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绣娘是怎样“炼”成的?

时间:2022-07-25 06:09:53

像巴合扎提这样的绣娘,如今,在木垒县有5000余名,占到全县哈萨克族妇女劳动力的65%以上,年创造产值8000万元以上。

全县六成半的哈萨克族妇女都在刺绣

新疆木垒县有5000名绣娘,几乎每一个绣娘手头都有一本《哈萨克图案艺术》的刺绣教科书。教科书的作者是木垒县经信委副主任古丽娜孜,她5岁就随母亲学习刺绣,上个世纪90年代曾担任木垒县刺绣厂厂长。刺绣厂后来倒闭了,但刺绣厂培养出的技术工人却成了以后木垒县刺绣业蓬勃发展的燎原星火,如今,木垒县30多家刺绣合作社和公司的带头人以及技术骨干大多数都是当时的刺绣厂培养出来的。

美热瓦提民族刺绣专业合作社负责刺绣技术的扎伊木汗就是原来县刺绣厂的工人,1990年,她辞职在农贸市场开了一个刺绣店,当时只有三名员工,2008年,她和丈夫一起发起成立美热瓦提民族刺绣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有数百名工人,2012年产值达到400多万元,40%的产品销往哈萨克斯坦。

努尔巴合依也是原来县刺绣厂的工人,2000年,她和丈夫双双下岗,生活异常艰难,于是就和丈夫靠刺绣维生,经过艰苦创业,到了2005年,她的刺绣厂已经有了上百人的规模。2008年,又发起成立刺绣专业合作社,2012年,合作社营业收入达到350万元。

塞开尔不是刺绣厂的工人,但她和扎伊木汗、努尔巴合依一样经历了破茧化蝶的历程。1994年,塞开尔和丈夫都从木垒县毛纺织厂下岗,两人卖掉自己的房子作为启动资金,租住别人已经废弃的两间伙房进行创业,2006年,塞开尔成立了木垒县哈依娜尔民族手工艺品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她担任总经理。如今,公司年产值500多万元,平时有400多名工人,冬季有800多名工人。

住在木垒县城郊的巴合扎提没有塞开尔等人那么辉煌,但自从2012年有了“绣娘”的身份,开始从事刺绣后,她同样活出了精彩。之前,她还过着游牧生活,每天照顾着丈夫和一对儿女的饮食起居,日子过得单调而忙碌,如今,她每天在绣案前至少要工作6小时以上,每月可以赚近3000元,超过了丈夫饲养牛羊的收入。

像巴合扎提这样的绣娘,如今,在木垒县有5000余名,占到全县哈萨克族妇女劳动力的65%以上,年创造产值8000万元以上。

绣娘们在家飞针走线, “绣哥”们奔走四方搞销售

如今,阿扎提基本不需要提着包挨家挨户去推销产品了,因为木垒的刺绣业已经有了规模,有了名气,他们在乌鲁木齐以及各旅游景点都建立了销售批发点,甚至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设立了分公司。近几年,木垒县相继建设木垒镇民族刺绣一条街、木垒县哈萨克民族刺绣文化产业园,许多客商纷至沓来。

阿扎提如今是美热瓦提民族刺绣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1990年,当妻子扎伊木汗辞职开刺绣店时,他在县政府车队工作。1994年,妻子的刺绣店生意逐渐有了起色,阿扎提看到了哈萨克刺绣的前景,毅然辞去了“铁饭碗”一般的工作。妻子负责技术,他负责推销。1997年,他走出国门,到哈萨克斯坦推销刺绣产品,当地商户有疑虑,他就将刺绣产品先赊给他们,最终打开了市场。

“那时推销刺绣产品太难了,白天在牧区四处推销,晚上要住在哪里都不知道。”阿扎提对当初创业的情形记忆犹新。2002年9月的一天,他骑一辆摩托车到那拉提的山上推销刺绣产品,晚上9点从山上返回,途中突然下雨,他在一个四面透风的草棚中熬了一晚上。就这样,风里雨里,他跑了七八年销售。

阿扎提说,当时在外四处推销木垒刺绣的哈萨克男人有一百多人。绣娘们在家飞针走线,“绣哥”们奔走四方搞销售。创业伊始,几乎每一个成功绣娘的背后,都有他们的丈夫、兄弟做坚强的靠山。

塞开尔在木垒的刺绣风生水起时,丈夫到富蕴县开辟新天地,生产管理、市场开拓……两人配合得真可谓珠联璧合。

努尔巴哈依是木垒县努尔珠力都孜民族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原来是刺绣厂的工人,丈夫阿德里别克是木垒县毛纺厂的推销员,2000年,夫妻双双下岗后,妻子在家刺绣,丈夫出门推销,刺绣生意越来越红火。2008年,他们成立了刺绣合作社。

