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榜图书:《这些人,那些事》《蓝色天堂》

时间:2022-07-25 08:52:50

上榜图书:《这些人,那些事》《蓝色天堂》

作者:吴念真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9月

作者简介

吴念真,1952年出生于台北县瑞芳镇,本名吴文钦。1976年考入辅仁大学夜间部,主修会计学,开始从事小说创作,大部分以中下层人们的生活为背景,连续三年获得联合报小说奖。

1977年,吴念真开始接触剧本创作。第一个剧本《香火》即引起明骥先生的注意,此后受邀进入电影公司担任编审,参与了《海滩的一天》《儿子的大玩偶》《恋恋风尘》《无言的山丘》《悲情城市》等多部重要电影作品。

吴念真近年来在舞台剧方面表现活跃,由他编剧执导的《人间条件》四个系列每次上演都反响热烈,而他自己担当主角的广告也颇受欢迎,其乡土草根和诚恳诉求的形象令人记忆深刻。

内容简介

心底最挂念的家人,日夜惦记的家乡,一辈子搏真情的朋友,以及台湾各个角落里最真实的感动!它们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虽然情感朴素又恣意,喷薄出的却是强大的生命能量与心灵启发。

母亲在念真的婚礼上,穿着一辈子没穿过几次的旗袍和高跟鞋坚持跪拜一百下,以谢神明保佑“像我这样的妈妈,也可以养出一个大学毕业的孩子”;那个神算子一样的相命师缓缓道出一切皆属必然;跑片小弟领着一群孩子在海边,把影片拉得长长的,一边跑一边对着阳光看;暗生情愫的技工和中学女生在公车上面对面,各自沉默地吃着面包;更有给念真带来屈辱又为他做面子的弟弟,写遗书说“你要照顾家里,辛苦你了,不过,当你的弟弟妹妹,也很辛苦”。

书中的小弟和小妹,老兵或女孩,仿佛就在身边,和我们一起经历着生命中的惊喜与惶恐。作者是台湾人,深沉的文字底下透出浓厚的中国人乡土情怀,感动着同根所生的人们,让我们想念共同的祖先和血脉。

媒体评论

台湾作家、导演吴念真是从土里来的行吟诗人,读他的《这些人,那些事》,你可以感到一种隐忍克制的悲凉,好似晚秋广袤的大地,它越是沉默克制,置身其中的你越是受困于此。那些他一字一句顿首讲来的故事,明明和当今读者的生活有着河与岸的距离,而且他少用形容词,好似一首歌总是平稳得没有高潮,甚至在描写残酷的死亡时,他的目光里似乎也平静如水,于是你以为自己不会掉下去,你会把这些人的故事仅仅当成是故事,好像你少年时阅读的《读者》和《心灵鸡汤》,但是掩卷的那一瞬间,你觉得自己着魔了,你掉进了别人的故事里。不,是你在别人的故事里观照到了自己的生活。你在那口看似很浅显的枯井里看到了时光的惨白、生命的荒芜和人性的豁达。

――《常德晚报》

他不怎么用形容词,比喻也用得很吝啬,叙述得尽量平淡,平淡得似乎一点儿线索都没有,一点儿伏笔都没有,只是很白描地告诉读者一些画面,画面感很强,告诉你一些对话,很生动地很隐忍地告诉你发生的故事,他自己好像不在故事里,又好像也在,他几乎不评论这些人事,只是叙述。我们知道,相声说得好,说的人往往若无其事地平静,而听的人看的人,有时候尚自可以油盐不进、刀枪不入,有的时候已经五脏俱碎,吴念真就真有这种本事。

