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背冰 第9期

时间:2022-07-25 12:28:35

这是一幅反映晋西南黄河岸边的劳动人民世代与大自然抗争、战胜自我、生生不息的风情画卷。这幅画卷至今已画了1800余年,而且还将继续画下去。它的作者就是河人。

河村位于晋西南端的芮城县风陵渡镇,因北、西、南三面环绕黄河水而得名。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村里有个节日,民间俗称"背冰"、"亮膘"、"三社庙会"。新闻媒体称它是"中国的狂欢节","黄河岸边的奥林匹克"。别看河仅是黄河拐弯处的一个村庄,地方虽小,名字却撂得很响,这是因了下面几个原因:

河背冰的民俗已沿袭了1800余年,每年这天,为了一睹庙会盛况,从中央到省、地、市的新闻媒体及晋、秦、豫三省交界处十里八乡的父老乡亲,都从四面八方朝这里涌来;

1993年,我省学者发现并确认河北垣为春秋早期秦晋交战的羁马古城遗址,距今大约已有3000年的历史;

1957年,我国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的砍斫器、刮削器,大、小三棱器等石器及动物化石,代表了一种文化性质,称"河文化",它上承西侯渡文化,下与丁村文化有一定渊源,距今已有60万年历史;

河西北二里许,是闻名世界的西侯渡遗址,距今约有300万年的历史,比云南的元谋猿人还早。

据考证,河背冰始于东汉光武帝年间。民间传说,那时黄河水泛滥成灾,居民流离失所,幸亏东岳大帝(泰山神)黄飞虎神威显灵,迫使黄河水后退数十里,百姓才得以安居乐业。为纪念功勋卓著的泰山神,河及附近的阴贤、西阳村民集资,于建武二年二月二日修成了一座泰山神庙,并改村名为永宁堡,希望永远安泰平顺。每年这天,三社村民大兴祭祀活动,期盼神灵保佑,怯灾降福,人寿年丰,世代沿袭至今。

河庙会从正月二十八日,即泰山神圣诞之日开始,由三社中德高望重的老者主持祭祀庆典。

圣诞这天,从献殿至大殿门前,要摆设三排供桌,有二、三十张之多,陈列的祭品有养了三年的全猪、全牛,山珍美馐,佳茗名品,祭礼活动一直延续到二月初四。期间,神庙大殿内外,鼓乐之声不断,并有戏班伴随演唱。民间二月二龙抬头之日,为庆典全盛之时,俗称"背冰",即谓此日。

河背冰具有非常传奇的地方色彩。按照传统程序,最前面是龙凤方旗,由三社内年岁最高的老者持举。随后是持长杆三眼土枪的土炮队开路。再后为东岳大帝的仪仗队,第一匹鞍座华贵且雄伟威武,称之曰神马,一武士牵引,不准骑人,只插一令旗,据说专供泰山神骑乘;第二匹名为丁马,供一品官员骑乘;第三匹为弓马,骑一挎弓武士。仪仗队有锣鼓伴随。

紧接着是小伞和背花,各有五名童男搭举。小伞和背花上皆缀列着金银首饰,如珍珠、玛瑙及宝玉、翡翠之类,名为"亮宝",系三社村民争相捐献之荟萃,以示心诚,祈求上天消灾赐福。其后是包着枣红头巾,着紧身衣裤的精干士卒,他们身背大锣,数步一敲,显得庄重肃穆。再后是两头大马随行,名为圣旨马和玉印马。随之是两列四十八对执事,即华盖、香幡、日月旗、金瓜、钺斧、朝天登等,井然有序,浩浩荡荡,宏伟壮观,俨然一派圣驾出京之势。尾从是一队背花锣鼓,花团锦簇,艳丽夺目。其后是"背信子"方队,即大人们肩背一长棍,上立一小孩,装扮成古戏中各种角色,表现民间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再后是三节锣鼓。开头是"龙凤扇",由童女化妆为宫娥执搭,分列左右。相随是一位身强力壮的后生搭一面大型七彩"万人伞",亦名"黄罗伞",周围悬挂各种颜色的绢布幔,书写庙会布施的人名和金额,昭示村民对神灵的虔诚,褒扬其功德。最后是抬护神驾上庙。神驾内是东岳大帝黄飞虎塑像,数十名三社精壮强健的后生轮流抬护,一班六人,四人抬两人护。值班抬护者,阔步英发,龙腾虎跃,以展现东岳大帝黄飞虎的赫赫神威,一直抬护到庙内大殿归座。至此,全盛大典结束。

