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首部旅游法

时间:2022-07-25 03:48:25

论我国首部旅游法

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促进了我国体验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近年来由于缺乏上位法的支持,我国旅游市场乱象频出。10月1日,我国首部旅游法正式出台,旨在促进旅游行业健康发展,保护旅游者权益,重拳出击打击旅游市场乱象。然而在实际经历这次变革后的十一旅游后,发现在旅游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的干预在短期可能会对经济带来新的扭曲。在思考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后,认为市场应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为了旅游市场在产业转型期快速过渡到良性发展的阶段,政府应该适当让渡一部分权力给地方政府,市场应逐渐占主导地位,旅游市场的三方也应做出适当的调整。

旅游法市场失灵资源配置制度构建 权力让渡三方调整

一、引言

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促进了我国体验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和地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出游意愿大为增强,出游人数越来越多。近来年,旅游业发展进入了大众化、产业化发展新阶段。“三十年磨一剑”,2013年10月1日,我国首部旅游法正式出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它是所有旅游从业人翘首以待的,也是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大势所趋。

《旅游法》旨在促进旅游行业健康发展,保护旅游者权益,重拳出击打击旅游市场乱象。然而,在实际经历这次变革后的十一旅游后,我发现,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的干预会带来潜在的政府失灵。为了让《旅游法》切实维护普通旅游者的权益,政府必须要进行得失权衡和制度构建,各主体采取有效措施使得我国旅游市场在产业转型期快速过渡到良性发展的阶段。

二、旅游法颁布之前的旅游市场现状以及市场失灵分析

近年来由于缺乏上位法的支持,我国旅游市场乱象频出。旅行社靠零团费、低价团大量吸引游客,在价格战背后,旅行社将降价带来的压力分别转嫁到下面的各个环节中,包括导游、司机、景区、购物店等,吃住行游购娱处处充满陷阱。而最终为价格战买单的,却是那些被价格战吸引来的无辜的游客们。

在每个旅游团里,每个主体在社会中都扮演者不同的角色,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都是差别很大的。导游为了吃更多的回扣,他们会提供优质的服务和营造旅途舒适的环境。低团费导致的硬性“自主消费”在导游的催化下,团里的“土豪”会大量消费购物,而“平民”被迫无奈也只会象征性地买上一二。可是旅游市场从表象上认为人人都是土豪,心里的希望值越来越高,从而越来越多的商家看到了其中的有利可图,不断涌入了旅游业这支磅礴大军。在旅游市场上,因为多数游客认为旅游是享受消费的好时机,并且多数消费都是一次性的,所以需求弹性比较小,即使价格高一点也是可以接受的。因此逐渐导致游客变成了价格接受者,商家开始控制市场价格的能力(市场势力)越来越大。浮于表面,旅游业、交通客运业和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蓬勃发展,政府看到第三产业高速前进,也很是欣慰。然而,殊不知,游客之前的被催化的消费能力本身就是不真实的,旅游经济逐渐就像一层虚幻的海市蜃楼,飘渺不定,岌岌可危。市场高估了游客的消费能力,价格和数量背离了供求均衡,导游导致的消费者不真实的消费欲望表现和商家的市场势力使旅游市场开始无效率。

另一方面,消费者也开始意识到了旅游市场的陷阱,他们只是旅行社、导游和旅游当地的商家屠宰的羔羊,最终为价格战买单的仍然是他们自己。特别是对于高消费的游客,由于导游提供优质的服务和营造旅途舒适的环境相当于一种公共物品,“平民”这种行为也就相当于搭了“土豪”们的便车。他们用的成本比“土豪”少了很多,在旅途中却享受到了同质的服务,所以“土豪”开始心里不平衡,也开始降低消费的数量。旅游市场的骂声越来越大,游客的信任危机使刚刚兴起的旅游业经受重创,越来越少的游客愿意花钱买罪受。由于旅游市场的陷阱,游客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减少旅游次数和旅游消费量,这无疑更加剧了市场的供求的不均衡和市场的无效率;二是旅游市场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或不对称性导致了经济中的不确定性。我们再进一步思考,由信息不完全导致的市场失灵一般会导致消费者的逆向选择,因此,游客为了高品质的旅游,会更可能地选择团费昂贵的旅行社,而实际上,高团费远远超过了游客的消费成本,使游客的一大笔辛苦钱付之东去,而游客却花得心甘情愿。长此以往,旅行社的团费会越来越高,把收入较低的游客拒之门外。旅游市场的配置效率会越来越低,旅游经济也会越来越低迷。

