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时代坐标,探路职教PPP

时间:2022-07-24 10:54:18

认清时代坐标,探路职教PPP

近年来,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社会舆论存在尖锐对立。主流观点认为,随着政府投入和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职业教育的春天已经到来。另一派观点则认为,职业教育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学生辍学率奇高,教育增值水平不佳,职业教育的发展处于不恰当的“”之中。

区域发展的巨大差异、办学模式的丰富多样、统计数据的难辨真伪,是社会舆论撕裂的主要原因。基于数百万学生的数据分析、数十个县市的田野调查,笔者以为,喜忧参半或许是较为恰当的形容。在中西部地区,中央财政投入撬动了更多的地方政府和社会办学资源,中职招生开始走出低谷,资源优化整合持续推进,校均规模逐步回升,校企合作的深度有所改善,越来越多的学校探索出了符合自身禀赋特征的办学模式。虽然局部地区仍在下滑,但是职教发展整体向好的趋势已经形成。需要担忧的是东部。对政府投入责任的强调降低了地方政府的供给意愿,职教招生规模有所下滑,欠发达地区生源向产业发达县市的转移严重受阻;另一方面,“立交桥”的搭建增强了升学教育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变身“高考工厂”,职业教育和产业的紧密联系有所弱化。

毋庸置疑,在“央财投入为推力、上级考核为保障”的中央集权主义发展方式下,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这一发展方式的瓶颈也逐渐凸显。一方面,中央集权主义难以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对于技能需求的高度不确定性;另一方面,随着新常态的形成,原有的建立在财政投入高速增长基础上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若要延续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趋势,从依靠增量资源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依靠存量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的内涵式发展将是不可绕开的时代命题。

通过公私伙伴关系(下文简称PPP)模式应对新常态下的公共事业发展,中央已经达成共识。在发改委的PPP项目库中,教育类项目近40个,其中职业教育近10个,大多是为职业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笔者以为,PPP模式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贡献远不止于此。现实中沉淀着大量的职业教育存量资源,通过社会合作者的引入,补充一些关键要素,“沉睡”的存量资源就可以被唤醒,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各种形式的公私合作方式,无论是改变学校的产权结构,还是经过合同承包让社会合作者参与到教学、管理之中,又或是将整个专业的培养过程“打包”交付给社会合作者,只要能够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都可以大胆尝试。

职业教育PPP的实践远走在理论研究之前。先行者探索出了丰富多样的公私合作形式,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教训。缺乏投入的贫困县职教中心,将自身定位为“百货大楼”,为每一个专业引入社会办学者,使得学校欣欣向荣者有之;引入精耕细分劳动力市场的“人力资源提供商”,办学效益迅速提升者有之;学校管理层收购后,因为股东纠纷而导致办学滑坡者有之;招来“别有用心”的外部投资者,学校迅速办垮,最终由地方政府赎回者亦有之。如何设计一套筛选机制,甄别出真正好的社会合作者,将是实践者和研究者需要携手解决的问题。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

上一篇:推动LTE技术创新落实“提速降费”与“大众创业... 下一篇:中职学校体验式德育的实践与探索