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的培养

时间:2022-07-25 03:25:54

试析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的培养

"口语交际,包括听话和说话。听话和说话是人类的口头交际形式,它既是人的发音器官和听觉器官的一种生理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口语交际作为一种有声的语言,它主要是依靠口语进行双向或多向信息交流的一种活动。进入21世纪,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特别需要每个人有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只有在人际交往中才能真正掌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应当"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将原大纲中的"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这种做法不仅是为了变更提法而且更重要的是赋予了它新的教学内涵。它除了具备听话、说话的能力外,还要有交往能力、待人处事能力等。实际上,口语交际能力是言语表达能力、做人能力、生存能力等多种能力的有机组合。做为语文教师,应当认真分析当前口语训练的症结所在,寻求对策,加强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让口头作文课成为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广阔空间

作文是对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培养和训练的主阵地。加强口头作文的训练,巧妙将作文、口语、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一剂良方。所谓"口头作文课",就是引导学生说自己的生活,说自己熟悉的事物,说自己的所见所闻,说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真情实感。现实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我们不可能对它视而不见,正是有了这些许的感受,我们才能捕捉瞬间的灵感,从而点滴成文。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多留心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说出来,互相交流。如写《感受幸福》一文,我要求学生回忆生活中让自己感受到幸福的细节,并用语言把它描述出来。结果,虽然每位学生说的场面都不同,但各有各的精彩:有的说一家人其乐融融共进晚餐时让自己感到幸福;有的说接到了亲人从远方打来的电话让自己感到幸福;有的说得到老师的鼓励让自己感到幸福……每位学生都能体会老师的要求,用较为通顺的语言有条理的讲述出来,有的还能加上自己的一点评价。总之,这种借助作文说话训练的做法,不但培养了学生说话能力,而且为书面作文打下基础,使学生动手写作时得心应手,真是一箭双雕。

二、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特定形式,在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式的熏陶。

1.识字教学:在识字教学中训练口语交际,最掌用的方法就是扩词、造句。此外,让学生自己说说你如何记住这个字或说说某类字的构字规律,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说话。

2.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口语交际,主要是教师通过描述课文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课本,课文与学生,学生与教师这三者的交际。教师在教学中,要处处留意,挖掘教材的语言要点,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另外要充分借助插图,一定要让学生一部分一部分观察之后,连起来说一说图意,训练学生的观察说话能力。利用课文的精美插图,指导学生把话说具体。

三、优化口语交际的训练过程,教给方法

学生饶有兴趣地说,往往能使讲述的内容言之有物,但要做到言之有序,还有待于教师具体指导方法。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要教他们从说一句句完整话开始,逐步过渡到说几句连贯的话或一小段话。到了中高年级,教师要指导他们按记叙文的六要素,围绕一个意思有头有尾地说一段话。学生一旦掌握了方法,口语交际才不会感到困难。

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口语交际具有即使性的特点,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做到"心到口到","想得快说得好",这就要求学生针对交际对象,交际场合及时做出调整。有学生在口语交际《打电话》一课中把"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句祝福语送给过生日的同学就是不恰当的,诸如此类的问题作为教师要适时地引导。

口语交际中的姿势、态度自然,礼貌,大方也十分重要,低年级孩子有多动的特点,这就要靠教师适时的提醒和恰当到位的指导,变幻多样的形式,提供一次又一次的锻炼机会,促进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纠正,直至养成良好的习惯。

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素质教育和21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我们不仅要在教学中去发掘口语交际的丰富素材,而且生活实践同时也是对口语教学的巩固和延伸,是口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生活在群体之中,生活在社会之中,与人打交道的际遇无处不在,我们要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机会,争取多说话,尤其是当众说话。做一个落落大方,说话得体,做事受人欢迎的小学生。

参考文献

[1]谷生华.林健.小学语文学习心理.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6),194.

[2] 徐凌云.小语新大纲新在何处.小学教学参考,2000,(11),21.

[3] 谷生华. 林健.小学语文学习心理. 北京:语文出版社, 2003,( 6),205.

上一篇:语文新课程下的教与学 下一篇:低年级如何有效的进行识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