――《南国今报》

作品节选

阿照跟她的爸爸一点儿都不亲,就连“爸爸”似乎也没叫过几次。这个爸爸其实是她的继父。

改姓的事被同学问到气、问到烦,所以这个爸爸对她来说不仅陌生,甚至从来都没好感。

那男人对自己的儿子讲话总是粗声粗气,对阿照则和颜悦色,过年给的红包永远阿照的比较厚。

阿照大学毕业申请到美国学校的那年他从工厂退休,妈妈希望阿照先去上班赚钱,男人却鼓励她念书要趁年轻、一鼓作气,说他的退休金可以拿去用。那天,阿照好像才第一次叫了他一声“爸爸”,连自己都感到了可耻。

妈妈过世后孤孤单单的爸爸也没给阿照增加什么负担,把房子卖了钱让阿照帮他管理,自己住到老人公寓去。

后来,因一个军中朋友的过世,让他萌生了给朋友们拍照的念头。他去世后,阿照整理他遗物的时候看到了那些照片。

阿照一边看一边想象着他为了拍这些照片所有可能经历过的孤单旅程,想象他独自坐在火车或公路车上的身影,他在崎岖的山路上踟蹰的样子,他和他们可能吃过的东西、喝过的酒、讲过的话以及最后告别时可能的心情。

当最后一张照片出现在眼前的时候,阿照先是惊愕,接着便是无法抑制的号啕大哭。照片应该是使用自动模式拍的,他把妈妈、弟弟还有阿照留在家里的照片,都拿去翻照、放大、加框,然后全部摆在一张桌子上,而他用手环抱着那三个相框朝着镜头笑。

照片下边就像早年那些老照片的形式一般印上了一行字,写着:“魏家阖府团圆,2009年秋。”

阿照说,那时候她才了解那个男人那么深沉而无言的寂寞。

《蓝色天堂》

作者:毕淑敏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1月

作者简介

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注册心理咨询师。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孝心无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等,散文集《婚姻鞋》等。多篇文章被选人现行新课标中、小学课本。

内容简介

2008年,毕淑敏与儿子一道,自费四十余万,搭乘邮轮,完成从海路环游地球一周的壮举。但这更是一部心灵幸福散文集。每篇文章皆是美文,全书题材独特,知识丰富,如玛雅文明如何消失,如金字塔的世界之迹与冈齐波仁峰的神秘关系,如西方殖民者竞利用天花征服广袤的南美大地等。精致的文字加上个人在旅途孤独中对人生命运的深入思考,作家深入自身思想深处,还尽可能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世界的万事万物。《海中央》《倒时差》《明信片的轮回》《告别啊告别》等一批优秀篇章,都真实地体现了作者的这一想法,写得可圈可点。作为当代最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小说作家,毕淑敏从心理学、医学、人文科学的角度,在书中穿插了不少对各种心灵问题的剖析和解答――自信、自卑、快乐、焦虑、悲伤、希望、恐惧等这些潜藏在意识深层的东西,思考与探索和谐平衡的心灵艺术。

媒体评论

“旅行”是《蓝色天堂》的主题词之一。目前,“在路上”作为一种现代的生活方式,成为年轻人追逐的时尚。是什么让人们向往旅行?《蓝色天堂》给足你33个理由――看不同的风景和文化;从原来的窠臼中跳脱而出;扩大自己心理的能量;追寻某种在现实中失去的东西;到一个没有人认识的地方,忘掉自己是谁;用婴儿的眼光去看世界……毕淑敏以对生活的深刻体悟,为你一一评说。

――凤凰网

毕淑敏用灵性的笔触,让我们领略了世界的美景。如写加勒比海的水,蓝到令人昏眩。“我所说的昏眩,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真实感受。如果你久久地凝视着海水,就会断然生出潜入它怀抱的欲望。所以,忠告朋友们,如果有一天你到加勒比海,无论海水多么美丽湛清,你也不能目不转睛地探身望着它。加勒比海是有魔力的,会温柔地吸附你人海。”此刻,毕淑敏带着我们在文字中穿越了一个个国度,文字带来的视觉刺激与探险游历,唤醒了记忆深处的出行因子。

