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硕士小子张天一:打造京城“第一”牛肉粉

时间:2022-07-25 04:17:37

90后硕士小子张天一:打造京城“第一”牛肉粉

90年出生的张天一,是北京大学法学院一名研究生。然而就在毕业前夕,他有了做餐饮创业的想法。

这个念头的萌生还要从一件小事说起。一天,他突然想吃老家湖南常德的牛肉粉,可找遍京城竟然没有一家满意的米粉店。于是,他想到了开一家牛肉粉店,因为牛肉粉不但好吃,而且容易做,很适合北京这个快节奏的城市。他好说歹说,总算取得了家人的支持。

张天一特意回老家试吃了几十家牛肉米粉店,最后死缠烂打才把一家店的“独门秘方”弄到了手。然后,他找了三个合作伙伴――同学柳啸、宋硕和表弟周全。他们共同凑了15万元,在环球金融中心地下室花1万元租了一家30多平米的店面,进行了简单装修。

2014年4月4日,“伏牛堂”牛肉粉馆正式开业了。四个人根据各自特长做了明确的分工:张天一负责全面统筹,柳啸负责财务和收银,周全负责产品,宋硕负责设计和营销。

早在开业初,张天一就和伙伴们把大把时间花在了社交网络上,校内网、微博、社区论坛里标签有“湖南”的用户都成了他们的目标,他们给对方留言、发私信,介绍自己的店。

他们与众不同的创业经历,引来了网络媒体和新闻媒体的报道。有人把他们的店称为“硕士粉店”,于是很多食客纷纷慕名而来,只能容纳14名顾客的餐位常常爆满。

一天,店里来了一位顾客,点了一碗牛肉粉。因为用餐的人太多,他要的这碗粉整整10分钟才上来,等他拿起筷子吃了一口后,眉头紧皱,难以下咽。顾客端起这碗粉,唤来了张天一:“兄弟,生意再忙,米粉质量也应该有保证吧。你尝尝,这碗粉煮的太硬了,让我怎么吃?”

张天一用筷子挑起一根米粉尝了尝,果真如此。他满脸歉意地对顾客说:“太对不起了!一定为您重煮一碗,而且是免费的。”这件事,让他做出了重要决定――今后为了保证牛肉粉的质量,根据店内的实际加工情况限量销售,每天只卖120份,上午70份,下午50份,而且保证米粉内绝不调加明胶。通常情况下,顾客需要提前半天通过电话预约才能排上就餐号。

这天,一对母子到店里吃米粉。见张天一他们忙得焦头烂额,母亲就让儿子把吃完的碗筷主动送到了厨房。张天一很高兴,拿起一个苹果奖励给了孩子。看着孩子开心地跑向妈妈,他也不由得笑了。

由此,张天一想到了一个好点子――店里不再设服务员,而设3个垃圾桶,顾客吃完自己收拾碗筷后,可以领到一份新鲜水果。这样一来,顾客享受了水果,他们也节约了人工成本。

一天,店内来了一位老乡,用湖南话大声吆喝:“伢儿,来一份最辣最辣的牛肉粉,不辣不给钱哦!”张天一给他上了一碗牛肉粉。老乡大快朵颐,尽管辣得满头都是汗,他还是大声嚷着:“痛快、痛快!不服的来比比。”

于是,张天一举办了一场挑战赛。他将“最辣牛肉粉地狱挑战赛”的广告在伏牛堂的官方微博,吸引了许多人报名。张天一旨在利用互联网的广阔平台,通过赛事活动的互动营销,把出身平民的牛肉粉打造成环球财富中心的“豪门盛宴”。结果,活动举办得非常成功。

那次比赛,一位食客仅用了3分钟就吃完了一碗最辣最辣的牛肉粉。作为冠军的奖励,他是店内终生VIP,得到霸蛮会员衫一件,还会永载“伏牛堂”史册,获得辣耐力王者称号。

这样用心的营销方式并不少见,张天一和伙伴们随时随地碰撞出的思想火花都有可能出现在伏牛堂。此外,张天一设计的所有菜单都通过微信来呈现,比如每种食材的推出,都会详细考证它的来源、发展过程和食物最精髓的特点,然后组织成精美的文字推送给食客。

凭借着他们一点一滴的努力,生意被打理得有声有色。开业两个月,伏牛堂的月营业额就达到15万元。不久,他们又租下了朝外SOHO一层作为第二家店址。那天,张天一忙碌中接到了一个电话,是一家风司的负责人打来的。很快,伏牛堂得到了开店以来的第一笔投资。

2014年6月25日,伏牛堂开启了连锁经营的第一步。如今,小小的米粉店月赚几万元,店员从最初的四人发展到十多人。

张天一和伙伴们的创业经历,让我们在看到了90后的乐观与坚守、执著与信念、拼搏和勇敢。也许正像他们说的那样――为梦想付出,我们就是要把最简单的事情做得最好。

上一篇:只为给孩子一口新鲜的空气 下一篇:李健:隐居于贝加尔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