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母乙肝标志物及HBVDNA含量与新生儿宫内感染关系的探讨

时间:2022-07-25 05:01:26

孕母乙肝标志物及HBVDNA含量与新生儿宫内感染关系的探讨

[摘要] 目的 探讨HBsAg阳性孕妇血清乙肝标志物及HBVDNA含量与其新生儿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择HBsAg阳性的孕妇1237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其分娩前血清乙肝标志物含量,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PCR)定量检测HBVDNA,并同时检测其新生儿血清乙肝标志物及HBVDNA水平。结果 (1)在1237名孕妇中,其新生儿发生宫内感染者39例,感染率为3.15%(39/1237),其中HBeAg阳性孕妇其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11.4%(37/324),较HbeAg阴性孕妇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0.2%(2/913)]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宫内感染;乙肝病毒;HBeAg阳性;HBVDNA(乙肝病毒DNA);滴度

[中图分类号] R373.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7562(2009)06-0435-03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据WHO估计,目前感染过HBV的人口约20亿,其中约有3.5亿为慢性感染[1]。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地区,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约10%,30%~50%的病毒携带者是由母婴传播造成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高价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HBVac)以及抗病毒药物的应用,使儿童期携带HBV的病例明显减少。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仍有9.1%~36.7%的胎儿发生宫内感染[2-4]。我们通过对HbsAg阳性孕妇及其发生宫内感染新生儿的乙肝标志物及HBVDNA检测,探讨影响HBV宫内感染的相关因素,为预防HBV母婴传播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东南大学附属南京二院及东南大学附属盐城医院产科进行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HbsAg阳性的孕妇1237例,均肝功能正常,足月单胎,无先兆流产、先兆早产、TORCH感染及其他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丈夫为非HBV携带者。Hbs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在出生24h内主、被动免疫之前抽外周静脉血2ml,检测其血清中乙肝标志物,进行HBVDNA定量,从中筛查出HbsAg阳性和(或)HBVDNA阳性的新生儿46例,于出生1个月后在门诊复查血清乙肝标志物和(或)HBVDNA,7例HBsAg及HBVDNA均转阴,最终两次检测HBsAg均为阳性和(或)HBVDNA阳性的39例新生儿作为观察对象。

1.2 方法

乙肝血清标志物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试剂盒购自上海科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HBVDNA定量检测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PCR),试剂盒购自上海生工生物有限公司。HBsAg≥0.50ng•ml-1、HBV-DNA≥5.0×102copy•ml-1为阳性。

1.3 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的诊断标准

新生儿出生时外周血HBsAg阳性或(和)HBV-DNA阳性,并持续至1月龄者即诊断为宫内感染。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应用Stata 7.0统计软件完成,采用χ2检验和两变量直线相关分析,P

2 结果

2.1 孕妇HBeAg状态及HBVDNA定量与新生儿HBV宫内感染

HbsAg阳性的1237例孕妇中,HBsAg及HBeAg双阳性孕妇324例,HBsAg单阳性孕妇(包括HBsAg阳性、抗HBe阳性或阴性、抗HBc阳性或阴性)913例;合并HBVDNA阳性(HBVDNA≥5.0×102copy•ml-1)457例。本组乙肝宫内感染率为3.15%(39/1237),其中HbeAg阳性孕妇其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11.4% (37/324),较HbeAg阴性孕妇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0.2%(2/913)]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62,P

表1 孕妇HBeAg状态及HBVDNA定量与其新生儿24h、1月龄时乙肝标志物及HBVDNA的关系

表2 新生儿宫内感染与非宫内感染组孕妇一般资料比较

2.2 宫内感染的新生儿及其母亲血清HBVDNA定量检测

39例宫内感染的新生儿中HBVDNA≥1.0×106copy•ml-17例,103copy•ml-1

3 讨论

关于HbsAg阳性孕妇其新生儿发生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目前报道较多,较为肯定的是HBVDNA高滴度和HBeAg阳性[5]。其中HBVDNA是反映病毒复制和宿主传染性的直接指标;HBeAg是分泌型核壳蛋白,实际上是HBV复制的间接指标,且结合状态的HBeAg可通过胎盘上的IgG受体经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有可能干扰机体免疫细胞对病毒的识别和杀伤,甚至影响特异性抗体的产生,而不是清除来自母体的HBV,从而造成胎儿的慢性携带状态。本研究结果表明,母亲分娩前HBeAg阳性者较阴性者其新生儿更易发生宫内感染,母亲HBVDNA高滴度者较低滴度者其新生儿更易发生宫内感染,这与既往的研究结果相同。

在本研究1237例母亲中,有2例孕妇分娩前HBeAg阴性且HBVDNA低滴度,其新生儿出生24h内HBsAg阳性和(或)HBVDNA阳性,但其定量值均较低,予联合免疫治疗后随访观察,出生1个月时均转阴。这与王建设等[6]的研究结果相同。其原因除HBIG直接中和新生儿血液中的游离病毒颗粒外,可能与形成的HBsAg抗原抗体复合物可打破慢性HBV感染的免疫耐受状态有关。

在发生宫内感染的39例新生儿中,出生24h均可检测到HBeAg,但33例检测出HBsAg,提示HBeAg可能较HBsAg更易通过胎盘屏障。但仍需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进一步观察。

在本研究中,发生宫内感染的新生儿的HBVDNA水平显著低于母亲的HBVDNA水平,这可能与胎盘的屏障作用有关,但两者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提示新生儿的HBVDNA水平不仅与母亲的HBVDNA有关,可能还存在其他的相关因素,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本研究中新生儿发生宫内感染的比例(3.15%)与报道的9.1%~36.7%有明显差异,可能与两所医院近年来广泛开展孕前保健咨询、孕期联合免疫阻断治疗及抗病毒治疗、产后随访及宫内感染的诊断标准不同有关,亦可能与不同地域、人种的遗传易感性不同有关。

HBV宫内感染的机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其影响因素亦较多,如胎盘屏障作用、孕母及新生儿的遗传易感性、易感基因之间及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和混杂作用等等。这些需要我们今后开展大规模、多民族、跨地区、大样本的研究,以探明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易感因素及其发病机制,为乙肝防治寻找新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Franchis R,Hadengue A,Lau G,et al.Proceedings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EASL)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Conference on Hepatitis B[J].J Hepatol,2003,39(1):231-235.

[2]Zhang S L,Yue Y F,Bai G Q,et al.Mechanism of intrauterine infec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4,10(3):437-438.

[3]Xu D Z,Yan Y P,Choi B C,et al.Risk factors and mechanism of transplacental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a casecontrol study[J].J Med Virol,2002,67(1):20-26.

[4]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45-146.

[5]Yin Y Z,Chen X W,Li X M,et al.Intrauterine HBV infection:risk factors and impact of HBV DNA [J].Nanfang Yike Daxue Xuebao,2006,26(2):1452-1454.

[6]王建设,朱启熔.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长期随访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9(15):558-560.

[收稿日期] 2009-06-24

上一篇:低频振动电磁治疗仪对慢性盆腔炎的辅助治疗作... 下一篇: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的诊断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