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古旧美术文献保护与利用

时间:2022-07-25 06:23:27

刍议古旧美术文献保护与利用

[摘要] 以西安美术学院图书馆古旧美术文献的馆藏情况为例,分析美术类古旧文献的类型及保存现状,探讨信息环境下古旧美术文献保护及利用途径。

[关键词] 美术文献 文献保护 古旧书刊 古籍数字化

西安美术学院图书馆始建于1949年,历经数次分校合校之搬迁及“”等特殊的历史事件,馆藏大量美术文献珍本善本流存完整,没有散失,保存至今实属不易。笔者期望通过对西安美术学院馆藏文献的研究,窥一斑而见全貌,探寻古旧美术文献保存、保护及利用途径。

一、西安美术学院图书馆现存古旧美术文献类型

1.古籍线装书、外版书――版别丰富,颇多精品

西安美术学院馆藏明、清、民国美术古籍千余种(册),以线装本绘画、书法类居多,其中不乏珍善本。如《芥子园画谱》《陶斋吉金录》《辽陵石刻集录》《阮氏积古斋钟鼎器款识》《敦煌掇英》《艺术小校经阁金石文字》《殷墟佚存》《神州国光集》《点石斋画丛》《天工开物》等珍贵版本。

除此以外,还藏有20世纪早期出版的国外画册,内容涉及绘画、建筑、雕塑、工艺等。如日文版《龙虎门石窟的研究》、《南画大成解说》等。

2.法书、金石、碑帖拓片――尽显传统古韵

馆藏历代法书拓片多出于名家撰写,文辞瑰丽,书法优美,镌刻精良。例如,宋《降帖》十二卷、宋末元初拓《柳书玄秘塔》、明拓《颜鲁公三表真迹》、明拓《皇甫府君三碑》、明拓《重摹张长史真书郎官石记》、清《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清拓王铎《拟山园贴》十卷、《金石草编》、《石索》等近百种(套),它们是中国古代书法史、美术史和文化史的宝库。

3.新善本美术画集――经典图像荟萃

美术画集是美术专业院校教学研究的重要资料,是提高文化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从新中国成立到1965年这17年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微妙的时期,其间曾出版了不少带“图”的好书,一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二则多出于名家之手,其中不乏精品力作,三则不像近年此类书籍所录书画作品中时见赝品掺杂,故而文献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不凡。虽然这批书出版不过半个世纪左右,但由于当时印量较少,加之有相当一部分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流失散落,因此每种版本留存下来的大多只有百十本左右,还有一些已濒临绝迹,应引起足够重视。

4.早期美术期刊、画报、报纸合订本、剪报、老宣传画――见证时代变迁

馆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画报、报纸、期刊的合订本及现已难觅踪迹的老宣传画,忠实地记录了当时社会、历史、人物、事件,印有岁月的痕迹,承载着大量宝贵的时代信息。如《人民画报》、《工农兵画报》、《故宫》、《文物》、《湖社月刊》、《北洋画报》等,还有当时馆员整理、剪贴编辑以人物形象资料为主的大量剪报,为研究美术发展、繁荣美术创作提供了真实可感的资料。

二、古旧美术文献保护利用的现状

1.古旧美术文献藏书环境亟待改善

古旧美术文献因其内容精辟的学术性、图文相彰的艺术性、年代久远的文物价值和收藏价值而独具魅力。珍贵美术文献属不可再生资源,大批珍贵文献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纸张泛黄变质、严重破损等现象,文献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西安美术学院图书馆古旧文献长期被尘封在密集书库,由于书架严重不足,加之这些文献版本大小参差不齐,以致排架太密,随意重叠、相互堆集,有些函套损坏的线装书甚至立放,使书籍严重变形损伤,在抽取过程中稍有不慎极易使书受损。若不对它们采取及时有效的保护措施,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2.管理上存在缺陷,造成人为损坏、遗失

缺乏对古旧文献的保护意识,如有些珍本、独本书目前还在流通,仍未采取任何保护措施。

由于图书馆监管措施不到位,赔偿制度滞后、馆员古籍版本知识欠缺等原因,常常使古旧文献保护工作陷于被动,甚至造成一些难以挽回的损失。

这些日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暴露了我们对于古旧文献保护意识上的淡漠及管理中的漏洞。

三、保护利用古旧美术文献的措施及设想

1.重视人才培养,完善管理机制

随着国家“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工作的全面落实,高校图书馆更应增强古籍保护的责任感与紧迫感,利用各种场合争取经费与多方支持,通过培训、进修、讲座、聘请专业人员等多种方式,使馆员系统地接受中国古代书籍史、造纸史、印刷史、美术史、色彩学、版本学及物理、化学、微生物学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出既有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经验的古旧文献管理人员。

“摸清家底”对抢救珍贵古旧美术文献工作至关重要,组织专业人员对馆藏美术文献珍贵版本进行梳理、归档,在MARC数据上详细、准确著录其版本渊源、作者情况、内容简介、出版时间、保存现状、修复情况等,为馆藏资源开发、整理与编辑出版、数据库录入提供具有真实性、学术性、研究性的基础信息源。

保护古旧文献不仅是为保护其物质形态,也是为了其承载的学术资料能为我所用。但纸张是有寿命的,因此对古旧美术文献的利用要依据事实,立足全局,权衡利弊,实施必要的流通限制。如我馆实行分级管理制度,对古旧文献中的珍贵版本允许教师、博士、硕士生查阅,引导读者尽可能地利用影印本、缩微文献或电子文献等,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为古旧文献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作出了初步探索。