――《光明日报》

作品节选

旅行不管远近,是需要理由的。

旅行最普遍的理由――远方有故事。

小时候,都喜欢听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在很远很远的地方……”

我们瞪大了眼睛,随着颤抖的声音,幼稚的脑,被故事勾引着,插上翅膀,飞向远方。在我们懵懂的小心眼儿里,第一次产生了惆怅。为什么好玩儿的事请都发生在远方?有趣的人,都生活在很久之前?对于时间和地点的不确定性,是为了留有更多发挥想象和虚构的空间。如果说这事就发生在前两年,地点就是邻村,所有的光环,都被嗑咬得跑风撒气了。从幼年时代,就对远方充满了期待。如果我们没能满足愿望,总会觉得那原因是自己走得还不够远。就算把整个世界都走了一圈,你还会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宇宙。这可是一个没边没沿的空间,你渺小的生涯,穷尽永世也走不到头……

第二个原因,为了看到不同的景物,激发自己的荷尔蒙。认真讲起来,这句话的前半段――看不同的景物,是我问询他人的时候,常常听到的话。这句话的后半段,却从来没有人讲过,是我狗尾续貂加上去的。那些说看不同景物的人,说完了前半截话,就没有下文了。看景物干什么呢?总不能呆呆地看完就完了,什么也不曾留下吧?然后呢?我问。

没有然后。看完了,就回家了。

再然后呢?我穷追不舍。

再然后?被问到的人轻轻重复着,好像这是一个奇怪的问题。终于,他回答:在家里待上一段时间,就烦了,厌倦了。浑身的血液又开始激荡起来,蠢蠢欲动。这时候,我知道,又该出发了。我就会再次走出家门,去看不同的风景。

我停止了追问,估摸着是问不出什么新鲜东西了。看完了新的风景,他又回家了,过一段,再次出发。循环论证以至无穷。

于是我把这句话补足――看不同的风景,激发自己的荷尔蒙。

远方是魔术师。你在熟悉的地方,很少能生发新奇的思索。尽管有很多人说,他们的发现是在床上昏睡的时候,半梦半醒中灵感来拜访,但我还是顽固地认为,那些想法的胚胎,还是来自走动的步伐、驰骋的飞马、腾云驾雾的机器等等快速移动的时刻。这时你的身体在变化,却又不需要太费力(走得不要太快,如果气喘吁吁,自然没希望遐想),最有利于荷尔蒙的分泌,分泌出来又无须补充到身体的肌肉里发动兴奋,那就只有兴奋大脑了。大的思考需要大的舞台,大的背景。旅行会逼着我们看名山大川,看万米高空上的雄阔景致,看奔涌不息的大海……这都将强有力地刺激我们的思维。

在我们的身体里,栖息着一个奇怪的悖论。身体是属于自己的,这一点毫无疑问。可是身体里寄居着一个我们不认识、不能控制的陌生人,它大模大样地反客为主,操控着我们的方方面面。它不高兴了,我们就会生病。它昏聩了,我们的免疫系统就敌我不分,乱杀滥砍自己人。它擅离职守,就无法识别入侵的毒菌和伤害,反倒认敌为友,养虎为患,酿出大祸。它若是一发脾气开始捣乱,要命啊,人干脆就崩溃,出现各种致死的问题。反过来说,它若是勤勤恳恳坚守岗位,人就可以颐养天年万事顺遂……这就是荷尔蒙内分泌系统。

怎么办呢?

旅行会让你到一个和现实的生活有很大反差的地方,这样你的五官和所有的神经末梢就开动起来,古老的生存法则就开始运作。你看到新的景物,听到新的声音,闻到不同的气味,连空气的冷暖都是不同的,机体就紧急动员起来,不再像破抹布萎靡不振。

上一篇:余秋雨热捧“海派清”,周立波是“意识流” 下一篇:成绩好父母就高兴,一道考题考出几多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