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试点示范研究

时间:2022-07-25 01:40:21

韶关市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试点示范研究

【摘 要】选取合适的修复方法和修复植物,对试验区域的矿山土壤进行修复治理,研究达到预期目标,环境效益明显,对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参考意义。

【关键词】重金属;植物修复;土壤修复

前言

韶关市是重要的“有色金属之乡”,土壤重金属本底值浓度明显较高,根据2007年对韶关市的土壤抽样调查结果[1],韶关市土壤中重金属的超标率为22.77%,8种主要重金属元素(Pb、Cd、As、Cr、Hg、Cu、Zn和Ni)均有不同程度超标,其中超标最严重的是Cd和As。加上韶关市的采矿、冶炼等有色金属行业发达,造成严重的工业重金属污染。大宝山区域就是典型的矿山重金属污染重点区域,重金属污染带来的环境影响和社会反响较大。

1.目的

本研究结合大宝山区域矿山土壤的特点,选择多个耐重金属/超富集能力的树种,确保和推广更为环保和高效的土壤修复工艺和方法,完成对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本土化试点示范研究。主要目的是研究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最优化工艺方法,并推广工程经验,同时,也为矿山修复植物的资源化利用进行前期探索研究。

2.方法选择

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工艺技术方案包括生物法、化学法和物理法。

(1)物理修复:通过客土、换土和深耕翻土与污土混合,可以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减少重金属对土壤—植物系统产生的毒害,从而使农产品达到食品卫生标准。深耕翻土用于轻度污染的土壤,而客土和换土则是用于重污染区的常见方法。具有彻底、稳定的优点,但实施工程量大、投资费用高,破坏土体结构,引起土壤肥力下降,并且还要对换出的污土进行堆放或处理。

(2)化学修复:化学修复就是向土壤投入改良剂,通过对重金属的吸附、氧化还原、拮抗或沉淀作用,以降低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化学修复是在土壤原位上进行的,简单易行。但并不是一种永久的修复措施,因为它只改变了重金属在土壤中存在的形态,金属元素仍保留在土壤中,容易再度活化危害植物。

(3)生物修复:包括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以植物修复为主。植物修复是利用绿色植物来转移、容纳或转化污染物使其对环境无害。植物修复的对象是重金属、有机物或放射性元素污染的土壤及水体。研究表明,通过植物的吸收、挥发、根滤、降解、稳定等作用,可以净化土壤或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因而植物修复是一种很有潜力、正在发展的清除环境污染的绿色技术。

从成本、处理效果和生态环境效益等角度综合考虑,植物修复法具有成本投入少、收效快、环境效益大、能改善土壤结构、无二次污染等优点,是最优的土壤修复方法。同时,考虑到植物修复的缺点,本研究拟采用“植物修复为主,化学修复和物理修复为辅”的工艺方法。

3.修复措施和内容

主要措施包括土地平整、化学修复、物理修复、植物修复以及日常管理和监测等内容[2]。

①土地平整是将高低不平的地面通过移土和覆土填平;②化学修复是在进行土地平整时,要及时往污染土壤中投加化学修复剂(石灰),以中和土壤酸性,固化部分重金属;③物理修复措施主要是客土,由于矿区原为铜尾矿库遗址,为保证植物生长需要,在进行土地平整时,须进行客土覆土作业,工程实际覆土达1.5m以上,保证了植物根部与原矿区污染土壤的有效隔离;④植物修复:通过种植麻疯树[3]、东南景天[4]等超富集植物[5]和当地常见树种,采取乔灌草混交模式密植,对原荒地实现全面绿化。主要植物种植量如表1所示。⑤日常维护和保养:主要是对植物进行给水、防虫、施肥和病枯死细苗的补种,工期为1年。

表1 植物修复措施工程量

草树种 苗木 株距×行距(m) 种苗量(株/hm2或kg/hm2)

年龄 种类

麻疯树 1年 实生苗 5.0×2.5 800株/hm2

桉树、双荚槐 1年 实生苗 1.5×5 800-1300株/hm2

东南景天 扦插 2m株距 500株/km

狗牙根 撒播 50kg/hm2

蜈蚣草 撒种 0.2×0.2 800 kg/hm2

4.修复效果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修复治理工作,试验区域取得良好的效果。如表2所示,通过开展土壤修复试点示范研究,水土流失得到治愈,绿化率明显提高,固定了土壤中的重金属,大幅削减重金属外排量,矿区由原来的不毛之地变成“生态绿洲”。

表2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前后对照一览表

类别 修复前 修复后

土壤pH值 4.7~7.1不等,最低达到2.0 可稳定维持中性水平(5.5~7.0)

绿化和景观建设 土地,没有植被覆盖 除混凝土工程以外,其它土地全部植物种草,覆盖率至少达到85%以上(目标值65%),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相互搭配,风景宜人

重金属排放 随水土流失进入河水,污染下游生态环境 重金属通过富集和固定,排放量锐减,每年减少水土流失带来的重金属削减量为Cu0.967kg/a、Pb 0.084kg/a、Zn 2.592kg/a和Cr 0.028kg/a

土地使用状况 水土流失,寸草不生,土地荒漠化,土地功能极低 土壤得到改良,植被茂盛,土地功能较高,提高了后续的可开发利用水平

说明:重金属减排量是根据《广东省大宝山区域土壤修复项目前期工程(2010~2011)的竣工验收报告》的数据按治理面积类比得出的,数据仅供参考。

5.结论

(1)以“植物修复为主,化学修复和物理修复为辅”的工艺方法对矿区酸性土壤的修复切实可行,可在矿区土壤修复工程中推广应用;(2)成功选取了适应南方矿区环境生长的植物修复物种(东南景天和麻疯树);(3)该修复方法提高了矿区绿化率,减少了重金属排放量,并改善了土壤结构。

参考文献

[1]邓向荣,万洪富.北江流域(韶关段)土壤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B].2009,9.

[2]崔德杰,张玉龙.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与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04,35(3).

上一篇:输变电建设项目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分析与探... 下一篇:浅析森林公园的低碳化开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