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又在唱衰中国经济?

时间:2022-07-25 05:25:55

谁又在唱衰中国经济?

有“末日博士”之称的努里埃尔・鲁比尼(Nouriel Roubini)最近又成为了话题人物。这一次,他将矛头对准了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将在2013年之后经历一次大衰退,将遭遇硬着陆!”在近期两次访问中国之后,鲁比尼做出了这一惊人的判断。在预言中,甚至还用上了“崩盘”、“毁灭”等很刺激的字眼。

曾经成功预言美国次贷危机以及全球金融海啸的鲁比尼,此番言论是有的放矢还只是空穴来风?中国经济究竟会以什么方式着陆?又或许这只是“中国经济崩溃论”旧调中的另一朵昙花?

鲁比尼唱衰中国经济的言论,随即也在国内经济学界引发强烈反响。

中国经济过热了吗?

在这篇最早出现于“财团投资”网站(on Project Syndicate)的预测文章中,鲁比尼给出的理由是,中国经济“短期和中期形势之间存在有可能破坏稳定的矛盾”。

在他看来,中国经济目前的表现为“过热”。“再过不久,过度投资将会促成中国和世界范围的通货紧缩;一旦不断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无以为继,中国经济增长就可能急剧放缓,而这很可能发生在2013年之后。”

鲁比尼还这样写道:“中国普遍存在着过度投资的现象,如空荡无人的豪华机场和高速列车、哪儿也去不了的高速公路、好几千幢中央和地方政府大楼,以及为了避免铝价崩盘而被迫关闭的全新炼铝厂……”

当前中国经济过热了吗?参与讨论的学者向《环球》杂志表达了不同的观点,有部分赞成,也有部分反对。

“要把鲁比尼的观点分开来看。”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博士刘涛认为,单纯的“经济过热论”明显夸大了中国过度投资的负面影响,显示他虽然来过中国两次,但并不了解中国的具体情况。

“中国的国情具有特殊性。”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进一步分析了鲁比尼没有看到的四个方面:

一方面,中国的需求是扩张的,不像美国处于收缩、衰退状态。另一方面,中国人的传统是讲究继承的,父母对子女衣食住行的负责缩小了风险,中国又是储蓄型社会,这和西方大不同。第三,中国没有美国那样的次级债,所以房价翻了几番还没有破灭。最后,西方国家过于依赖那只“看不见的手”,而我国政府更注重“看得见的手”。“中国的经济就是在不断的自我纠错中发展起来的。”陈凤英说。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就没有风险。刘涛指出:“资产泡沫和投资偏热确实是当前(中国经济)的两大挑战。”从一季度数据看,我国重工业增长加快,高耗能行业生产反弹,电力、石油等能源供需偏紧。

在刘涛看来,偏热不等于过热,适度的政策调整应该可以避免经济硬着陆的风险。

中国农业银行高级金融分析师、知名财经评论员余丰慧也认为,中国经济只是出现了局部过热,比如房地产等领域。

然而,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黄益平看来,在一个“生产型政府”的主导下,中国经济始终与过度投资并存,尤其是在4万亿大手笔之后,经济对投资的依赖度急剧扩大。

另有专家指出,从最近“高铁减速”的例子也可以看出,基础建设领域投资过热的负面效应已经显现,“如不及时刹车,中国经济可能真有一劫。”

针对鲁比尼“2013年之前中国过度投资将引发国内乃至全球范围内的紧缩”的论断,刘涛指出,重工业、房地产等一些行业的过度投资,的确会对其他行业、民营经济及居民消费信贷带来挤出效应,这在2011年表现可能还不很明显,但2012年如不做出调整,结构性紧缩可能导致全面紧缩。

余丰慧则预测,“2008年过渡投资正在消化,为应对通胀,当局正在紧缩货币。如果全球通胀高企,走向紧缩是必然的。”

“十二五”经济转型的最大症结

鲁比尼此番言论,似乎也有意将矛头对准了我国启动不久的“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的目标之一是调整长期增长模式,实现经济转型。但鲁比尼认为,“尽管‘十二五’规划意图美好,但中国很容易――也阻力最小――走上依赖净出口和投资,并压低居民收入的老路,从目前公布的计划来看,增长的很大一部分可能仍然要依靠投资来实现。”

