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改革以更大包容

时间:2022-07-25 02:10:53

给改革以更大包容

两年前,当成都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时候,人们都在观察和猜测,成都将以怎样的姿态来完成国家的这一重要嘱托。

的确,统筹城乡发展的试验,与一般意义上的经济特区和新区有很大不同,其难度也显而易见。位处西部、辖区10区4市6县、人口达1100万的成都,能否负载起如此重大的使命,绝对是一大挑战。

两年过去了,成都市以一种全新的姿态示人:在这里,城乡经济加快发展;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统筹城乡发展,成都市正在逐步破除二元结构,农民开始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和待遇。

在改变成都的诸多要素中,他们所推行的统筹城乡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居功至伟。正如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所说,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推进一些基础性制度变革,尤其要改革土地管理制度,使城乡土地资源、资产、资本有序流动,使农民获得土地收益权和财产权。大家的共识是,“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环节”。

成都市土地管理方面的诸多创新,是凭着开拓精神闯出来的。然而,其中的多项改革一直在“只做不说”中悄然前行,直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之后,成都在农村产权改革上的动作,才更多地为外界熟知。

不独成都,同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庆,以及国家批准的其他改革试验区如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滨海新区等,面对社会各界对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询问,也多语焉不详,十分低调。

他们之所以低调,原因很清楚,土地管理制度对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因为重要,于是敏感。土地管理制度上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一些开始试行的改革举动,往往被放到放大镜下拷问,引来种种指责和议论,乃至误解。近期深圳市对违法建筑的处理意见,就被媒体误解为“小产权房合法化”开了绿灯。

改革者们小心翼翼。还有另外一个原因。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后,似乎社会对“改革”的包容度某种程度上有所下降。以前曾有过的那种万众一心、迫切改革的热忱少了,安于现状和固步自封的心态则多了,重了。一些人麻木,甚至已经开始固守自身的利益,对许多改革举措采取抵制的态度;一些在长期稳定和安逸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群体,逐步丧失了曾有的锐气,开始变得害怕改革。

中央将当前定义为改革的“攻坚阶段”,这一判断,对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一样适用。在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的形势下,当前国土资源部门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双重压力更加凸显。努力推进改革,是迎接挑战、化解压力的根本出路。而要真正推进改革,我们整个社会,无论是政府、企业、社会,包括舆论,都应对土地管理制度的各种突破,多些理解,多些支持,多些包容。

所谓改革,就是对当前的一些政策、制度、法规乃至法律的突破。如果都是在既有的轨道下运作,那就不叫改革,而是执行。既然所有人都认为土地管理制度方面的改革必须进行,那么就应该包容一定程度上的突破,应该支持各种特区、试验区的“试错权”。在并不十分清楚前进方向的时候,大胆“试错”,也是找到正确方向的办法之一。换句话说,如果不知道某种做法是错的,那怎么断定另外的做法是对的呢?

给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更大包容不会导致无秩序的局面。我们当前的改革都是经过批准,采取试点的方式进行,哪怕是错了,结果也完全可控。当年,改革的总设计师小平同志就是以这种大气魄,以建立各种经济特区为试验,有力推进了中国的改革。30年过去了,我们的综合国力大大提高,应对各种情况有了更强的底气,完全可以以更宽阔的胸怀来拥抱各种改革试验。

成都正在走向成功,我们相信,给各类试验区的各种改革包括土地制度改革,多一点包容,多一点耐心,一定能收获更大的惊喜。

上一篇:四川省岳池县国土资源局扎实有效地实践科学发... 下一篇:大事.声音.数字.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