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A级绿色食品小麦生产技术规程

时间:2022-07-25 03:14:37

南阳市A级绿色食品小麦生产技术规程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5-0063-01

小麦是我市最大的夏粮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当前,随着我市小麦的持续增产,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的大量使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迫切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切实推进小麦绿色生产。按照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求,我们围绕制约我市小麦生产的资源、环境两大瓶颈,坚持将‘绿色、节本、增效’理念贯穿粮食生产全过程。依托南阳小麦生产实际,集中力量组织开展小麦绿色增产综合技术模式攻关,通过组织全市多名农业、科研、高校等部门农学、植保、土肥、生态等专家对草稿进行数次论证,结合在新野、卧龙、宛城等县区多点试验验证、制定出“A级绿色食品小麦生产技术规程 ”。通过推广高产高效多抗新品种、推广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的栽培技术、推进耕地质量建设,控肥、控药、控水,实现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投入品利用率“三个提高”, 最终达到农业增产增效并重、生产生态协调的目的,确保国家粮食战略安全。现介绍如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A级绿色食品小麦生产的产地条件,栽培技术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南阳A级绿色食品小麦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第1部分:禾谷类

NY/T 391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条件

NY/T 393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 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

NY/T 421 绿色食品 小麦

3 产地环境条件

产地环境条件应符合NY/T 391的要求。土壤要求土层深厚、排水良好,有机质含量2%以上,PH值7左右,在合理轮作基础上,选用未使用残留农药的前茬。

4 品种选择

选择适合南阳生态区域种植的抗逆性强、高产、优质非转基因小麦品种。种子质量符合GB 4404.1之规定。

5 播种

5.1 秸秆还田

前茬是玉米的地块,玉米种植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进行。收获时或收获后及时将玉米秸秆还田,秸秆长度5cm左右,均匀抛撤在地表。

5.2 配方施肥

5.2.1总则

肥料的使用应符合NY/T 394的规定,以有机肥为主, 化肥为辅。 如施用化肥,必须与有机肥配合施用,有机氮与无机氮之比不超过 1:1。

5.2.2有机肥

每667 m2施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1000Kg,或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的有机无机复混肥15Kg,田间撒匀,作为基肥。

5.2.3化肥

每667 m2施用纯氮(N)6 kg~8 kg、磷(P2O5 )3 kg~4 kg、钾(K2O)2.5kg~4kg。磷、钾肥底施,氮肥50%底施、50%在起身期或拔节期追施。

5.3 深耕细作

在原来深耕的基础上,加深4 cm~6cm,打破犁底层,耕后加强耙耢,实现上松下实,无坷垃,达到畦平埂直。

5.4 适期播种

根据品种特性,适期播种,切忌过晚播种。亩播种量8kg~10kg,播深3cm~5cm。若播后墒情不足,立即浇“ 蒙头水”。

6 田间管理

6.1 查苗补种

凡20cm以上断垄处及时带水补种,要注意补种同品种的种子,以保证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

6.2 划锄镇压

小麦播种后用镇压器多遍镇压,春季再用动力机械镇压l次~2次,踏实土壤,弥实裂缝,保墒防冻。雨后、浇水后及早春注意及时划锄保墒。

6.3 浇好关键水

重点浇好越冬水、拔节水、挑旗水和灌浆水。

7 病虫害防治

7.1 主要病虫害

我市小麦主要病虫害有:纹枯病、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吸浆虫、蚜虫等。

7.2 防治原则

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

7.3 防治方法

7.3.1农业防治

通过选用抗病虫品种,轮作倒茬,培育壮苗,精耕细作,间、混、套种等农业措施。

7.3.2物理防治

利用灯光、颜杀、机械人工捕捉害虫等物理措施。

7.3.3生物防治

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推广使用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

7.3.4化学防治

有限度地施用部分化学农药,农药品种的选择和使用应符合 NY/T 393的规定。

8 适时收获

小麦蜡熟末期要及时收获,质量要求应符合NY/T 421的规定。

9 贮藏

小麦收获后及时晾晒,清除杂质,入库。做到绿色食品小麦单收、单运、单堆放、单贮藏。

上一篇:池塘养殖与种植甘蔗轮作初探 下一篇:固镇县小麦病虫害测报及防治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