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管颤音对中国作品中韵文化的诠释

时间:2022-07-25 02:35:26

大管颤音对中国作品中韵文化的诠释

《中国艺术的最高审美范畴:韵》中论述到:在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当中,无疑都有一个最高的审美范畴在统率着整个的审美和艺术创造。如果说西方美学当中的最高审美范畴是“美”,那么中国艺术所共有的审美品格和审美特质,就是“韵”。“韵”是中国艺术的魅力、灵魂和生命所在。①

中国音乐的最高旨趣在于旋律在线形游动时,所做的起伏、强弱、虚实、迟缓等方面的变化所产生的节律感,音乐的“韵”由此而生。这种韵味,源于演奏者在二度创作中对乐音所做的一些装饰性变化和力度、速度、音色等独具匠心的处理,这是中国音乐特有的线性旋律的演奏处理技巧。作品中的旋律音并不是奏出之后任其做直线的消失,而是常常作“余音绕梁”式的装饰,使单音产生“韵味”,具有生命的灵动。音头怎样进入,音腹怎样保持,音尾怎样结束,这些在中国音乐中是很讲究的。

在音乐演奏艺术中,中国传统演奏技法――“颤音”,是中国传统韵文化中的一种典型的音乐技法。它是一种特殊的用韵手段,通过对乐音余音的处理,使单音的进行显示出乐音的波动,从而强化了乐曲的情绪,使乐曲的表情更细腻、婉转,富有韵味。在现代音乐作品的演奏中,这一中国传统的演奏技法也已成为了大管演奏的一种重要技术。人们对不同音乐风格中使用的不同的颤音以及颤音的科学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尤其是在中国作品的演奏中,这一演奏技法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大管语汇。合理的颤音运用更能使音乐作品富有独特的气质和超凡的表现力,并能使之形成不同的音乐风格。乐曲旋律中那醇厚的韵味往往从或细密或舒缓或急促的颤音中流淌出来,使声音充满了生气、活力和精神,令听者陶醉其中。

颤音技术的灵活运用一方面取决于演奏者对颤音技术的娴熟掌握,另一方面取决于演奏者良好的审美修养以及对音乐“神韵”的独到见解。以下笔者将自己这些年在演奏实践中探索、总结出的七种大管颤音技法一一做出阐述。在与多位作曲家合作的过程中,将大管的不同颤音技术运用于作曲家不同风格的作品中,其中多首作品已成为当代中国大管作品之经典。以此为例,详述通过颤音技术的处理,作品的二度创作将更加富有艺术感染力。

一、腹颤音

“利用腹肌扩张与收缩的联合运动(即腹部的弹力),造成气流的疏密交替(强弱交替),使之产生迅速而有规律的波动。”②这种用均匀波动的气流激发哨片形成的颤音,类似弦乐器揉弦般的波浪音,其波幅大,音韵委婉,风格浓郁。

谱例一 :桑桐《幻想曲》

大管以Andante Moderato的速度,奏出类似宣叙调独白式的羽调式主题,在中音区用饱满的腹颤音音色,很好地演绎出叙述性的音调,酷似婉转、悠扬的马头琴声。那古朴典雅的琴音、细腻含蓄的情思,似轻声诉说、声声呼唤,散发着浓厚的草原气息,尽显蒙古族文化的神韵。

谱例二:桑桐《幻想曲》

旋律逐渐由低向上模进,钢琴在伴奏和弦的烘托下,做反向进行,最后大管以撼人心弦的腹颤音、用ff的音量达到乐曲力度和强度的最高点,奏出中央C上的A音,充分展示了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唇颤音

利用嘴唇在簧片上做压放交替的动作,双唇将压力的变化传递给哨片,从而影响乐音的速率,使声音产生波动,获得独特的音色效果。要注意的是,这种唇部运动幅度不能太大,幅度过大就会破坏正确唇形的保持,导致无规则的颤音“取代”基本音,影响音质、音准。因此运用此技法时,必须小心控制双唇的动作幅度,使颤音均匀、流畅。唇颤音音色柔和,情绪雅淡。音韵飘逸流畅,清丽明净。

谱例三:叶纯之《止观》

此作品由叶纯之先生于1986年所作,同年公演于上海音乐学院。笔者在试奏作品时,注意到先生曾在其手稿中批注:“‘止观’原系佛语,指心无妄想,则自而朗然无所不照之意。现借此为曲名,以示对宇宙、自然及人间的感受。”大管运用唇颤音的演奏手法,与钢琴声部珠联璧合奏出天籁之音,飘逸流畅、清越明净,恍如幽谷流水,又似山间云雾,朦朦胧胧,胜入清静致远的宗教境界,很好地表达了先生宁静高远的心境、宽厚仁慈的情怀以及虚怀若谷的人格魅力。

三、喉颤音

喉颤音就是“用绷紧喉部肌肉使喉颤动产生的颤音”③。这种颤音方法,难在颤动频率难以控制,喉部紧张度持续时间稍久容易失控。掌握此技法非一朝一夕之功,需不断体会摸索。喉颤音的音色强硬、粗犷、激越、豪放,有强烈的音乐感染力。

谱例四:徐孟东《鼓吹》

该作品由徐孟东教授所作,是我国当代大管本土化的代表作。全曲以散板构成,用自由、起伏、悠长、调性游移的旋律和跳荡、急速的跳音,表现作曲家对中国古代音乐形式“鼓吹”的追忆和想象。为了能更确切地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笔者采用了一系列大管新技法及新的音响色彩,如复音、微分音、揉音、滑音、颤音、气变音、快速历音及舌击等。谱例四是其中典型的喉颤音技术运用,能使乐曲产生悲凉、凄厉的艺术效果。

