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去”才能“活来”——高三语文复习中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7-25 05:39:01

“死去”才能“活来”——高三语文复习中的几点思考

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将语文考试内容分为语言文字运用、古诗文阅读(包括名句名篇的默写)、现代文阅读、写作四大板块,并严格依据这几大板块来拟定高考题。因此,我们的高三语文教学一定要依纲据点,精心细致、扎实有效地进行。本文结合高三教学实践,从基本知识、语言文字运用及阅读训练方面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一、 基础及语言文字运用

1. 字音

依据江苏《考试说明》,对中学课本、读本中涉及的富有生命力的字音、词语进行整理落实,充分利用有关资料和工具书让学生记忆常见字词的读音,尤其是那些因为意义不同而造成读音不同的多音字。

《考试说明》中的典型题示例给出的都是多音多义字。教师平时复习应重点关注。关于这个考点的复习,一定要细水长流,每天坚持,运用活法记牢记“死”,从而达到“死而复活”。难记易混的多音字,可以编成一些简单易懂的话来记,如:“着”的“zhuó”音可以这样记:“我们应该着眼未来,为前途着想,着笔描绘美好蓝图,让希望之机在心中着陆”。而“zháo”音则可以这样记:“今天我着凉了,走在野外,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我心里很着慌,着魔似的乱走,忽然闯进了一间炉火着得正旺的小屋,我着迷了。”这样不仅节省时间而且有利于学生消化吸收。

注意:难字、偏字、怪字最好不要考虑。

2. 成语、病句

复习时要逐点讲解,要多联系生活情理、客观逻辑进行讲析,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活”和“透”上下功夫,切忌在概念上和术语上纠缠,那样会越教越死。

语言运用的教学要抓好传统题型的训练和讲析,如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常见修辞、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等专项训练,又要以变应变,抓好试验性前瞻性的题型,要多留心新题型,及时指导学生训练。如修辞不会单独命题,会结合着扩展语句和仿用句式来考,还会结合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来考查。

3. 名句名篇默写

大纲和考纲要求背诵的篇目(高中十四篇,初中二十五篇),必须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背诵,必须保质保量,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尤其近几年那些千古流传的名言佳句被考尽了,应该说名句前后的句子已进入命题者的视线。因此,一定要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高度,以提高学生在高考中的语文成绩为近期目标,滴水不漏地落实。在教学过程中,我特意让学生准备一个厚厚的默写本,逐篇落实,句句落实,字字落实,这个工作一直坚持到高考。

在第一轮默写结束时,让学生将自己默错的内容一一整理出来,并自己据此出题,两个班交换检测,并由出题者批改。第二轮默写,重点默写学生畏难情绪比较重的篇目,例如《阿房宫赋》、《逍遥游》,务必重锤敲击。第三轮默写重点是名句前后的句子。第四轮默写,让学生将自己默写本上默错的内容进行筛选整理,然后上交。教师综合学生错误情况重新整理,重点落在学生容易写错的字上,集中出卷检测。四轮过后,日常训练跟上,同时借助几次大型的考试进一步巩固。

二、 阅读训练

(一) 古诗文阅读

1. 文言词汇,包括常见的一百二十个实词、十五个虚词以及中学阶段应掌握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偏义复词等,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逐个复习,记牢记实,以“死”求“活”,以不变应万变。为此,高三教学过程中,我利用早读的时间,让学生将高中三年学过的文言文逐篇复习,并且每复习一课,都将本课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放在原句中分类整理。

上课时,我会抽取学生整理的内容检测,并且以卡片的形式出示我出的检测题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当然题目要少而精,达到督促的作用。平时的文言文训练,要结合文本,给学生讲清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测方法,并且要反复巩固。不过在众多的方法中,联系已有的文言实词积累进行推测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应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因此对常见的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积累是很必要的,尤其是对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不常用的义项的识记要加强。另外对于做过的文言文阅读训练中的重点实词意义和用法的积累要及时,要落实。

2. 翻译文言语句,注重教授方法,突出字字落实的直译训练,兼顾达雅。从《考试说明》上的两套语文模拟卷的文言文阅读题来看,文言虚词的考查可能会放到翻译题中。从近年的高考及平日的训练来看,翻译是拉开差距的考点之一。所以平时的训练,尽可能地避免口头交流的方式检测,一定要让学生板演,进行逐字讲析,注意语气、句式、句子之间的关系,并且按点给出分数,以增强学生的重视度。

(二) 现代文阅读

1. 做好宏观分类指导工作

我一直要求学生读不懂文章就不要做题。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不能一味地去强调方法,而应该强化人文教育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从而使语文教学趋于科学化和人文化。事实证明,只有在明白了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后再做题,正确率才能提高,才能灵活运用平时的知识储备解答问题。如果大致扫瞄一遍就做题,感觉节省时间,其实在做题的过程中,由于没读懂文章而不时回读,心慌意乱,不仅速度没上去,正确率也降低了。文学类、实用类、论述类这些文本有自己的成文规律和艺术特点,要让学生掌握这些规律和特点,培养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能力。

2. 具体做法

(1) 整体阅读,把握文章大体结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思想倾向,为进一步精读、细读、深究打基础。

(2) 指导学生抓议论句、抒情句、哲理句、点睛句、过渡句、蕴意句、收束句等,这样学生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握作者的观点、思想感情。

(3) 指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素材、布局、语言和写法(如对比、衬托、铺垫、照应、象征等)并且能够理解其妙处和作用。

3. 引导学生做好知识储备

例如说到文本的表达特色,一般从两个方面思考:一是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二是语言风格。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具体的文章,指导学生感悟常见的表现手法的特点和表达效果,并做好整理储备工作,以达到了然于心,活于运用。如说到用典这一表现手法,学生马上就能调动已有的相关储备,明白用典一般有借古抒怀的作用,有含蓄表情的效果,有丰富文章意蕴的作用,然后结合具体的情况去对应思考。

4. 指导学生审准题,明晰答题的角度和思路

抓题干的关键词,审准题,明晰答题的思路与角度是答题的前提。例如阅读训练《紫藤架下》的第一题:“第二自然段介绍靠墙门的角落的一些情况有何用意?”引导学生标划题干的关键点:“介绍靠墙门的角落的情况”“有何用意”。答题的思路应该是文章写了靠墙门的角落那些情况,每个情况有着怎样的作用。而大部分同学在做这一题时,由于标划题干的意识不强,只回答了“有何用意”,而漏答了第一点“写了什么”,致使只得了一半分。

所谓“死”就是基础知识要夯得“死”,阅读的相关知识要记得“死”;所谓“活”就是指记忆中的方法要灵活,利于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做题时思路要活,要根据不同的题型,确定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所以“死”要“死”得彻底,“活”要“活”得明白!“死去”才能“活来”。

上一篇:例谈启发式问题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解开高考政治解题“雾里探花”的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