因此,无论结果是供求的不均衡还是消费者的逆向选择,都使旅游市场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市场失灵显而易见。政府的第一大职能便是配置,合理充分地利用社会资源,使产出最大。当市场失灵出现,政府为了提高市场效率,开始进行干预。

三、旅游法出台后对旅游市场三方的调整以及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旅游法》现在出台,可以说是应运而生,恰逢其时。既有“天时”之需,也有“地利”之便,还有“人和”之力。所谓“天时”:一是社会上要求制定旅游法呼声很高,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所谓“地利”:一是旅游业发展为旅游立法奠定了现实基础,二是旅游法制建设为旅游立法提供了法制基础;所谓“人和”:一是采取超脱的立法模式,二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

《旅游法》颁布实施,一方面,对于调整旅游市场的三方行为,景区商家、旅行社、游客,都有着深刻而积极的影响。对景区商家,景区门票价格被严格控制,需核定最大承载量,如果超量接待游客将被责令改正或停业处理。并且,景区还应对游客负有安全责任;对旅行社,禁发“零负团费”线路,作业方式改变,作坊式小旅行社面临洗牌,从长远来看对整个旅游业有益;对游客,权利和义务被规定,没有了强制购物的烦恼,投诉也没有以前困难了,另外,他们自身的行为也将渐渐被规范。

从宏观来看,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旅游法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说来,一是有利于转变旅游发展方式、调整旅游产业和产品结构;二是有利于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合法权益;三是有利于协调行业管理关系、促进旅游业及相关行业发展;四是有利于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使我国从旅游大国发展成为旅游强国。

四、旅游法颁布之后的潜在政府失灵分析

然而,在我今年十一国庆节亲身经历丽江之旅后,我不禁思考,政府好的愿望一定都会带来好的结果吗?答案是否定的。在短期内,《旅游法》的出台使旅游市场显得措手不及。

导游的操作模式改变,薪酬“被固定”、“被减少”了。在旅游期间,我明显感觉到导游的情绪没有以前高涨。旅游间隙,我向我们的导游打听了旅游法的出台对他们的影响,明白了一二。举例而言,“以购养游”做团时期的导游,10月同期的收入约有5~6万元,但如今就算是一个月不休息的带够4个团,10月份导游的最好收入也就2万元。收入的下降和工作量的提升,让很多只适应“以购养游”操作模式的导游只能转行再就业谋生。因此,我认为,《旅游法》出台,团队游客量的下滑以及部分消费者对旅游购物矫枉过正的态度,让导游目前尚未明晰的薪酬体系变得更加模糊,也就直接影响了导游对游客的服务质量。

由于团费大幅度上提,旅游人数在短期锐减。原因是,一方面,在游客名义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旅游的名义价格上升,游客的实际收入变减少了,由于旅游是正常物品,收入效应使一部分低收入游客被拒之门外,旅游人数因此减少;另一方面,当旅游门槛提高,要旅游的人们(中低收入者)就会放弃旅游 ,他们在空闲时间就会选择另外的消遣方式来代替,例如呆在家里,打麻将,购物等,所以替代效应也使旅游的人数减少了。因此,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使旅游的人数在短期锐减,不利于发展旅游业,更难以带动其周边的产业,国家第三产业的发展受挫。另外,一部分游客旅游期望的不能够实现使他们效益变低,使社会的总福利变少,这也剥夺了那部分低收入国民享受旅游的机会,旅游资源没有平等分配,会使低收入者心生怨气,国家的犯罪率可能会相对增加,不利于国家长期可持续的稳定发展。

从以上两方面可以看出,在短期,旅游法对旅游市场的三方都有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对景区商家,旅游人数的锐减更大程度地加剧了旅游市场的供求均衡,在短期,如果他们生产或进购得到的收益小于生产的可变成本,他们将停止营业,退出市场。随着市场一直处于萧条状态,退出的商家越来越多,旅游市场将可能出现寡头的现象,一部分社会福利将被无谓损失所取代;对旅行社或导游,导游的薪酬减少,使大部分导游生活处境变差,甚至于辞职另谋高就,旅行社的收益变差,一部分小型旅行社被淘汰;对游客,旅游的机会成本变大,由于导游的工作积极性变差,游客受到的服务质量受影响。因此,从短期来看,政府的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没有能够改善旅游市场的经济,此时出现潜在的政府失灵。