2.数字化是保护、利用古旧美术文献的发展方向

采用先进科技手段将艺术作品和文字艺术文献数字化处理,为珍贵美术文献的有效存储、再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晋陆机说“宣物莫善于言,存形莫善于画”,美术文献的“存形”功能决定其具有特殊的文献价值,这种价值源于艺术的再现性。美术文献图象多、装帧形制复杂、版本多样、印刷精美,因此在建库之初应充分考虑其特殊性。第一,前瞻性地建立大容量的数据库网络平台,为图文信息实时更新及技术升级留有空间;第二,美术作品通过可视的形象与读者进行交流,所以藏品数字化要建立高品质、高分辨率的数码影像;第三,为教学研究提供具有强大影像搜索功能,能方便、快捷地检索文字和图象等相关信息。

根据我馆古旧美术文献实际情况和学术研究需要可以选择以下途径:

(1)建立美术文献分类数据库

按照艺术分类的方法,对不同时期的美术文献或刊印的各种版本通过扫描、数字照相等将重要文献进行客观真实的原样数字化处理,建立“线装美术古籍书目数据库”、“古旧美术文献数据库”,形成绘画、书法、雕塑、考古、设计、建筑等图文数据库,并提供书名、责任者、分类等多途径检索。

(2)建立古旧美术文献版本数据库

广泛搜集单独成书的重要艺术文献的各种版本,原书照录入计算机,以便进行文献版本对照研究。通过对文献名称检索,出现各种版本,或以版本名称检索,出现该版本的各种文献。如清代木版彩色套印版画中杰出作品《芥子园画谱》,亦称《芥子园画传》,是近现代的一些画坛名家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进修的范本。自300多年前出版以来,不断拓展出新,有康熙年间的“王概本”、光绪年间的“巢勋本”等,而我馆收藏线装清嘉庆“小酉山房藏板”书业堂重镌珍藏版、宇内诸名家合订本《芥子园画传》及蝴蝶装《芥子园画传三集》多种珍稀版本,以此为据建立数字化版本数据库,为研究其版本流传及对中国和日本的画家、美术教育、版画印刷等方面所造成的影响提供极宝贵的实物资料。

(3)建立美术作品专题数据库

依托地域及馆藏优势,尽可能全面地搜集以赵望云、石鲁、何海霞、方济众、康师尧、李梓盛等为核心的“长安画派”和以刘文西、王有政、刘永杰、贺荣敏等为突出代表的聚集在西安美术学院的“黄土画派”众多艺术家的作品,注明作品名称、作者、创作时间、款识、尺寸、存佚情况等,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专题数据库,为美术学研究提供科学、真实、系统的文献。

3.提升学术水准,服务与研究并重

美术研究离不开两个方面,一是对遗存和实迹的研究,即对美术史本身的研究;二是对美术文献的研究,如画学文献,包括画理、画史、画鉴、画品、画录、画法等古代美术书籍及与此相关记载于其它书籍中的相关文字。我馆收藏有原版张米《清河书画舫》、《石渠宝笈续编》、《佩文斋书画谱》、《图绘宝鉴》、《吴越所见画录》、民国《庐斋名画录》、《清代画史补录》,等等。

对美术文献进行分类、整理、汇编、翻译并对古典艺术文献进行现代语释,编辑整理古旧美术文献研究成果,对古籍珍稀版本择机影印出版,使美术古籍得以再生和传播。如我院美术史论系主任、图书馆馆长赵农教授对明代计成《园冶》进行注释说明,另配图对计成的造园理论加以“图说”,编辑出版《园冶图说》,与计成原作图文相得益彰。

2009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绘画•西安美术学院珍藏》是一部集美术史、艺术考古学、训诂学、社会学、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文学、诗词等学科交叉的绘画图像志。在其编撰、考释过程中,不少藏画款识、题跋、印钤等的核准,是在馆藏美术古籍中找到了依据,画面上有的残缺部分,就是参考了不同原版书籍进行比对,方使内容得以连贯。

这些工作的顺利完成为古旧美术文献研究、利用积累了经验。在已有艺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图书馆成立了“珍藏陈列研究部”,充分挖掘馆藏的资源优势,聘请校内外资深教授及馆内专家指导,与艺术考古研究所、美术史论系合作,吸收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参与,形成研究梯队,以古旧美术文献保护利用为研究方向申报科研课题,提升图书馆的学术水准。

4.构建高科技信息交流平台

我们应在未来工作中加强信息沟通和协调,经常与其它单位尤其是各美术院校图书馆进行交流,不断学习古籍保护专业知识与经验,提高业务水平。建议与“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简称CALIS)”和“高等美术院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协商,开设“美术院校图书馆古旧文献保护专页”,宣传古旧美术文献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传达各方信息,扩大影响,拓宽我们工作的视野,构建古旧美术文献保护工作的网络信息交流与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担负着文献收藏与信息服务的双重责任。古旧美术文献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如不加以妥善保存、及时抢救,则终不免随岁月流逝而归于澌灭。保证这些珍贵美术文献的绝对安全,使之永久流传,为学界所用,为大众所享,最终实现对典籍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是历史赋予我们图书馆人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吴忠良.美术版本过眼录(1949-1965)续编[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

[2]章刚正.永康两藏书家 传承中国图书史[N].浙江日报,2007-5-25(13版).

[3]张铁.谈新善本的保护工作[J].图书情报工作,2010,(3):135.

[4]黄俊贵.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原则及其实践[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6):6.

[5]董占军.艺术文献学论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2.114-115.

[6]邵军.考据学与中国美术古籍研究――对当前美术古籍研究的一点思考[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2,(4):24-25.

上一篇:教学方式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下一篇:浅谈如何提高环境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