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初中物理电学教学

时间:2022-07-25 02:28:56

探析初中物理电学教学

摘?要:对于初中物理电学内容,教师觉得难教,学生觉得难学。如何完成教学任务成了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背景下,教师应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提高电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电学;教学;中学物理

初中生的理解认知能力正在发展,电学课堂上适时用一些恰当的鼓励性、安慰性、趣味性疏导语言能使学生轻松地走进电学大门,并快乐地汲取营养;课下的疏导则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不懂的地方,这样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心理关注就能起到很好的保障效果。

一、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所以,我们先要给予学生探究知识的方法。在探究中遇到困难,就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保证其探究的正确性,帮助其努力寻找摆脱困难的原因;当探究取得进展时,给予学生及时的表扬,帮助其进一步深入探究;当探究成功时,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学习能,鼓励他们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新的探究中去。例如: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首先引导学生猜想这可能与电源的电压有关,也可能与连接电路中的导体有关。这种猜想是否正确呢?其次点拨学生,当某个物理量受另外几个量同时影响时,要探究它与其中一个量的关系,使另外的量保持不变,这是什么方法?通过思考得出:这是控制变量法。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段时间的讨论,共同设计一个实验方案:①电池的节数可以改变电路中电流强度的大小;②改变接入电路中的导体,也可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的大小。经过讨论得出: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是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等。最后大家一起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些猜想。

二、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教学

多媒体能够设计出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①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在串、并联电路的连接应用中,运用多媒体能帮助学生的电学学习更上一层楼。I好比水流,U就像水压。串联电路就是瀑布,自上而下两次降落,这两条瀑布流量是相等的,两段瀑布水流也相等,两高度相加为总的高度差,即,串:I=I1=I2,U=U1+U2。并联电路就好像落瀑布下时,把它从中分开,总的水流是两支流之和,而两者的高度差却是相同的。即,并:I=I1+I2,U=U1=U2。这样的比喻,学生很容易理解并接受;②用方法教学。教给学生解题的思路。如并联的连接方法是要先串后并,再把元件较多的支路串起来,最后并上另一条支路,如果有电压表要最后接。百闻不如一见,通过多媒体展现整个连接过程,学生就能理解得透彻。

三、帮助学生理解性记忆公式

在初中物理电学部分的公式中,只需理解记住:欧姆定律I=UR;电功率定义式P=Wt,计算式P=UI;焦耳定律Q=I2Rt,通过这几个基本公式就可以解出初中的物理电学题。在总复习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让学生一目了然。我们不一定要求学生把所有的公式都记住,重要的是理解和应用。如在电学里有“串联分压,并联分流”。

例如:在电路中,电压表V1的示数为9V,电压表V2的示数为3V,那么R1与R2的阻值之比为多少?

这道题主要利用的就是串联分压的知识,有的学生会直接搬出串联分压的式子: 代值就得出比值,这样看起来很简单,但因为需要记的公式太多,根本就记不住这个式子,就算记住了,多数学生根本没有理解它,更别说应用了。其实串联分压、并联分流的两个式子无需记忆.对于此题,我们可这样来引导学生分析解答:因串联,通过R1和R2的电流相等(即I1=I2),有:U1/R1=U2/R2,代值稍作变形就可得R1R2的值.对于并联分流的问题也可做类似的处理,这样不但不用记公式而且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从而解决了问题。

四、掌握常用的安全用电知识

在讲安全用电时,课本上说不高于36V的电压才是安全的。如果更高的电压是不是一定有危险呢?有的说肯定会发生触电事故,有的说接触时间长了会电死人。那么,用什么办法来说明谁是谁非呢?于是我站在课桌椅上,一手抓住火线,让一位男生用测电笔在我手上、脚上测试,结果电笔氖管发光,再让一女生用电表测试,还是证明我身上是带了电。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来体验带电的感觉,请一位男生到课桌上,让他握住一根火线,然后问他感觉是什么?他说他刚抓住电线时手稍有点麻,但过了会之后就没有什么感觉了。接着再让女生也来体验一下,就在大家兴趣正浓的时候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用双手接触大于36V的电压却没有危险呢?”通过观察,学生们提出了正解:“身上带了电但没有电流通过人体,因为人站在绝缘的课桌椅上,与地没有直接接触。”

参考文献:

[1] 廖伯琴,张大昌.物理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

[2]项红专.物理学思想方法的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青华中学)

上一篇:意识 过程 特色 下一篇: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任务型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