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撤掉民生版

时间:2022-07-25 03:20:30

我们为什么要撤掉民生版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版万版“民生”开。自两年多前“民生新闻热”从电视刮到报界以来,“民生”几乎成为新闻界最炙手可热的一个“新闻品种”,谁的报纸没有民生新闻,仿佛就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谁的报纸没有民生版,仿佛就赶不上竞争的潮流。

一方面,新闻界一再以“民生”示众;一方面,暗地里问一问记者什么是民生新闻,回答却是或支支吾吾或云山雾罩。晚上编版,民生版总是愁坏了本土新闻的值班主任,往往是先按照传统版面布局分配稿子,剩下发不了的稿子再统统往民生版这个筐里装。

如此,这个版就成了定位模糊、无所不包、随意性极强的“万能版”。恕我直言,靠这样的版面定位要想给读者提供信息优质、个性鲜明的新闻服务是万万不能的!

民生版定位尴尬的背后其实是所谓的民生新闻的尴尬。首先,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家宏观政策及走势,如金融、房地产、汽车等行业政策、新规事关民生;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与推进进行诠释与解读也事关民生;我想,有媒体干脆把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概括为民生报告,说的正是这个理儿。另一方面,事关百姓微观生活的方方面面、喜怒哀乐、情感需求甚至是相亲找对象又都属于“小民生”范畴。

如此就出现了一个怪现象:难道在民生版上发的新闻叫民生新闻,不在民生版上发的新闻就不是民生新闻?!既然民生是个大范畴,你凭什么就把各版挑剩的稿子盖上“民生”专属章?!

《生活日报》做“民生版”的困惑同样也是很多都市报的困惑。2007年之初,《生活日报》酝酿新年改版的时候就下决心着重解决这个问题――撤掉民生版,细分真需求。

这是因为,版面是个指挥棒,从版面改革入手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精准的新闻资源配置可以更好地引导记者的新闻采写方向。同时,碎片化阅读、读者信息需求的细化也是都市类报纸细分市场迎接新一轮新闻竞争的形势需要。如济南新闻板块除原有的热线版、时政版外,去掉民生版后新推出了大型社区主题互动行动――社区对话,设置了社区版;为强化事件性新闻推出了现场版;为打好阶段性战役报道灵活设置了高考版、中考版;为满足读者精神、情感需求和阅读分别推出了相亲版和真情版;把从原来寄居于民生版的经济新闻剥离出来进行了强化,设置了经济版;随后又根据证券市场的火爆变化推出了股事版,把原来孤单影只的专刊证券版整合在一起。随着这两类新闻的强化又分别设置了“社区”、“股事”两个二级报头形成局部扩张的聚合效应;同时把周日的报纸全新改造成了更适合读者周日休闲阅读、更年轻新锐化的“生活6+1”……

值得一提的是,《生活日报》的改版看似是“做加法”,实质上从整体版数上却是在“做减法”。为适应报纸经营变化、从成本核算角度今年整个报纸的版数不升反降,每周减了12个版。

从目前市场反馈看,虽然减了这么多版,但发行量却不降反升,不少读者反映“今年报纸更有看头了”。

撤掉了民生版并不是民生新闻的弱化,相反,因为新闻定位更精准,反而对新闻的民生化起到了推动作用。这是因为究其本质而言,民生不是一种版面标签而是渗透到字里行间的新闻态度;民生不是一句讨巧的口号,而是记者编辑的一种职业情怀,是怀揣这种情怀的行进方向,这方向就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如果不能把每篇稿子、每个版面都站在是否满足了读者的真需求、是否做到了真贴近进行悉心考量,就不能解决整张报纸的“民生化生存”,“民生”就仍然会成为间歇浮上水面的装饰物。

版面是导向,队伍是根本。版面过硬必须队伍过硬。只有狠抓采访作风才能写出“真民生新闻”,只有变传统的条条式行业分工为采编全员包片区的条块结合方式,才能有效实践“三贴近”。

《生活日报》今年以来在记者比去年减少、人员极度紧张的状态下重新调整了分工、加强了社区报道力量。重大战役性报道对人才资源实行灵活的动态管理,打破分工设置集中优势兵力做足热点新闻。这样做既可以锻炼记者的综合采访能力,培养复合型新闻人才,同时也有效地把“非新闻”、“不经过行业记者再加工的行业通稿”一步步压缩到了版面角落,以最终实现把它们逼出版面的目的。

从目前情况看,这种采访作风的转变和采编全员包社区的组织结构变化效果明显。

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采访作风的转变是一个需要持续推进的过程,由来已久的惯性新闻思维转变需要不断解放思想的自主创新完成,部分同志要从思想上把“要我下社区”转变为“我要下社区”,仍需要制度建设等综合措施的引导完善。

(作者为齐鲁晚报・生活日报副总编辑)

上一篇:努尔哈赤的管理权威观 下一篇:都市报,“拐点”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