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红灯笼柿不同密度早果栽培试验

时间:2022-07-25 03:50:56

中农红灯笼柿不同密度早果栽培试验

摘要:对中农红灯笼柿进行了不同栽植密度、不同修剪方式的试验,结果表明,中农红灯笼柿采用2m×3m较高密度栽植,小冠疏层形修剪,达到了早实丰产优质高效目的,为新品种进一步推广应用及发展柿产业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中农红灯笼柿;密度试验;单位面积产量

柿子栽培历史悠久,但传统栽培存在着树形和栽植密度不合理,管理粗放、产量低质量差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开展中农红灯笼柿早果丰产栽培试验,采用高密度栽培,小冠疏层形修剪,科学化管理的栽培技术模式,达到当年栽树第2年见效益、第3年667m2可产1600kg以上,果实品质和生产效益大幅度提高,现将几年来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园基本情况

试验于2011年开始在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所试验园进行。当地年平均气温14.3℃,平均降水量638mm,无霜期223d,pH值7.1,土壤有机质含量1.01%,有良好的排灌条件。供试品种为中农红灯笼柿,土壤为沙质壤土。采用开大沟、施基肥的标准化定植方式,进行常规的水、肥管理。

1.2试验方法

1.2.1栽植密度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为(1)3m×4m,(2)2.5m×3.5m,(3)2m×3m,(4)2m×2.5m,(5)对照3m×5m。2013年12月在试验园内采取“Z”形取样方式取点10处,记录树体高度、地径、侧枝数量、长度和粗度,花芽数量。2013年9月27日~10月1日不同密度采取“Z”形采样方式随机抽样10株,统计坐果数,并称果重计算单株产量和667m2产量。

1.2.2修剪方式试验。本试验设3个处理,分别为(1)纺锤形;(2)开心形;(3)小冠疏层形。2013年9月27日调查各处理产量及优质果率;2014年9月29日调查第4年单株和667m2产量。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栽植密度对树体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栽植密度的降低,树体高度、地径、侧枝数量、花芽数随之增加,单株产量随栽植密度的降低而增加,而667m2产量随着栽植密度的提高,3个密度3m×4m、2.5m×3.5m、2m×3m产量逐渐增加,但达到一定密度,单位面积产量不再增加,过密则667m2产量降低(见表1和表2)。

2.2不同的修剪方式对中农红灯笼柿产量的影响

通过3种不同的修剪方式试验表明,在合理密植的情况下,小冠疏层形修剪方式667m2的产量和优质果率最高,开心形修剪方式每667m2产量和优质果率最低,纺锤形修剪方式667m2产量和优质果率居中(见表3)。

3结论与讨论

3.1试验结果

通过对中农红灯笼柿不同栽植密度早期丰产栽培试验表明,株行距为2m×3m,667m2产量最高;不同修剪方式对比试验表明,小冠疏层型修剪方式的优质果率明显高于传统的开心形和纺锤形字形修剪方式。

3.2密度建议

采用2m×2.5m、2m×3m的株行距建园,可以实现早期丰产,取得显著经济效益。为实现优质丰产的可持续性,建议6年后可进行间伐处理,将株行距调整为4m×3m或4m×2.5m,以满足树体生长发育的需要,保证树体通风透光,确保大中农红灯笼柿的连年优质丰产稳产。

上一篇:武汉市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探讨 下一篇:最新升压一降压型LED驱动器拓扑具低输入和低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