中国“哈萨克民族刺绣第一县” 在山城迅速崛起

2013年夏,再次见到塞开尔时,她正在办出国手续,蒙古国邀请她去表演哈萨克刺绣,进行文化交流。

2012年,初次采访塞开尔时,她创办的哈依娜尔公司租赁一个已经破产的企业院子作为生产厂地,当时的大型刺绣机器只有两台。2012年12月,公司搬进了木垒县哈萨克民族刺绣文化产业园,有470多平方米的场地,大型机器增加到了4台。她说对面二期工程正在建设,建成后她还要了一间大房子。实际上这些场地远远不够哈依娜尔公司的生产、销售所需,我们在车间只看到30多名刺绣工人,还有数百名工人正在“无形车间”――各家各户忙碌,生意好的时候,全县8个乡镇上千名绣娘在为她的公司加工刺绣产品。

如今,除了哈依娜尔民族手工艺品公司外,美热瓦提民族刺绣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木垒县佳艺劳民族手工刺绣有限责任公司等都相继搬迁到了木垒县哈萨克民族刺绣文化产业园。

木垒县哈萨克民族刺绣文化产业园于2011年9月动工,占地40亩,预算总投资5587万元,已被昌吉州党委列为重大文化项目,属于昌吉州建设的三大文化产业园之一。刺绣文化产业园三期全部建成后集刺绣品加工、展示、销售、培训和旅游购物、特色餐饮及民族特色文化演艺于一体,通过创意、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带动刺绣文化产业发展,将刺绣文化产业园打造成全县刺绣旅游纪念品交易中心和新疆重要的刺绣品集散地,成为木垒县的游客集散中心和刺绣产业孵化中心,可就地解决全县3000名少数民族农牧民就业。

建设哈萨克民族刺绣文化产业园是木垒县打造中国“哈萨克民族刺绣第一县”的一项重要举措。2009年,木垒县十届县委将“发展哈萨克刺绣产业”作为农牧民增收的五大举措之一大力扶持。2011年,木垒县十一届县委提出了打造“刺绣之都”的目标。木垒县哈萨克刺绣业已被自治区确定为新疆重点支持发展的6个民生工业示范基地之一,已被昌吉州确定为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该县还制定了《2012年-2015年木垒哈萨克刺绣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大规模地培训绣娘,并编印了统一的培训教材―《哈萨克刺绣图案》。如今,木垒县拥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绣娘已达到2480名。到2015年,木垒县刺绣业产值要达到1.5亿元。

哈萨克刺绣“内外兼修”, 正在实现华丽转身

吉文勤是一位典型的江南女子,如今,她已经在天山北麓的木垒山城呆了三四年,她已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个地方。

吉文勤是木垒县从江苏苏州聘请的苏绣师傅。在短短的几年内,她的徒弟已经遍布木垒县各乡镇。在她及其徒弟的努力下,木垒县的刺绣产品在哈萨克民族刺绣的基础上,吸收了苏绣的细腻手法,创造出了独特的“胡杨绣”,使木垒的刺绣产品具有了更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第一次高潮,到现在的全面崛起,木垒刺绣在一次次变革的同时,绣娘们也在经历着一次次蜕变。

木垒县党委经济办主任兼刺绣办主任香成文介绍说,木垒县刺绣产业正经历着副业向主业、家庭向车间、手工向机器、分散向联合、随意向标准的综合转变。

在木垒县刺绣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创新成为制约刺绣业进一步发展的一个瓶颈。对此,香成文在一篇文章中分析道:传统的哈萨克刺绣面料价格低廉,主要以黑色和红色为主。刺绣图案以花草纹和犄角纹为主,缺乏变化和创意。刺绣技法以钩针为主,线条粗,缺乏细腻和精美。产品中绝大多数属家庭实用品,且尺寸大,携带困难。

直接生产和销售刺绣产品的阿扎提对此更有切身的感受。他说,现在挂毯那样大尺寸的产品生产少了,针对游客的小巧的刺绣工艺品生产多了。他说,哈萨克刺绣产品的销售对象不能只在本民族范围内销售,要面向更大的市场。

阿扎提的女儿大学毕业后,又到浙江学习3个月的电脑设计,之后还要到青岛培训一年。阿扎提说:“现在刺绣合作社最需要的是设计人员。”

上一篇:怎样让高中语文选修课开展得更好 下一篇:工业建筑垃圾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