在他看来,没有一个国家能在固定投资占经济活动五成之后,还有余力进行新的资本再投资,而不会面临产能过剩及呆账问题。因此,从制造业开始,中国严重的通缩压力将被触发。

刘涛认为,鲁比尼的这一观点是有道理的,是“十二五”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挑战,但是这与硬着陆没有必然联系。

他指出,增长模式调整必须满足三个前提:一是人民币汇率保持更具弹性的改革趋势,促使行业和企业有内在动力自发实现升级;二是银行体系深刻改革,特别是地方银行不应继续成为地方政府和地方企业的提款机;三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财政分权上进行新谈判,解决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改变地方政府的“卖地财政”现象。

统计数据亦显示,过去数十年来,中国在出口产业与弱势人民币的带动下,经济越来越依赖净出口和固定投资。金融海啸期间,我国净出口占GDP比重大幅降至不足5%,出于应对,政府将固定资产占GDP的比重由42%抬高至47%,去年更达到了50%。“当然,‘三驾马车’中的这种比例是不协调的,不可持续的。”陈凤英强调。

然而,中国经济的复杂性决定了要实现转变,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目前的最大症结在于,中国经济失去了新的增长点和动力。”余丰慧直言,“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调整经济增长模式举措中,投资驱动仍然过重,转变发展方式的实质性措施不多。

在他看来,出口受阻,投资不可持续,消费一时难以启动,更主要的是缺乏扩大内需的实质性举措。房地产正在调控,交易量大幅下降,汽车受高油价、限购以及环保压力产销增幅大幅下降。与此同时,通胀又在高企,中国经济最大的危险将是可能陷入滞胀。

“鲁比尼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中国经济虽无近忧,但远虑不小。”陈凤英则表示,必须承认中国经济存在着内部失衡,尤其是消费不足。失衡还体现在行业上,如房地产业泡沫过重。“北京的房价比曼哈顿、伦敦的房价还要贵,这是说不过去的。”此外,中国的股市又“不死不活”,那么增长动力很可能会消耗殆尽。

“三低”政策必然导致硬着陆?

在鲁比尼给出的理由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来自中国目前执行的“三低”政策――低存款利率、低汇率、低工资水平。

首先,低存款利率使得存款者――也就是普通百姓在储蓄时实际等于赔钱,而这部分钱转移到了向银行贷款的一方,通常是国有企业。

其次,低汇率政策则使得进口商品变得更加昂贵,这降低了家庭的购买力,却保护了那些出口型国企,增加了出口商的利润。

另外,中国目前的工资水平过低,工资增长的幅度远低于生产力增长速度,导致内需无法完全释放,制约经济发展后劲。

对此,鲁比尼给中国开出的“药方”是:一是降低储蓄率、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削减净出口占GDP比重、提高消费率,以及面向家庭的大规模财政转移支付;二是加快汇率改革,实行利率自由化;三是税收和国有企业私有化,解除户口限制以及放宽财政管制等。

“西药不一定对症!”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一针见血地指出,鲁比尼是站在西方市场经济机制上开出的“药方”,简单地推断未来中国经济,逻辑上不够严谨。

实际上中国这么多年来都是消费不足,但也能保证增长。而且,中国还有加速城市化的巨大动力,以及中西部、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都给今后的增长预备了空间。

“鲁比尼的这一观点夸大了普通中国家庭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仅凭这几个理论上的理由,很难得出中国经济将硬着陆的结论。”刘涛指出,低利率政策确实有可能导致投资过热和地方政府负债过高,增加中国经济的运行风险,但低汇率和低工资政策并不必然导致硬着陆。

按照规划,中国经济在“十二五”期间的增速将从现在的8.10%区间调降至7-8%。专家预测,2017年后将继续降至5-7%区间,并将保持这一规模。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将是软着陆,而不会是硬着陆。