五、政府陷入两难进行权衡取舍和制度构建

在旅游市场,政府对市场的“纠正”带来了新的扭曲,政府陷入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两难之间。此时,政府应该进行权衡取舍和制度构建。

从宏观上,要解决旅游市场配置低效率,中央政府可以适当地把权力分配和让渡给一些地方政府。中国是自上而下的单一制国家,具有多层级的政府架构。如今很多现代的单一制国家都具有联邦制中自下而上的权力结构和制度安排,对于旅游业,政府可以适当效仿。虽然分权可能会使决策效率低下,制度体系混乱,不必要损失增大,但是,中国地缘辽阔,景区分布因地理环境的差异而不同,地方政府对当地的旅游业就比中央政府更了解,在公共提供上也就有了信息优势,所以政府可以因地制宜,这样构建的制度也会比“一刀切”的制度使配置更有效率。一个决策,有得必有失,重要的是两相权衡之后,确定哪个决策是切实维护老百姓利益的,是能够使社会效益变大的。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所谓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之间的关系,它主要涉及两大问题,一是谁为最道德,二是谁为最有效。人们发现无论是市场还是政府都存在道德和有效的两面性,关键是如何以政府的道德性和有效性修正市场的非道德性和无效性,即贪婪,不平等和经济危机,同时以市场的道德性和有效性限制政府的非道德性和无效性,即腐败,专权和浪费,从而达到一种相对道德和相对有效的均衡社会状态,即一方面能够保持社会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又能够确保社会的平等和公平。

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实际上是进一步强调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样的表述实际上就把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彻底理顺了。政府的职能在于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目的是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一个“好”的政策,至少存在得以实际执行的激励机制和制度约束。显然,《旅游法》的制度约束是足够的,缺少的就是一种激励机制。因此,从长远看,中央政府应适当让渡一部分权力给地方政府,让地方政府因地制宜构建适合当地的具体制度,中央政府逐渐充当一个守夜者的角色,而市场占有主导地位,让自由的市场经济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使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六、旅游市场三方对旅游业快速过渡到良性发展阶段的调整

然而,《旅游法》已经颁布实施,在短期对旅游经济的扭曲已成既定事实,那么,市场应该如何快速过渡到良性发展的阶段呢?

旅游产业转型阵痛,目的是为了要迎来一个更好、更健康的旅游市场。对导游而言,应该调整心态练好内功。因为《旅游法》的施行不仅规范了旅游从业者,同时也对消费者提出了行为规范,这样通过法律的相互约束,更能看出一名导游在除了“解说土特产”能力之外的综合素质,所以目前的旅游市场正好是提升空间最大的时期;对旅行社而言,一是应该对导游采取最低工资加带团服务费的结算方式,或是构建一种游客评分系统,依照评分的高低来分发工资。二是改变经营操作模式,把散客市场作为重点市场研究,推出适合旅游者消费需求的定制化的各类散客产品,也可以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进一步提升线上经营水平,另外,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积极涉足航空、交通、景区、住宿、餐饮等领域也是不错的选择;对景区商家而言,积极调整经营方式,从大众化管理到达标管理,使旅游服务越来越优质,以达到游客旅游返程后积极宣传的效果;最后对于游客,在黄金假期,旅游方式可以做调整,可适当选择自由行。

七、结论

我国首部旅游法的颁布实行,在长期来说,的确会对我国的旅游业乃至经济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但如今整个旅游业在转型的阵痛之中,产业面临洗牌,旅游市场三方的切实利益很难面面俱到地维护,所以,为了旅游业的快速过渡,政府要加强监督和管理,市场各主体要迎合改革积极调整自己的行为。但在完善市场规则,进行规范性调整后,政府失灵仍然存在的话,此时政府应进行权衡得失和构建新的制度,例如适当让渡和分配一部分权力给地方政府,让市场占更强的主导地位,把资源配置的决定性权力归还于市场。

参考文献:

[1]鲍盛刚. 政府与市场的真实关系[N].中国改革网,2011-08-19.

[2]佚名.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N].黄河新闻网长治频道, 2013-11-26.

上一篇:山东邮政农村业务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下一篇:羽毛球核心力量训练的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