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巷烟雨说风流

时间:2022-07-25 09:00:13

两年前,福州市文联的几位作家编了一本图文并茂的书,叫《闽都古韵》,其中的第一章也叫“三坊七巷”,它让我们初次领略了藏在古城福州深闺中的三坊七巷,其古屋古貌、古香古韵让我们兴奋不已。那本书推动了当地文化遗产的保护工程,最近女作家北北又推出其新作《三坊七巷》,以坊巷名屋为线索,以人物事迹为主线,多视角、多层面、纵深展现了三坊七巷的历史风物及积淀其间的文化流源,再一次引起我们的浓厚兴趣。

这本书有这样一些特点。

文笔清新、平实动人。开篇“悲情郎官巷”,讲述两个曾在郎官巷居住过的人物。一位是年仅21岁就为变法捐躯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岁月,这个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为变法而奔走、呐喊,成为百日维新的骨干和先锋。维新失败后,他喋血北京宣武门外,留下了“君子死,正义尽”的不屈长笑。死后,由于保守派的阻挠,遗体返乡不能入巷还家,他的妻子、清朝船政大臣沈葆桢的孙女沈鹊应,在凄风苦雨之中为他饮恨自尽,演出了一段凄婉动人的哀歌。另一位是名满华夏的思想先驱严复,他在这里走完了最后的一段人生旅程,书中叙述了一代思想大家晚年壮志难酬的无奈和凄凉。

视角独特,富于创新。“那么那么深的宫巷”从林则徐的两个女婿的宅第――刘家大院和沈家大院,展开了这两个传承着“开眼看世界”精神的家族的传奇经历。沈家大院是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沈葆桢的宅院。沈葆桢历官甚多,以主理船政最为有名,他主持马尾船政局和船政学堂,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培养军事和科技人才,为世人熟知。刘家大院是林则徐的大女婿刘齐衔的宅院,他为官远不如沈葆桢有名,但他的子孙们则走出一条与沈葆桢办船政异曲同工的路子:漂洋过海,到国外留学,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文明,回国后创办民族工商业,福州的电灯电话就从他们开始,这是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一类典型,成为坎坷曲折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地方领军人物。作者以敏锐的视角予以关注,并加以浓墨重彩的描述,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寻根溯源、重在精神。扬桥巷47号,走出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他的《与妻子书》在海峡两岸都进了教科书,同一个屋子还走出了一位光辉“五四”以后中国文坛的巨星谢冰心。很有意味的,当时与谢冰心一道驰名文坛的另一位女作家林徽因则是林觉民的堂侄女。这些看似偶然,却决非偶然。林觉民、谢冰心、林徽因都是走出国门、到国外留学、向西方求知识求真理、求救国之策的一代青年。林觉民的堂兄、林徽因的父亲叫林长民,是他把巴黎和会转让山东给日本的消息见诸报端,成为的导火索。老屋昭示着革命的精神、开放的精神和爱国的精神。

在暑热中翻读《三坊七巷》,我们的思绪飞得很远,这里有历史的钩沉,有变幻的风云,有英才辈出的荣耀,也有悲壮屈辱的忧伤。福州建城可溯自西汉,但在漫长的岁月里,闽中与中原远隔千山。魏晋时代,避战乱的中原人民寻找世外桃源才来到这里。近代以后,在海洋文明的冲击之下,福州在中国版图上的位置凸显出来,中国近代现代化进程中几乎所有重大事件,都有福州的身影,五口通商、洋务运动、中法海战、百日维新、辛亥革命……涌现出一批走到历史前台的人物,而这些人物与三坊七巷有着不解之缘。三坊七巷,是闽都文化的缩影,是一幅琳琅满目的历史画卷,也是一段艰辛跋涉的履痕遗存。北北是一位著名的小说家,写出过不少小说佳作和有影响的纪实文学作品,她的《三坊七巷》一书展开了这幅画卷,再现了这段史迹,史料丰富,可读性、知识性都很强,很有意义。

上一篇:在美丽与怀想中迷失 下一篇:范稳长篇小说《悲悯大地》――是谁走进了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