也有专家指出,中国有能力避免债务危机的发生。一是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决定了中央政府不会放任地方政府出现债务危机,二是中国维持了货币和信贷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另外,从近期加息的节奏看,主管部门并不想增加市场资金成本,避免泡沫急剧破裂后带来的冲击。

不过,鲁比尼也承认,虽然继续走投资导向型道路会导致未来经济放缓,但若完全采用他所提出的“药方”,又可能产生极大的破坏效应,导致一些出口型企业陷入困境。“中国人高储蓄、低消费是结构性的,短期内很难改变,改变过度投资倾向可能需要20年的改革。”他说。

对此,余丰慧强调,当务之急是打破国企垄断资源配置权,使低利率、低汇率政策惠及民营企业。“这才能使得低利率、低汇率从根本上激活民间经济动力。而从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角度看,大幅提高劳动报酬,尤其是大幅提高普通职工收入更是完全必要的。”

哗众取宠还是盛世危言?

近年来,一些唱衰中国经济的“崩溃论”不时泛起。

2010年上半年沪深股指连阴时期,另一位有“末日博士”之称的国际投资咨询师麦嘉华(MarcFaber)就率先预言:“中国经济将在接下来的9-12个月内出现硬着陆。”

早在2009年底迪拜世界集团的金融问题浮出水面时,曾准确预测美国安然公司破产的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詹姆斯・查诺斯(James Chanos)就预言,中国经济将在一次惊人的房地产泡沫爆裂中崩溃,并称大量投机资本带来的问题将是“迪拜问的1000倍甚至更糟”。

几乎同一时间,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肯尼斯・罗格夫(Kenneth Rogoff)也预言,中国泡沫将从房地产市场开始破灭。

不过,截至目前,这些预言都已不攻自破。

“这就是预言家的特点,喜欢冠上一个时间,以此来达到传播效果,我们大可不必太在意。但鲁比尼所说的硬着陆风险却是存在的,只是不会在2013年。他的说法武断了些。”陈凤英说。

“之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Raul R.Krugman)也有过看空中国经济的言论,但在中国被看成了西方的一种嫉妒甚至是诅咒,其实克鲁格曼的提醒也是有道理的。”她认为,要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谨慎态度,因为“中国这艘船太大了,如果出了问题,就不是好不好调头的问题,而是会不会下沉的问题了。”

她进一步提醒,中国的人均收入已经进入了4000美元阶段,如不正视风险并改革,是完全有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

与此同时,也有学者提出,对于鲁比尼等人的言论,也可以作为盛世危言视之,“如果能成为改革动力,则善莫大焉!”

在鲁比尼唱衰中国经济的同时,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对中国经济前景大唱赞歌。

该组织日前在一份报告中预测:中国将在5年后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按IMF购买力平价计算,到2016年,中国的GDP总量将由今年的11.2万亿增至18.97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8%;而美国2016年的GDP总量将由今年的15.2万亿增至18.8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的份额滑落至17.7%。

许多中国学者对IMF的报告很不以为然。陈凤英就认为,这不排除有“捧杀”中国的嫌疑。她认为,IMF在这个时候拿购买力平价计算出来的GDP说事,其深层含义,可能是要求中国以一个大国身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这需要引起注意,不要上当。

不知鲁比尼又会怎样看IMF的报告。另外,颇让人感兴趣的是,《末日博士鲁比尼的金融预言》于去年夏天在中国出版,一些网民就质疑:鲁比尼是否是在为他的新书加温呢?

(摘自《环球》)

链接

鲁比尼其人:美籍犹太人,1958年生于土耳其,1988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曾师从“休克疗法之父”萨克斯;曾任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高级经济学家、美国财政部政策制定与评估办公室主任;现为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鲁比尼全球经济公司创始人、董事长,经济预测网站RGE创始主席。

鲁比尼在数学和经济直觉方面有着极高的天赋,2006年曾准确预测美国次贷危机,2008年又成功预言了国际金融危机,并由此获封“末日博士(Dr Doom)”(《纽约时报》)、“凶事预言家”(《财富》)等称号。

上一篇:狐狸与黄狗 下一篇:职业选择的“绿色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