湿润,并来回翻动拌匀,然后播种,播后保持秧畈湿润,可驱雀和防治稻蓟马、稻飞虱。

2 平衡施肥关

稻飞虱危害轻重跟施肥有直接关系,施肥要有机、无机结合,氮、磷、钾配合使用。一般有机肥占总施肥量的30%以上,氮∶磷∶钾分别为1∶0.5∶1。严格控制施氮和施肥总量,甬优12高产栽培亩需化学纯氮12.42~17.25 kg、磷(P2O5)20~30 kg、钾(K2O)15~20 kg,硫酸锌(ZnSO4)1~2 kg。

(1)基肥:以农家肥为主,施腐熟农家肥800~1000 kg667 m2、尿素13 kg或碳酸氢铵35 kg;配施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20~30 kg(土壤缺镁较为严重以施钙镁磷肥为好),氯化钾7.5~10 kg。于插种前一天耘田时施用,以防烧苗。

(2)分蘖肥:移栽后5~7 d结合化学除草,施尿素9~10 kg667 m2(土壤缺镁地区配施镁肥7.5~10 kg),追施有机农家肥或施尿素5~8 kg667 m2,与除草剂一起散施,促进分蘖生长。

(3)促花肥:倒3.5开始抽出至倒3.0叶时,每667 m2施尿素7.5~8 kg、氯化钾7.5~10 kg。

(4)保花肥:倒1叶开始抽出时,每667 m2施尿素5 左右,灌浆中后期每667 m2用磷酸二氢钾100 g或其他叶面营养剂喷1~2次,有利于防早衰、争粒重。

3 插种密度关

稻飞虱危害轻重跟插种密植程度有直接关系。目前在当地推广种植的甬优系列品种,因该系品种生长整齐、植株较高、株型较松散、剑叶挺直、茎秆粗壮、分蘖力中等等生长特性,设计秧令15~17 d,人工手插密度为1.0~1.2万丛667 m2;实行宽窄行插种、小苗移栽和浅插,行株距为23.5-25.5×23.5-25.5 cm或18-20×30-33 cm,丛插一粒谷秧苗(无分蘖的秧苗插2粒谷秧苗)。2011年在山下郎村毛金华户种植的甬优12品种,861.24 kg667 m2;2012年也在该户种植甬优538品种,755 kg667 m2(还有增产空间),是合理密植的典例。

4 水浆管理关

有水插秧,寸水护苗,薄水分蘖发棵,返青期保持浅水层,分蘖期湿润灌溉,苗数达到穗数的80%~90%时开始露田和晒田,采取多次轻晒,以控制无效分蘖,促使老根深扎和壮秆健株。幼穗分化后灌水并保持浅水层至抽穗扬花期。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用水、若遇寒流来临可灌深水保温,至收获前7 d左右断水收割。

5 药剂防治关

稻飞虱属迁飞性害虫,可以随风雨远距离迁飞繁殖为害,并具有暴发性和突发性,喜欢荫蔽、潮湿的环境,成、若虫一般群集在稻丛下部活动,在稻株茎基部刺吸汁液,同时排出大量蜜露,使稻丛基部变黑,叶片发黄干枯。

形成一团一团的“黄塘”、“落窝”等冒穿现象,要提高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必须掌握好施药时间和技术。

(1)防治指标。根据灯下诱虫和田间调查情况综合确定,如在孕穗期每丛稻株上的稻飞虱超过5头、分蘖期稻株超过10头丛的就该立刻喷药防治。

(2)防治适期。掌握稻飞虱的防治适期十分重要,稻飞虱种群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为减轻后期防治压力,要狠治水稻生长前、中期,抓住卵孵高峰期至低龄若虫高峰期时用药;当若虫数量突增或出现短翅型成虫时要立即喷药防治,只有控制了前期稻飞虱,才能确保后期安全。

(3)选对农药。25%吡蚜酮WP 40 g十48%毒死蜱EC(乐斯本)100 ml十1.8%阿维菌素EC 50 ml(或20%氯虫苯甲酰胺(康宽)SC 10 ml);二是水稻后期无水田块可用80%敌敌畏EC 250 ml加少量水稀释后拌细砂或干细土20 kg左右撒施(要带防毒手套撒施,现拌现撒)。

(4)施药方法。施药量要充足,每亩需喷足药液75 kg以上;喷洒要均匀并喷淋至稻丛基部(因稻飞虱大多集中在基部为害);施药时田间要保持5 cm左右浅水层;补治的田块应轮换药剂品种;高温天气应避免中午施药。

(5)统防统治。稻飞虱成虫具有迁飞的扩散能力,活动能力强,如果农户分散施药,一户不防影响大家,则可能达不到应有的防治效果。因此,开展统防统治是防治稻飞虱的最好方法,即统一时间、统一药剂、统一技术,以提高防治效果,减少防治成本。

(6)及时补治。鉴于稻飞虱防治难度日趋增大,在防治期间田间虫口密度高的田块一定要及时检查防治效果,对防治效果欠佳的田块应及时补治;对于稻飞虱为害较严重的田块,在喷药时加入0.2%磷酸二氢钾进行喷施,可促进植株恢复生长。

上一篇:钛合金材料切削加工技术 下一篇:车用爪极发电机的发展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