我的老家距河仅十余华里路,有幸首次目睹这一民间盛典,已是1988年的春天。其时我刚到山西日报社工作不久,回晋南探亲,打算农历二月初二从风陵渡乘火车返回太原。当天上午,当我乘坐的公共汽车行至风陵渡镇附近时,路上挤满了前来赶庙会的人,车已无法向前行驶,司乘人员招呼乘客:今日是河背冰,路上人太多,请大家在此下车。于是我跳下车,挤在人群中观望。

正午12时,随着几声震天土炮轰轰作响,河背冰开始了。但见彩旗猎猎,遮天映目,仪仗肃然,节制有序。三社族长当首,大型彩车随行,三眼土炮凌空震响,锣鼓声惊天撼地。随后是一节节方队,背花锣鼓,背信子,跑旱船,跑走马,杂耍等,宛如一字长蛇阵,五花八门,多姿多彩,令人眼花缭乱,煞是壮观!

近些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的改善,河背冰已大大异于往昔,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体现出河人锐意进取的开拓风采。新编排的节目有《鸡彩车》,上面大书"闻鸡起舞";有宣传国策的《优生优育奔小康》,有教育晚辈敬老的《墙头记》;还有提倡老年人丧偶另婚的《花甲恋》,以及具有极强的经济意识的《下海闯市场》诸多花样,令观者耳目一新,精神振奋。

河背冰的气氛自始至终为别具一格的锣鼓声所渲染。锣鼓的敲法古相奇特,即上下挑擦,击出铿锵有力的节奏,俗称"撇锣鼓"。锣不是用手提,而是用山桃木弯成弓形,用彩纸缠裹,根部系于腰际,稍端弯曲从头部上面伸出,用五彩纸制作成枝、叶、树状,花丛中似悬挂着明镜,枝杈间系挂锣带,锣垂于胸部,左手护之,右手持锣锤上下挑擦,名为"背花撇锣"。

《续汉书・舆服志》记载,东汉皇后盛装谒庙时的首饰有"步摇",其形制是山状的基座上安装缭绕的桂枝,枝上串有白珠,并饰以鸟雀和花朵,与河人"撇锣鼓"的头饰极为相似,可见有其溯源处。

背冰这天,三社村民男女老幼皆可纵情狂欢。姑娘们、媳妇们一改平日羞怯、温顺之态,皆浓妆艳服,饰演传统的民歌、小戏,且相互斗嘴、戏谑、耍闹,一副诙谐滑稽的娇憨态,大有惹人发笑的泼辣丑旦模样。年轻后生则别出心裁,或将自己化装成古代人最崇拜的偶像,诸如天神、圣仙、良臣、名将种种造型,或骑马,或乘车,或坐轿,或抬杠。其中最惹眼的是这样一群后生:腰系兽皮,着短裤衩,有的背扛大冰块,有的扛铡刀,有的扛大檩,有的扛门板,有的肩挑石门墩或石磨,有的代替牲畜肩扛石碌碡,每个人负重都在上百斤或几百斤,在古朴奇特的"背花撇锣"声中,走街串巷,沿途表演,争领,出尽风头,显示出一派粗犷、强悍、刚毅的大无畏气概。

背冰活动进入高潮,锣鼓声愈发高昂激越,环宇似的震撼中颤悠浮沉。化装成形形的历史人物与传说中的神仙、大圣们,在鼓乐声中翩翩起舞,极像一副动人心魄的荒诞剧,又如"天方夜谭"般离奇,更似"桃花园"的飘逸仙韵,远古与现实,野蛮与文明,梦幻与追求,迷信与理智,此时此刻相互撞击,相互融合,交织成一幅幅光怪陆离的人类与大自然既和谐又抗争的绚丽画面。

在观看背冰表演过程中,我突然想到在逝去的1800年间,人世沧桑发生了多少巨变,河人缘何能把他们的习俗保持了这么长久而又魅力四射?我想起"北京人"的报告中的这么一段话:"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生存最艰难的日子便是冬季,因为冬季的严寒会夺取他们当中一部分人的生命。"河人的祖先在长期的繁衍生息过程中,除了与大自然的严寒作斗争外,还要与多灾多难的黄河水作斗争,久而久之,形成了他们粗犷强悍的性格。一代一代的河人,他们的血管里流淌着祖先不屈的血液,所以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春寒料峭、乍暖还寒的日子,背冰便成了他们向世人展示自己个性和魅力的最好途径。

(责编 东曙)

上一篇:最先到达美洲的襄垣人 下一篇:梁思成林徽因与五台佛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