四、单指颤音和多指颤音

单指颤音是演奏者在吹气发音的同时,单一手指在音孔或音键上连续颤动,使相邻的两个不同音高的音形成快速、均匀的交替,从而产生出的一种特殊音响。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手指颤动的动作并非单纯意义上的“按(孔)键”“抬指”的动作,而是手指“击打”与“反弹”的动作,即在手指击打音(孔)键的一刹那,立即充分放松此手指,借助反弹力迅速抬起,产生出连续的类似弹性的上下倚音效果。此过程特别强调手指弹性需有“一触即发”之势,这样的手指颤动速度快,颤出的音不呆板,颗粒性强,可做渐强渐弱的音量变化,具有很强的戏剧效果。

指颤音除单指上、下颤动外,还可以进行多指同时上、下颤动,其音响色彩更鲜明、更强烈。

谱例五:徐孟东《鼓吹》

这种超强的、夸张的单指颤音和多指颤音可以说是这一乐段的音响特点,这一特点超越了传统的大管乐曲的演奏方式,很好地表现了乐曲急速、狂野的艺术效果。

五、虚指颤音

虚指颤音指“手指在发音孔的边缘(键子上不能使用虚指颤)做颤音动作,使乐音产生幅度较小的波动”④。虚指颤音的效果柔美、质朴、委婉,情绪细腻、音韵浓烈。

谱例六:徐孟东《鼓吹》

虚指颤音的恰当运用,使乐曲洋溢出优雅的情趣和鲜明的地域风情,极大地增添了旋律的美感。

六、飞指颤音

飞指颤音指“手指在发音孔上(键子上不能使用飞指颤音)做“左右”快速移动,产生出类似弹拨乐器般富有特色的‘轮指’效果”⑤。飞指颤音和指颤音虽是两种同属于手指运动的技巧,但不同的是,前者的手指是左右移动,后者是上下运动,两者所产生的音响效果截然不同。飞指颤音的音响效果很独特,可以表现出急速、不安、浓烈的情绪。它的表情倾向似中国书法“草书”中的飞动、狂狷、放荡不羁,乃至情感极处突显激越澎湃之势。

谱例七:石正波《狂客》

该作品由石正波先生所作。作曲家在作品中将民族风韵、现代技法和时代气息有机结合,以无伴奏大管独白的形式,阐释了中国文人志士清静高洁、卓尔不群、愤世嫉俗、忧国忧民的品格以及历千古而弥坚的风范。

七、舌颤音

舌颤音指将舌尖轻轻地触及口腔的上腭(上齿龈稍后),利用呼气时的气流冲击力,使舌尖颤动发出连续不断的‘嘟噜噜’声,从而使气流产生波动,哨片在这种波动气流的激发下进行发音,这一特殊的运舌技巧称为‘舌颤’。

练习这一技巧时,口含哨片要少些,舌尖与上腭的接触部位应在上齿龈稍后,这样舌头的状态自然放松,在气流的冲击下,舌尖的振动频率越快,气流波动就越密。舌头向后靠使舌头卷曲这样的方法,对初学者来说容易使舌头颤动,但舌头动作过大,舌尖的振动频率相对就慢,气流波动就疏,并且很容易使喉部肌肉紧张,舌头发干、发涩,发音笨拙,演奏时间相对不能持久。总之,运用舌颤技巧,舌头触及上腭的最佳位置,应是使舌头所处的状态最放松、最自然。⑥这样产生的舌颤音均匀、持久,其效果强烈、震撼。在《狂客》中将此技法进行变化运用,使大管色彩刚柔并济,对比鲜明,整曲意境好似一幅中国画卷,时而浓墨重彩,挥洒宣泄;时而轻描淡写、惜墨如金。舌颤音的变化运用,与视觉艺术的色彩层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谱例八:石正波《狂客》

在大管上运用“舌颤”这一技巧,灵活多变,它可装饰、点缀任何音,也可演奏整段的旋律,尤其在中音区和低音区的运用效果最具冲击力,能赋予音乐作品强烈的色彩变化,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颤音的运用不是孤立的,应以音乐作品的文本为依据,研究其内容、风格和时代背景,找出乐曲占主导地位的音调特征,然后加以润饰。利用颤音的缓、急、轻、重、大、小、虚、实,来表现刚、柔、明、暗、厚、薄、浓、淡等音色,并根据乐曲的风格特点以及乐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做出精心处理,恰到好处地运用颤音来表现不同的音色层次,使乐曲更加传神。

结语

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音乐风格多样,加上人民生活多彩、情感丰富,要表现好古今不同题材、风格、内容、情感的音乐作品,要求演奏者掌握丰富多变的演奏技术。中国传统颤音技法在大管作品中的运用,为大管表演艺术增添了许多鲜活的有意义的新技术,产生了许多具有中国神韵的新音响,进一步拓展了大管这件西方乐器的表现力。“颤音”是极富生命力的,它是演奏者把自己由音乐激发起的想象、激情和感动通过这颤动的乐音去打动人、感化人。在二度创作中,我们要充分利用“颤音”这一表情手段,奏出乐曲的韵味、趣味、品位,创造性地表现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这是中国大管音乐对世界音乐文化宝库做出的贡献。

注释:

①刘承华.中国艺术的最高审美范畴:韵[J].学术界,1997(3).

②③王震.巴松“自然颤音”的理论及其实践[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4).

④⑤⑥王震.大管音响色彩系列探索[J].黄钟,1998(4).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上一篇:论多媒体运用形势下的视唱练耳教学 下一篇:音乐欣赏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