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美”的内涵,建设“美”的课堂

时间:2022-07-25 10:24:38

发掘“美”的内涵,建设“美”的课堂

【摘要】语文教学是生活教育,是审美教育,语文教师应教会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品味生活中的美,以及创造生活应有的美。语文教材和资源是很好的美育载体,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关键词】语文教学 ;美育渗透;途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语文教学即生活教育,它在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同时,也在引导学生审美和向善。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注重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语文教学实践给了很深的启示:美育的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丰富语文学习内涵,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适当有效地进行美育渗透呢?根据笔者的美学经验和语文教学实践,认为应从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三方面入手,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充分发掘语文教学中“美”的内涵,努力建设语文课程“美”的课堂。

一、启发学生感受美,活跃语文课堂

作为语文教师,应了解教材,充分挖掘出教材中审美教育的元素。例如,我们剔选语言优美形象、内容积极健康的优秀诗文,抓住生活中清新隽永、妙趣横生的语言,把握好平时常见或偶然的、虽细小却隐含深刻道理的小事、现象……教育学生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崇高的审美理想。

古今中外,从人到动物,语文所收的文章尽量全面展现美的魅力。邓稼先一心为国为民的精神和朴实而又伟大的人格力量不足以打动你的心吗?鲁滨逊战胜困难跨越生死的勇气与智慧不足以让你佩服吗?《斑羚飞渡》老斑羚在危难面前自我牺牲的勇气与团队精神……多么壮美的精神!再看那《散步》《背影》的亲人情深,《藤野先生》亦师亦友的跨国界感情,《珍珠鸟》人类与动物的和谐亲密……一曲曲动人心弦的情感之歌,无不让人感受到情感之美,情感之真。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首先要感知文章的情感美。大凡名篇佳作,无不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借景抒情;因事缘情者有之,直抒胸臆者有之。因此,在教学中要力求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把握住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并把作者创作时那种激奋的情感表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表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感,从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理解课文的美,获得启迪和教益。

二、引导学生鉴赏美,丰富语文课堂

文质兼美的语文教科书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个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小说中的人物美、语言美;诗歌中的意境美、节奏美;情感美;散文中的象征美、风情美,异彩纷呈,美不胜收。语文教科书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美育内容,是语文教学进行美育的依据和源泉。引导学生对这些美进行身心投入的鉴赏,可以使语文课堂丰富起来,优美起来。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这样华美的诗篇、精妙的散文数不胜数。这当中,有着无数美仑美奂的意象,有着风流倜傥的气质、羽扇纶巾的神韵,有着挽雕弓、射天狼的豪迈,也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寒,有着“夜阑卧听风吹雨,尚思为国戍轮台”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大义,还有无数让人终身受用的治学、做人的哲理……这些素材或让人神往,也或使人心仪;可叫人豪情万丈,亦可催人潸然泪下。这些材料无不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良好载体,教师只要以切实可行的方式加以引导、点拨,调动学生鉴赏美的意识和冲动,学生自然就会徜徉于美的鉴赏和熏陶中。

引导学生鉴赏美,应借助艺术形象来唤起学生的美感,自主地去鉴赏美,要使学生在对于形象的艺术感受中得到审美的愉悦,并同时获得道德、知识方面的教育。要引导学生从联想和想象入手,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让学生鼓起想象的翅膀,进入作品的艺术世界中遨游一番,这样学生才会获得鉴赏美的良好体验。

三、指导学生创造美,拓展语文课堂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除了激发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外,最重要的,也是最终目的的,是使学生将前人积累下来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加以迁移,在品评、借鉴中按各自的审美理想去创造美,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再创造。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美育,要选择和创造恰当的方法,运用正确的美育途径,才能引导学生在语

课程中正确地发现美,深刻地感受美,恰当的评价美,自主地创造美。

(一)教师是美育的施行者,教师要具备良好的素质

教师要自觉塑立形象美,注重仪表美、精神美和语言美,追求书写美、诵读美、文笔美,以教师的良好形象,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给语文课程的美育渗透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师要创设美的课堂氛围

语文渗透美育,课堂是主要阵地。教师授课时力求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操陶冶于一炉。①妙语导入新课,创造一个美的氛围。可以引用古诗词,讲感人故事,提出智慧问题,激情妙语煽情等。②引导学生“美读”。通过吟咏诵读,品味作品的语言美,感受作品的情感美;通过教师范读、听录音朗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鉴赏语言的音乐美。品味诵读这些作品既可以使学生体验美感,又能引导学生感知语言的语声美、达意美、描述美,从而理解课文中人物的心灵美、事物美、境界美和作者表达的情感美,激发学生仰慕美好人物,热爱美好的事物,产生追求美好的明天的崇高美感。③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及多媒体教学,以形象化场景展现语文美的画面,以再现真实的情景把学生带到欣赏美、理解美的氛围之中。

(三)教师要注重课外延伸

通过指导学生收集“美”的信息,组织一些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及引导学生进行“美”的观察、体验和写作,使学生从课内到课外都徜徉在“美”的氛围中,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在充分发挥语文课的美育功能时,在选择正确途径和方法的同时,还必须要考虑到教学实际和学生学情,忌“硬贴标签”,忌“零敲碎打”,忌“情感不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充分利用好我们手头的语文课本及相关资源,在学生心目中建筑起光耀闪现的“美”的宝库,铸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和审美情趣,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语文的魅力无穷,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在美育氛围中阳光四射!

上一篇:石涛《画谱》之哲思浅议 下一篇:从豫剧《虢都遗恨》分析史茹的声乐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